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種族疆域與列國世系追述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華夏”與“中國”中國民族是一個複合體。
其中最主要的體幹當然是所謂“華夏”族。
但這“華夏”族,也并不是一種單純的種族,他也是一個複合體。
原來古代所謂“中國”人其實可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的代表是殷商,西支的代表是夏、周。
夏、商、周三代原是三個不同的氏族。
殷商起自東方,血統與東方夷族很是接近,從種種方面看來,或竟與淮夷為一族。
夏人起自西北,其種族來源不可确知,但與周人的關系必很密切。
周人起自西方,血統與西方戎族很是接近,從種種方面看來,或竟與氐、羌為一族。
至于姜姓各國,更是西羌的近支,近人已論定了。
至春秋時人所謂“華夏”,實是文明偉大的意思;所謂“中國”,便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其意義隻是文化的與地域的,種族的意義很少。
如果講起種族來,則當時所謂“夷蠻戎狄”不是“諸夏”的血族,也都是他們的近親。
周人起于陝西,那地方大約本是夏人根據地的一部,他們又或者與夏人有些淵源,所以自稱為“夏”。
因周人勢力的擴展,“夏”的一個名詞就漸漸成為中原人的通稱。
春秋時中原人常常自稱“諸夏”,而稱文化落後住在山林裡的氏族為“蠻夷戎狄”。
“夷”、“夏”對立的觀念于是确立,漸漸變成種族的稱号了。
所謂“夷蠻戎狄”除華夏族住在中原開化的地方外,較偏僻的地方都給所謂“夷蠻戎狄”居住着。
古人把“夷蠻戎狄”四個名詞分配給東南西北,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種分配是不很确當的:因為“夷蠻戎狄”本都不是固定的種族稱号,“夷”、“蠻”和“狄”是中原人鄙視文化落後的氏族的稱呼,“戎”也是侵寇的意思,因此在較古的書上,四方的種族稱“夷”稱“蠻”稱“戎”稱“狄”原無一定。
我們如要研究古代的種族,應得用另一種分類的方法;我們現在姑且把“華夏”以外的古代種族或氏族分為十一個支派來叙述: 鳥夷(一)鳥夷。
這大概是一種以鳥為圖騰的種族。
他們的分布地在東方沿海一帶。
如徐戎、淮夷等都是他的同族。
春秋時齊、魯等國的土地也本是他們的故居。
這一族的首長似即殷人,除殷人入華夏的集團外,在春秋時,住在淮水流域的仍稱“淮夷”;與淮夷雜居的有徐(即徐戎)和群舒等。
住在海邊的稱為“東夷”,東夷之國有介(在今山東膠縣一帶)、萊(在今山東黃縣一帶)、根牟(在今山東沂水縣一帶)、郯(在今山東郯城縣一帶)、莒(在今山東莒縣一帶)、夷(在今山東即墨縣一帶)等。
貉(二)貉。
這一族在戰國以前不甚露頭角,大緻服屬于華夏和其他種族。
他的盤踞地大緻由今陝西北部直達東北朝鮮境内;戰國時尚在中國之北,其後隻東北一帶有之。
此族與殷人也至少有些關系。
此外尚有這族的近支肅慎一族,為女真人之先,據傳周代時曾入貢,服屬于中國。
但其根據地在那時似在今河北省境内。
戎(三)戎。
這一族疑是商、奄的遺民或同族。
《書經》裡稱殷為“戎殷”,周初的銅器銘文裡也有“伐東國戎”的話,近人釋為伐奄。
