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

關燈
為好學,和司馬遷通信;壺遂是個天文學家,和司馬遷同事,讨論過曆史問題。

     公元前110年,司馬遷從四川奉使回來,這時漢武帝正要東封泰山,司馬談是太史令,照例是應該從行的。

    不料生了重病,留在洛陽。

    司馬遷回到洛陽見了父親,司馬談拉着兒子的手,哭着說:我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遠祖專管天文曆法,很有名氣。

    後來中間衰落了。

    你如能夠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繼承祖先的事業了。

    我死後,你一定會做太史令的!做了太史令,不要忘了我想要讨論、著作的事。

    做一個好兒子,首先是對父母好,其次是對君主好,但最重要的是做一個堂堂的人,能夠站得住。

    要做好事情,使聲名傳到後代,使人們知道這是他父母的好教育,這是最大的孝。

    人們都在歌誦周公,因為他做了好事,表達了他先人的成就。

    以後到孔子,論《詩》《書》,作《春秋》,講學問的人到現在還以他為榜樣。

    孔子死後四百多年了,各國互相兼并,曆史也沒有人記載了。

    現在漢朝建立,全國統一,有多少應該記載的可歌可泣的曆史啊!我做太史令多年,可是沒有着手做,讓國家的曆史斷絕了,我非常之着急、恐慌,你要記住這件事才好!司馬遷低頭流淚,對父親說:兒子雖然不成材,一定要把祖先和你所談論的記錄下來,不讓它有一點遺漏。

    他對父親立下了編寫國家曆史的莊嚴誓言。

     不久,司馬談就死去了。

    三年以後,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果然繼承了父親的工作,做了太史令。

    這一年司馬遷三十八歲。

     石室、金匮是國家藏書的地方,司馬遷做了太史令,盡情閱讀了國家的藏書,特别是古代各國的史記,他的曆史知識越發豐富了,對曆史發展的看法也日益成熟了,做了編寫《史記》的充分準備工作。

    這裡應該指出,遠在兩千多年前,那時候,紙和印刷術都還沒有發明,所有的書都是用竹簡或者木闆抄寫的,抄寫一部書要用很多時間,費用很貴,數量也很大。

    一般人讀書隻能聽老師口授和筆記,要讀很多部書是極不容易的事情。

    司馬遷生在世代掌管編寫曆史的家庭,有特别優越的條件,能夠閱讀家藏的史書,現在又有更多更好的機會閱讀國家藏書了,他的著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除了他的家庭教育,好學勤讀,遊曆訪問,作了充分的調查研究工作之外,指出這一點也是必要的。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和公孫卿、壺遂建議改定曆法,奉命造太初曆,這個曆法也就是“夏曆”,一直通行到今天。

    從這一年開始,司馬遷用全部力量編寫國家的曆史,從有史以來一直到當代的通史,總結了過去時期的經濟、社會、政治、軍事、文學、科學、藝術等各方面活動的經驗。

     五年以後,公元前99年,漢将軍騎都尉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說了幾句公道話,觸怒了漢武帝,被處宮刑。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李陵是名将李廣的孫子,勇敢果決,善于作戰,奉命率領五千步卒出擊匈奴,在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喀爾喀土喇河及鄂爾渾河之間)為匈奴騎兵三萬所包圍,全軍力戰,殺傷匈奴兵幾千人,且戰且退,原來配備的援軍沒有來到,匈奴方面又增加了八萬的兵力,經過幾天的激戰,又殺傷了匈奴兵幾千人,最後退入山谷中,匈奴騎兵從山上射箭,矢如雨下,李陵軍士卒死傷慘重,箭射完了,援兵還沒有影子,勢窮力竭,投降了匈奴。

    李陵戰敗的消息到了長安,滿朝官員都罵李陵辱國,漢武帝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以為李陵兵力少,和兵力大十幾倍的強敵死戰,轉戰千裡,後無援兵,殺傷敵兵近萬,這樣英勇,古代的名将也不過如此。

    他雖然力竭投降,還可能找機會立功報答國家的。

    李陵投降敵人當然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司馬遷根據敵我情況,作了如實的說明,他不是肯定李陵,而是希望李陵以後能有機會作出報效國家民族的表現,不料漢武帝大怒,以為司馬遷替李陵說情,立刻把他關進監牢,處以重刑(下蠶室,去掉睾丸)。

     司馬遷的身體雖然殘廢了,漢武帝還是愛惜他的才學,改官為中書令,這個職務掌管接受百官報告,轉達給皇帝,是個宮廷的機要工作。

     李陵案件,對司馬遷是極為嚴重的打擊。

    但他沒有灰心,下定決心要活下去,無論如何,要完成國家曆史的編寫工作。

    公元前93年,他在答複朋友任安的信裡說道:我受了這樣可恥的重刑,所以隐忍苟活是有原因的。

    多年來搜集全國曆史事迹,考察比較,研究其成功、失敗、興起、滅亡的道理,寫了一百三十篇,目的是要弄清人類和自然界的關系,闡述古代到現代的發展、變化,建立一家之言。

    不料工作還沒有完成,便遇到這件慘禍,為了寫完這部書,便隻好忍受這種刑罰。

    反之,假如早已成書,傳布開了,就是死一萬次,也是不會後悔的。

    信寫得十分憤慨激昂,非常動人,說出了司馬遷對曆史著作的嚴肅、鄭重、負責的态度,和百折不撓完成事業的奮鬥精神。

     司馬遷的死年,曆史上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