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
關燈
小
中
大
仰惟皇考,備大聖之德,當亨嘉之運,受上天之成命,正中夏文明之統,開子孫萬億世隆平之基,予小子棣恭承鴻業,夙夜靡甯,圖效顯揚,思惟罔極。
乃永樂元年六月戊午,合臣庶之辭,奉冊寶,上尊谥。
複命儒臣,纂脩實錄,編類寶訓,以紀成烈。
載惟皇考,稽古創制,樹石皇祖考英陵,刻辭垂訓,予嘗伏讀,為之感激。
矧自詩書所載,彜鼎所銘,皆古先聖王,稱頌祖考之德,用垂無窮,是亦繼志。
述事之大者,不可以緩;謹頌述功德,勒之貞石,表揭于孝陵,以示子孫臣庶,永永無極。
序曰: 皇考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句容大族也。
皇曾祖,熙祖裕皇帝,居泗州。
皇祖,仁祖淳皇帝。
居濠州。
皇考生焉,聰明天縱,德業日崇,至孝純誠,動與天應。
龍髯長郁然,項上奇骨隐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
及天下亂,豪傑相率來歸。
乃焚香祝天,為民請命。
發迹定遠。
遂至滁州,進保和州,率衆渡江,由采石駐師太平,入居建康,親取甯國,下婺州,保境息民,以待天命。
僞漢來寇,親擊敗之,複親征之,取江州,江西諸郡悉歸附。
已而僞漢主圍龍興,自将徃救,大敗之鄱陽,僞漢主死。
進攻武昌,其子以城降,封歸德侯,湖湘底平,繼取姑蘇,執僞吳主浙西。
用靖命大将軍下山東,清中原;分兵取閩廣,一軍由杉關、一軍由慶元入閩;一軍入蒼梧、放乎南海;疆宇日廣,威德日盛,臣民勸進,凡三讓乃許。
歲戊申春正月乙亥,告祀天地,即皇帝位于南郊。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紀元洪武,建社稷宗廟,追尊四代考妣為帝後,冊中宮,建皇太子,追封同姓。
是歲,八閩肅清,廣海奠服,山東就降,河南順附。
大将軍師次通州,元君夜遁,其下舉城降,諸将遂收山西。
自龍門濟河,長安父老迎降,關隴悉定,元亡将屢為邊患,敗之定西,逐出塞外。
複命将攻應昌,獲元君之孫,羣臣請獻俘于廟,不許,封崇禮侯。
已而禮遣之歸漠北,元宗室及吐蕃皆降。
命将征蜀,僞夏主降,封歸義侯,蜀平。
元将以遼東降,因而任之。
吐蕃别部寇邊,命将逐之,至昆侖山而還。
西南夷作亂,命将征之,廓雲南地數千裡,悉為郡縣。
元主乘閑寇邊,命将征之,度大嶺之北,元主走死,餘衆皆降。
其命将出師也,必丁甯告戒,以不殺為務。
率授成筭,舉無遺策,而恒歸功於下。
由是羣雄殄滅,武功告成,天下歸一。
至于崇君道、脩人紀、革胡元弊習,以複先王之舊者,其谟烈為尤盛。
渡江首辟禮賢館,聘緻賢士,與讨論治道。
雖祁寒盛暑不廢書,古經訓于殿廊,出入省觀,為監戒。
采古明堂遺意,合祀天地,歲一享之;宗廟時享,至誠至敬。
複建奉先殿于禁中,朝夕薦獻。
每四鼓而興,昧爽臨朝,日晏忘餐,晡複聽政。
日常居外,盜賊小警,終夕不寐。
邊防武備,尤注意。