《潛夫論》載宋微子後有戎氏,都是殷奄的餘裔可稱“戎”的證據。
此族在春秋時居今山東曹縣一帶,也正與殷商的根據地相近。
山戎(四)山戎。
這一支不知應屬何種,舊說以為即北戎,似不可信。
其居地在春秋時似近太行山脈。
北戎(五)北戎。
這族也不知應屬何種(或許即是“狄”的一支)。
其種人大約散居在今黃河下遊北岸一帶,居齊、晉、鄭、邢諸國之間,所以常與諸國交戰。
我頗疑“北戎”并非一族的專名,凡住居黃河下遊北岸一帶的文化落後部屬都可稱為“北戎”,所以其種族很難确指。
西方戎族(六)西方“戎”族。
西方稱“戎”的種族很多,大略有:(甲)陸渾戎。
陸渾戎中又有姜姓和允姓的兩支。
姜戎是羌族的一支,與齊、許、申、呂等國同祖。
允姓之戎或說為姜戎的分派。
他們本都居秦、晉之間的瓜州(即陸渾),後來遷到晉南周西的地方,仍稱為“陸渾”。
(乙)揚拒、泉臯、伊雒之戎。
雜居在伊、雒兩水流域。
這些或是犬戎的分支,或是陸渾戎和其他“戎”族的同族,尚不能确定。
(丙)蠻氏之戎,一名茅戎,亦稱“戎蠻”。
這支似是羌族與苗族的混合種,春秋時或居今山西南境(茅戎),或居汝水流域(戎蠻)。
(丁)犬戎,似亦羌種。
西周時居周室王畿的西北,春秋時似因被秦所敗,其一部東遷到今河南、陝西兩省交界一帶。
(戊)骊戎、大戎(以上兩種姬姓)、小戎(舊說允姓,恐非)等,似都與周、齊等國為同族。
春秋時當居晉國的附近。
(己)其他“戎”族。
如緜諸(在今甘肅天水縣附近)、绲戎(即昆夷)、翟(在今甘肅隴西縣附近)、義渠(在今甘肅甯縣附近)、大荔(在今陝西朝邑縣附近)、烏氏(在今甘肅平涼縣附近)、朐衍(未詳何處)等,多在今陝西、甘肅兩省境内。
狄(七)狄。
狄的種類也很多,大抵居于北方,最重要的有三種:(甲)赤狄,
其中最主要的體幹當然是所謂“華夏”族。
但這“華夏”族,也并不是一種單純的種族,他也是一個複合體。
原來古代所謂“中國”人其實可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的代表是殷商,西支的代表是夏、周。
夏、商、周三代原是三個不同的氏族。
殷商起自東方,血統與東方夷族很是接近,從種種方面看來,或竟與淮夷為一族。
夏人起自西北,其種族來源不可确知,但與周人的關系必很密切。
周人起自西方,血統與西方戎族很是接近,從種種方面看來,或竟與氐、羌為一族。
至于姜姓各國,更是西羌的近支,近人已論定了。
至春秋時人所謂“華夏”,實是文明偉大的意思;所謂“中國”,便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其意義隻是文化的與地域的,種族的意義很少。
如果講起種族來,則當時所謂“夷蠻戎狄”不是“諸夏”的血族,也都是他們的近親。
周人起于陝西,那地方大約本是夏人根據地的一部,他們又或者與夏人有些淵源,所以自稱為“夏”。
因周人勢力的擴展,“夏”的一個名詞就漸漸成為中原人的通稱。
春秋時中原人常常自稱“諸夏”,而稱文化落後住在山林裡的氏族為“蠻夷戎狄”。
“夷”、“夏”對立的觀念于是确立,漸漸變成種族的稱号了。
所謂“夷蠻戎狄”除華夏族住在中原開化的地方外,較偏僻的地方都給所謂“夷蠻戎狄”居住着。
