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晚明“流寇”
關燈
小
中
大
敵人走了,他才慢慢趕到。
歸德已經解圍,尤玘才敢帶兵到城下,颍、亳、安、廬一帶的敵人已經唱得勝歌凱旋了,飛檄赴援的部隊,連影子也看不見。
将軍們一個個腦滿腸肥,要留着性命享受用人格換來的财富,士兵都是出身于貧困階層的農民,穿不暖,吃不飽,臉黃肌瘦,走路尚且艱難,更犯不着替剝削他們的政權賣命,整個軍隊的紀律破壞了,士氣消沉,軍心渙散,社會秩序,地方安甯都無法維持,朱明政權也不能不随之解體了。
“流寇”的初起,是各地方陸續發動的,人自為戰,目的隻在不被饑餓所困死。
後來勢力漸大,兵力漸強,政府軍每戰必敗,才有推翻統治集團的企圖。
最後到了李自成在1643年渡漢江陷荊襄後,恍然于統治集團的庸劣無能,才決定建立一新政權,從此便攻城守地,分置官守,作争奪政權的步驟,一反過去流竄的作風,果然不到兩年,北京政府便被消滅,長江以北大部分被放在新政權之下。
這是在李自成初起時所意料不及的。
其實與其說這是李自成的成功,還不如說是社會經濟的自然崩潰比較妥當。
分析朱明政權的傾覆,就政府當局說,最好的評論是戴笠的《流寇長篇序》,他說:“主上則好察而不明,好佞而惡直,好小人而疑君子,速效而無遠計,好自大而恥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
廷臣則善私而不善公,善結黨而不善自立,善逢迎而不善執守,善蒙蔽而不善任事,善守資格而不善求才能,善大言虛氣而不善小心實事。
百年以來,習以為然。
有憂念國事者則共詫之如怪物。
”君臣都是亡國的負責人,獨裁、專制,加上無能的結果是自掘墳墓。
就整個社會組織的解體說,文震孟在1635年上疏《論緻亂之源》說:“堂陛之地,猜欺愈深,朝野之間,刻削日甚。
缙紳蹙靡騁之懷,士子嗟束濕之困。
商旅咨歎,百工失業,本猶全盛之海宇,忽見無聊之景色,此緻亂之源也。
”他又指出政府和人民的對立:“邊事既壞,修舉無謀,兵不精而日增,饷随兵而日益,饷重則稅重,稅重則刑繁,複乘之以天災,加之以饑馑,而守牧惕功令之嚴,畏參罰之峻,不得不舉鸠形鹄面無食無衣之赤子而笞之禁之,下民無知,直謂有司仇我虐我,今而後得反之也,此又緻亂之源也。
”驅民死地,為叢毆雀,文震孟是政府的一員大官,統治集團的一個清流領袖,委婉地說出緻亂之源是由于政府的上下當局所造成,官逼民反。
正面的指斥是李自成的檄文,他指斥統治集團的罪狀說:“明朝昏主不仁,寵宦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師旅,擄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剝膚。
”完全違反農民的利益,剝奪人民的生存權利,接着他特别提出他是代表農民利益,而且他本身是出身農民階層的,他說:“本營十世務農良善,急興仁義之師,拯民塗炭,士民勿得驚惶,各安生理。
各營有擅殺良民者,全隊皆斬。
”他提出鮮明的口号:“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以除力役、廢賦稅、保障生活為号召,以所掠得統治集團的财富散給饑民,百姓喜歡極了,叫這政府所痛恨的軍隊為“李公子仁義兵”。
他标着鮮明的農民革命的旗幟,向統治集團作緻命的打擊。
在這情勢下,對方還是執迷不悟,茫然于當前的危機,抱定對外和平、對内高壓的政策,幾次企圖和關外對峙的建州部族,講求以不失面子為光榮的和平,隻用一小部分軍力在山海關内外,堵住建州入侵的門戶,作消極的防衛,對内卻用全力來消滅“流寇”。
同時,内部又互相猜嫌排斥,“有憂念國事者則共詫之如怪物”,繼續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
對人民則更加強壓迫,搜括出最後的血液,驅其反抗。
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情勢達于尖銳化,以一小數的腐爛的統治集團來抵抗全體農民的襲擊,自然一觸即摧,朱明的政權于此告了終結。
17世紀前期的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政府軍包圍,追逐“流寇”,兩個力量互相抵消,給關外的新興的建州部族以可乘之機,乘虛竄入,建立了大清帝國。
這新政權的本質是繼承舊傳統的,又給鏟除未盡的地主紳富以更蘇的機會,民族的進展活力又被窒息了三百年! 附帶地提出兩件事實: 其一是距今三百零一年前的七月二十五日,當外寇内亂最嚴重的時候,江蘇楓橋,舉行空前的賽會,紳衿士庶男女老幼,傾城罷市,通國若狂。
其二是距今三百年前的四月初二,江蘇吳江在得到北都傾覆的消息以後,舉行郡中從來未有的富麗異常的賽會。
這兩次亡國的狂歡之後,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 (此文原名“晚明流寇之社會背景”,1934年10月發表于天津《大公報》史地周刊第56期。