臣庶有所陳奏,無間疏賤,皆得接見,虛心請問,從善若決江河。
谕告臣民, 動引古道,自為诏勑,不待構思,洞達幽隐;性節儉,服禦樸素,遇靡異奇巧之物,辄棄毀之;食不用樂,間設麥飯野蔬,四方異味,不許入貢;非宴羣臣,不設盛馔;無行宮别殿,苑囿池台,不事遊獵;有司不得奏祥瑞。
恒儆天戒,以脩庶政;遇災傷辄寬刑罰;尤重農事,語及稼穑艱難,或至出涕;親耕籍田,命守令勸課農桑,教民樹藝;脩陂池堤防,以備旱澇;屢賜民田租、弛坑冶之利;罷淘金網珠諸産;珍怪洞穴,塞而禁之。
分天下為十三道,考古封建之制,冊諸子為王,以固藩屏。
罷中書省,内升六部,分理庶務。
析五軍都督府,以掌兵政。
置都察院,以司糾察。
外置布政司統郡邑,都司統軍衛;而以按察司監臨之。
外戚不預政,宦寺服掃除而已。
自居建康,即有事于學宮;天下既定,乃建國學,親祀孔子,數視學講經。
郡邑鹹建廟學,春秋釋奠;下及裡社,皆立學,分遣國子生教。
北方郡縣,賜以經籍。
诏天下,文體務崇古雅,毋泥聲律對偶。
海外蕃國,皆遣子入學,太學生常數千人。
召名儒,脩五禮,作九韶之樂,詠歌祖德,勒之金石。
審天象,作地志,演繹經傳,定法律。
親為祖訓,以示子孫。
翊戴功臣,鹹錫封爵鐵券,殁祀于廟。
有軍功者,皆世其祿。
古帝王忠臣義士,在祀典者,陵廟皆為脩治禁防。
正山川百神封号,廢天下淫祠。
元臣以死殉國者,鹹命列祀典。
诏天下置旌善申明亭,行鄉飲酒禮。
凡先王所以教民成俗者,舉行無遺。
維時戶口滋殖,年谷屢登,盜賊屏息,邊境晏然。
東極海隅,西越流沙,南逾丹徼,北盡朔漠,重譯來朝者,無虛歲。
聲教所及,罔不率服。
初,皇祖妣淳皇後,夢神饋藥如
乃永樂元年六月戊午,合臣庶之辭,奉冊寶,上尊谥。
複命儒臣,纂脩實錄,編類寶訓,以紀成烈。
載惟皇考,稽古創制,樹石皇祖考英陵,刻辭垂訓,予嘗伏讀,為之感激。
矧自詩書所載,彜鼎所銘,皆古先聖王,稱頌祖考之德,用垂無窮,是亦繼志。
述事之大者,不可以緩;謹頌述功德,勒之貞石,表揭于孝陵,以示子孫臣庶,永永無極。
序曰: 皇考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句容大族也。
皇曾祖,熙祖裕皇帝,居泗州。
皇祖,仁祖淳皇帝。
居濠州。
皇考生焉,聰明天縱,德業日崇,至孝純誠,動與天應。
龍髯長郁然,項上奇骨隐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
及天下亂,豪傑相率來歸。
乃焚香祝天,為民請命。
發迹定遠。
遂至滁州,進保和州,率衆渡江,由采石駐師太平,入居建康,親取甯國,下婺州,保境息民,以待天命。
僞漢來寇,親擊敗之,複親征之,取江州,江西諸郡悉歸附。
已而僞漢主圍龍興,自将徃救,大敗之鄱陽,僞漢主死。
進攻武昌,其子以城降,封歸德侯,湖湘底平,繼取姑蘇,執僞吳主浙西。
用靖命大将軍下山東,清中原;分兵取閩廣,一軍由杉關、一軍由慶元入閩;一軍入蒼梧、放乎南海;疆宇日廣,威德日盛,臣民勸進,凡三讓乃許。