古人把“夷蠻戎狄”四個名詞分配給東南西北,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種分配是不很确當的:因為“夷蠻戎狄”本都不是固定的種族稱号,“夷”、“蠻”和“狄”是中原人鄙視文化落後的氏族的稱呼,“戎”也是侵寇的意思,因此在較古的書上,四方的種族稱“夷”稱“蠻”稱“戎”稱“狄”原無一定。
我們如要研究古代的種族,應得用另一種分類的方法;我們現在姑且把“華夏”以外的古代種族或氏族分為十一個支派來叙述: 鳥夷(一)鳥夷。
這大概是一種以鳥為圖騰的種族。
他們的分布地在東方沿海一帶。
如徐戎、淮夷等都是他的同族。
春秋時齊、魯等國的土地也本是他們的故居。
這一族的首長似即殷人,除殷人入華夏的集團外,在春秋時,住在淮水流域的仍稱“淮夷”;與淮夷雜居的有徐(即徐戎)和群舒等。
住在海邊的稱為“東夷”,東夷之國有介(在今山東膠縣一帶)、萊(在今山東黃縣一帶)、根牟(在今山東沂水縣一帶)、郯(在今山東郯城縣一帶)、莒(在今山東莒縣一帶)、夷(在今山東即墨縣一帶)等。
貉(二)貉。
這一族在戰國以前不甚露頭角,大緻服屬于華夏和其他種族。
他的盤踞地大緻由今陝西北部直達東北朝鮮境内;戰國時尚在中國之北,其後隻東北一帶有之。
此族與殷人也至少有些關系。
此外尚有這族的近支肅慎一族,為女真人之先,據傳周代時曾入貢,服屬于中國。
但其根據地在那時似在今河北省境内。
戎(三)戎。
這一族疑是商、奄的遺民或同族。
《書經》裡稱殷為“戎殷”,周初的銅器銘文裡也有“伐東國戎”的話,近人釋為伐奄。
《潛夫論》載宋微子後有戎氏,都是殷奄的餘裔可稱“戎”的證據。
此族在春秋時居今山東曹縣一帶,也正與殷商的根據地相近。
山戎(四)山戎。
這一支不知應屬何種,舊說以為即北戎,似不可信。
其居地在春秋時似近太行山脈。
北戎(五)北戎。
這族也不知應屬何種(或許即是“狄”的一支)。
其種人大約散居在今黃河下遊北岸一帶,居齊、晉、鄭、邢諸國之間,所以常與諸國交戰。
我頗疑“北戎”并非一族的專名,凡住居黃河下遊北岸一帶的文化落後部屬都可稱為“北戎”,所以其種族很難确指。
西方戎族(六)西方“戎”族。
西方稱“戎”的種族很多,大略有:(甲)陸渾戎。
陸渾戎中又有姜姓和允姓的兩支。
姜戎是羌族的一支,與齊、許、申、呂等國同祖。
允姓之戎或說為姜戎的分派。
他們本都居秦、晉之間的瓜州(即陸渾),後來遷到晉南周西的地方,仍稱為“陸渾”。
(乙)揚拒、泉臯、伊雒之戎。
雜居在伊、雒兩水流域。
這些或是犬戎的分支,或是陸渾戎和其他“戎”族的同族,尚不能确定。
(丙)蠻氏之戎,一名茅戎,亦稱“戎蠻”。
這支似是羌族與苗族的混合種,春秋時或居今山西南境(茅戎),或居汝水流域(戎蠻)。
(丁)犬戎,似亦羌種。
西周時居周室王畿的西北,春秋時似因被秦所敗,其一部東遷到今河南、陝西兩省交界一帶。
(戊)骊戎、大戎(以上兩種姬姓)、小戎(舊說允姓,恐非)等,似都與周、齊等國為同族。
春秋時當居晉國的附近。
(己)其他“戎”族。
如緜諸(在今甘肅天水縣附近)、绲戎(即昆夷)、翟(在今甘肅隴西縣附近)、義渠(在今甘肅甯縣附近)、大荔(在今陝西朝邑縣附近)、烏氏(在今甘肅平涼縣附近)、朐衍(未詳何處)等,多在今陝西、甘肅兩省境内。
狄(七)狄。
狄的種類也很多,大抵居于北方,最重要的有三種:(甲)赤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