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晉國的複霸

關燈
緒論晉、楚兩國的曆史是一部《春秋》的中堅。

    晉、楚争霸的曆史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晉文襄主霸的時代,在這時期内,晉國差不多是中原實際的共主,楚國的勢力不能出方城以外。

    第二階段從晉靈公即位到景公滅狄止,在這時期内,晉勢衰而楚勢強,造成“蠻夷猾夏”的情勢。

    第三階段從晉景公伐齊到厲公敗楚止,在這時期内,晉、楚兩方勢均力敵,實行争霸。

    第四階段從晉厲公伐鄭到栾氏作亂止,在這時期内,晉勢強而楚勢衰,造成晉霸複興的局面。

    第五階段從晉栾氏出奔到晉、楚第二次盟于宋止,在這時期内,晉國因内部分化,楚國也因受吳國的牽制,兩方都不能努力于争霸事業,于是醞釀成國際和平的局面。

    盟宋之後,晉、楚共霸,中原消息趨于沈寂,而晉國所扶持起來的吳國和楚國所扶持起來的越國又突然強盛起來,南方鬧成相斫的形勢,北方政局的内部也在急劇變化;等到句踐稱霸,三家滅知,陳氏專齊,春秋的時代已告了結束。

    統看春秋史的全部,晉厲、悼複霸實是一個重要關鍵,因為晉國内部分崩是春秋時代的結束,而晉國内部的分崩實由于向外發展過度;厲、悼二公時,晉的國力發揮得最為盡緻,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晉的衰亂也就肇基于此時了。

     晉景的東略晉景公滅狄以後,西邊曾打敗秦兵,東邊又向齊國發展勢力。

    魯宣公十七年,晉國派大臣郤克到齊國去征會,齊頃公(惠公子無野,嗣惠公位)怠慢了他。

    郤克回國,就向晉侯請求伐齊;晉侯再三不肯。

    齊國聽得這個消息,趕快派大臣高固、晏弱等去赴會;到了半路,高固先行逃回。

    晉、魯、衛、曹、邾諸國在斷道(在今山西沁縣附近)同盟,因齊君沒有親來與盟,又因高固擅自逃回,晉國便辭去齊人,把齊使晏弱等拘了。

    那時荀林父大概已死,晉國由士會執政,士會特地告老,把政權讓給郤克,由他去達到伐齊的目的。

    郤克既執了政權,第二年就聳動晉侯邀合衛兵伐齊,打到陽谷地方(在今山東陽谷縣附近)。

    齊頃公無奈,親自出來與晉侯結盟,又向晉國納了質子,晉兵才回去。

     那時魯、衛等國都受齊國的侵略。

    魯國見晉、齊已講和,報不成仇,便派使臣到楚國去請兵伐齊。

    恰巧楚莊王去世(子共王審嗣位),楚兵不能出國,魯國又轉回頭來與晉聯結。

    齊國懷恨魯國,反與楚國相聯,想用楚兵伐魯抗晉。

    這事的反響便是晉、魯兩國在赤棘結盟。

    魯成公二年,齊兵伐魯北鄙,奪取龍邑(在今山東泰安縣附近),南侵到了巢丘。

    衛國派大臣孫良夫等領兵侵齊救魯,半路上與齊軍相遇,在新築(在今河北大名縣附近)地方開戰,衛兵大敗。

    齊兵侵入衛境,駐在鞫居。

    孫良夫從新築敗走,不進國都,就到晉國去;同時魯國也派使臣到晉。

    大家都向晉國請兵。

    晉執政郤克竭力主張開戰,晉侯答應給他七百乘人馬,郤克堅請加至八百乘,立刻興兵伐齊。

    那時魯、衛、曹三國也各派軍隊參戰。

    由魯國做向導,追趕侵衛的齊兵,來到靡笄山(在今山東曆城縣附近)的下面。

    晉、齊兩國正式宣戰,在鞌地(亦在今曆城縣)交鋒。

    齊侯奮勇說:“我們先翦滅了敵人然後吃早飯罷!”說完這話,連戰馬也沒有披甲,就帶兵直沖晉陣。

    齊兵來勢洶湧,郤克被箭射傷,血一直流到屦上,但他仍盡力擂鼓,隻對兩旁的人道了一聲苦。

    禦者張侯道:“在兩軍開始接觸的時候,我的手和肘早被箭射穿了,我把箭折斷,仍舊禦我的車,可是兵車的左輪都被血染成了朱黑色,我還不敢道苦呢,請您忍耐些罷!”郤克受了張侯的鼓勵,便左手并執了馬辔,右手舉起鼓槌,把戰鼓擂得震天響,戰馬直向前沖。

    大兵跟随他的車沖過去,齊兵抵擋不住,大敗而走。

    晉兵追趕齊兵,把華不注山(亦在今曆城縣)繞轉了三次。

    晉将韓厥緊追着齊侯,齊侯把韓厥的車左射下車去,又把車右射死;但韓厥仍不放松,齊侯危急萬分,便與他的車右逢醜父掉換了位子。

    韓厥追上來,逢醜父假派齊侯去取飲,乘機逃脫。

    韓厥把逢醜父擒了去。

    齊侯逃脫以後,又想去救醜父,三次沖進晉軍,不曾得手。

    晉兵深入齊境,從丘輿(在今山東益都縣)進攻馬陉(亦在今益都縣)。

    齊侯認輸,派人向晉軍納賂割地求和。

    晉人想不答應,魯、衛兩國出來調停,晉人方才允許和議,與齊臣國佐結盟,叫齊國把侵奪來的魯、衛等國的地方還給原主,就班師回去了。

     晉楚的争霸晉國大敗齊兵以後,國勢更見振興,又收容了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用為謀主,來對付楚人。

    那時楚、齊結成一黨,楚人見齊兵大敗,便起傾國之師聯合了鄭、蔡、許等國的兵侵伐衛、魯,替齊報仇。

    魯、衛敵不過他們,隻得與楚講和。

    楚國就邀合了齊、秦、魯、宋、衛、鄭、陳、蔡、許、曹、邾、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