歲戊申春正月乙亥,告祀天地,即皇帝位于南郊。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紀元洪武,建社稷宗廟,追尊四代考妣為帝後,冊中宮,建皇太子,追封同姓。
是歲,八閩肅清,廣海奠服,山東就降,河南順附。
大将軍師次通州,元君夜遁,其下舉城降,諸将遂收山西。
自龍門濟河,長安父老迎降,關隴悉定,元亡将屢為邊患,敗之定西,逐出塞外。
複命将攻應昌,獲元君之孫,羣臣請獻俘于廟,不許,封崇禮侯。
已而禮遣之歸漠北,元宗室及吐蕃皆降。
命将征蜀,僞夏主降,封歸義侯,蜀平。
元将以遼東降,因而任之。
吐蕃别部寇邊,命将逐之,至昆侖山而還。
西南夷作亂,命将征之,廓雲南地數千裡,悉為郡縣。
元主乘閑寇邊,命将征之,度大嶺之北,元主走死,餘衆皆降。
其命将出師也,必丁甯告戒,以不殺為務。
率授成筭,舉無遺策,而恒歸功於下。
由是羣雄殄滅,武功告成,天下歸一。
至于崇君道、脩人紀、革胡元弊習,以複先王之舊者,其谟烈為尤盛。
渡江首辟禮賢館,聘緻賢士,與讨論治道。
雖祁寒盛暑不廢書,古經訓于殿廊,出入省觀,為監戒。
采古明堂遺意,合祀天地,歲一享之;宗廟時享,至誠至敬。
複建奉先殿于禁中,朝夕薦獻。
每四鼓而興,昧爽臨朝,日晏忘餐,晡複聽政。
日常居外,盜賊小警,終夕不寐。
邊防武備,尤注意。
臣庶有所陳奏,無間疏賤,皆得接見,虛心請問,從善若決江河。
谕告臣民, 動引古道,自為诏勑,不待構思,洞達幽隐;性節儉,服禦樸素,遇靡異奇巧之物,辄棄毀之;食不用樂,間設麥飯野蔬,四方異味,不許入貢;非宴羣臣,不設盛馔;無行宮别殿,苑囿池台,不事遊獵;有司不得奏祥瑞。
恒儆天戒,以脩庶政;遇災傷辄寬刑罰;尤重農事,語及稼穑艱難,或至出涕;親耕籍田,命守令勸課農桑,教民樹藝;脩陂池堤防,以備旱澇;屢賜民田租、弛坑冶之利;罷淘金網珠諸産;珍怪洞穴,塞而禁之。
分天下為十三道,考古封建之制,冊諸子為王,以固藩屏。
罷中書省,内升六部,分理庶務。
析五軍都督府,以掌兵政。
置都察院,以司糾察。
外置布政司統郡邑,都司統軍衛;而以按察司監臨之。
外戚不預政,宦寺服掃除而已。
自居建康,即有事于學宮;天下既定,乃建國學,親祀孔子,數視學講經。
郡邑鹹建廟學,春秋釋奠;下及裡社,皆立學,分遣國子生教。
北方郡縣,賜以經籍。
诏天下,文體務崇古雅,毋泥聲律對偶。
海外蕃國,皆遣子入學,太學生常數千人。
召名儒,脩五禮,作九韶之樂,詠歌祖德,勒之金石。
審天象,作地志,演繹經傳,定法律。
親為祖訓,以示子孫。
翊戴功臣,鹹錫封爵鐵券,殁祀于廟。
有軍功者,皆世其祿。
古帝王忠臣義士,在祀典者,陵廟皆為脩治禁防。
正山川百神封号,廢天下淫祠。
元臣以死殉國者,鹹命列祀典。
诏天下置旌善申明亭,行鄉飲酒禮。
凡先王所以教民成俗者,舉行無遺。
維時戶口滋殖,年谷屢登,盜賊屏息,邊境晏然。
東極海隅,西越流沙,南逾丹徼,北盡朔漠,重譯來朝者,無虛歲。
聲教所及,罔不率服。
初,皇祖妣淳皇後,夢神饋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