1944年3月重寫于昆明。
)
歸德已經解圍,尤玘才敢帶兵到城下,颍、亳、安、廬一帶的敵人已經唱得勝歌凱旋了,飛檄赴援的部隊,連影子也看不見。
将軍們一個個腦滿腸肥,要留着性命享受用人格換來的财富,士兵都是出身于貧困階層的農民,穿不暖,吃不飽,臉黃肌瘦,走路尚且艱難,更犯不着替剝削他們的政權賣命,整個軍隊的紀律破壞了,士氣消沉,軍心渙散,社會秩序,地方安甯都無法維持,朱明政權也不能不随之解體了。
“流寇”的初起,是各地方陸續發動的,人自為戰,目的隻在不被饑餓所困死。
後來勢力漸大,兵力漸強,政府軍每戰必敗,才有推翻統治集團的企圖。
最後到了李自成在1643年渡漢江陷荊襄後,恍然于統治集團的庸劣無能,才決定建立一新政權,從此便攻城守地,分置官守,作争奪政權的步驟,一反過去流竄的作風,果然不到兩年,北京政府便被消滅,長江以北大部分被放在新政權之下。
這是在李自成初起時所意料不及的。
其實與其說這是李自成的成功,還不如說是社會經濟的自然崩潰比較妥當。
分析朱明政權的傾覆,就政府當局說,最好的評論是戴笠的《流寇長篇序》,他說:“主上則好察而不明,好佞而惡直,好小人而疑君子,速效而無遠計,好自大而恥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
廷臣則善私而不善公,善結黨而不善自立,善逢迎而不善執守,善蒙蔽而不善任事,善守資格而不善求才能,善大言虛氣而不善小心實事。
百年以來,習以為然。
有憂念國事者則共詫之如怪物。
”君臣都是亡國的負責人,獨裁、專制,加上無能的結果是自掘墳墓。
就整個社會組織的解體說,文震孟在1635年上疏《論緻亂之源》說:“堂陛之地,猜欺愈深,朝野之間,刻削日甚。
缙紳蹙靡騁之懷,士子嗟束濕之困。
商旅咨歎,百工失業,本猶全盛之海宇,忽見無聊之景色,此緻亂之源也。
”他又指出政府和人民的對立:“邊事既壞,修舉無謀,兵不精而日增,饷随兵而日益,饷重則稅重,稅重則刑繁,複乘之以天災,加之以饑馑,而守牧惕功令之嚴,畏參罰之峻,不得不舉鸠形鹄面無食無衣之赤子而笞之禁之,下民無知,直謂有司仇我虐我,今而後得反之也,此又緻亂之源也。
”驅民死地,為叢毆雀,文震孟是政府的一員大官,統治集團的一個清流領袖,委婉地說出緻亂之源是由于政府的上下當局所造成,官逼民反。
正面的指斥是李自成的檄文,他指斥統治集團的罪狀說:“明朝昏主不仁,寵宦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師旅,擄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剝膚。
”完全違反農民的利益,剝奪人民的生存權利,接着他特别提出他是代表農民利益,而且他本身是出身農民階層的,他說:“本營十世務農良善,急興仁義之師,拯民塗炭,士民勿得驚惶,各安生理。
各營有擅殺良民者,全隊皆斬。
”他提出鮮明的口号:“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以除力役、廢賦稅、保障生活為号召,以所掠得統治集團的财富散給饑民,百姓喜歡極了,叫這政府所痛恨的軍隊為“李公子仁義兵”。
他标着鮮明的農民革命的旗幟,向統治集團作緻命的打擊。
在這情勢下,對方還是執迷不悟,茫然于當前的危機,抱定對外和平、對内高壓的政策,幾次企圖和關外對峙的建州部族,講求以不失面子為光榮的和平,隻用一小部分軍力在山海關内外,堵住建州入侵的門戶,作消極的防衛,對内卻用全力來消滅“流寇”。
同時,内部又互相猜嫌排斥,“有憂念國事者則共詫之如怪物”,繼續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
對人民則更加強壓迫,搜括出最後的血液,驅其反抗。
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情勢達于尖銳化,以一小數的腐爛的統治集團來抵抗全體農民的襲擊,自然一觸即摧,朱明的政權于此告了終結。
17世紀前期的政府和人民的對立,政府軍包圍,追逐“流寇”,兩個力量互相抵消,給關外的新興的建州部族以可乘之機,乘虛竄入,建立了大清帝國。
這新政權的本質是繼承舊傳統的,又給鏟除未盡的地主紳富以更蘇的機會,民族的進展活力又被窒息了三百年! 附帶地提出兩件事實: 其一是距今三百零一年前的七月二十五日,當外寇内亂最嚴重的時候,江蘇楓橋,舉行空前的賽會,紳衿士庶男女老幼,傾城罷市,通國若狂。
其二是距今三百年前的四月初二,江蘇吳江在得到北都傾覆的消息以後,舉行郡中從來未有的富麗異常的賽會。
這兩次亡國的狂歡之後,接着就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 (此文原名“晚明流寇之社會背景”,1934年10月發表于天津《大公報》史地周刊第56期。
1944年3月重寫于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