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周史略附注

關燈
(《五運曆年記》)。

    《述異記》并有類此之文字。

    是盤古又為萬物之祖矣。

     [2]三皇之說有七:(一)天、地、泰三皇(《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天地、人三皇(《春秋緯·命曆序》等書)。

    (三)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等書)。

    (四)伏羲、女娲、神農(《春秋緯·元命苞》等書)。

    (五)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義》等書)。

    (六)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七)伏羲、神農、黃帝(《僞古文尚書·孔安國序》、《帝王世紀》等書)。

    五帝之說有五:(一)黃帝、颛顼、帝喾、堯、舜(《大戴禮記·五帝德》、《史記·五帝本紀》等書)。

    (二)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颛顼(《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等書)。

    (三)黃帝、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鄭玄以為“德合五帝座星者稱帝,實六人而稱五者,以其俱合五帝座星也”)。

    (四)少昊、颛顼、高辛、陶唐、有虞(《僞古文尚書·孔安國序》、《帝王世紀》等書)。

    (五)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皇王大紀》)。

     [3]《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 [4]《大戴禮記·五帝德》以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為五帝,《史記》承之,其說蓋本于《國語》及《呂氏春秋》,詳缪贊虞先生(鳳林)《三皇五帝說探源》(《三皇考》附錄)。

     [5]《春秋緯·命曆序》等書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易泰皇為人皇。

    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承之。

     [6]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為“五帝”之說始于宋胡宏之《皇王大紀》,蓋本于《易傳》。

    《“”易傳》雖無五帝之名,但于叙述包羲氏、神農氏後接叙黃帝、堯、舜。

    《戰國策·趙策》亦稱:“宓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

    ” [7]《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

    于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淩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hellip&hellip教熊罴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

    ”呂誠之先生(思勉)雲:“既雲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弗能征矣,又雲炎帝欲侵淩諸侯,其事弗類。

    《史記》此文略同《大戴禮記·五帝德》,而《五帝德》隻有與炎帝戰于阪泉之文,更無與蚩尤戰于涿鹿之事。

    《賈子·益壤》雲:&lsquo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

    &rsquo《制不定》曰:&lsquo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涿鹿之野,,。

    &rsquo然則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

    《史記》自&lsquo炎帝欲侵淩諸侯&rsquo,至&lsquo&rsquo三戰然後得其志,凡五十六字,殆别采一說,而奪&lsquo”一曰&rsquo二字;抑後人記識,與元文相?也。

    (案:此說并非呂先生首創,但以呂說為最精詳,故引之)《“尚書·呂刑》雲: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鸱義奸宄,奪攘矯虔。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

    &hellip&hellip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

    &hellip&hellip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

    ”“據崔适氏說,皇帝”即“黃帝”(見《史記探源》)。

    是蚩尤即苗民之酋長,黃帝征蚩尤,即征苗民也。

     [8]據《世本》等書,衣裳、宮室、舟車、文字、曆數、音律等皆黃帝及其臣下所創作。

    世又傳有《黃帝内經》等書,為醫學上最古典籍。

     [9]《潛夫論·五德志》雲:“啟子太康、仲康更立,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降須洛禭,是為&lsquo五觀&rsquo。

    ”《左傳》襄公四年雲:“昔有夏之方衰也,後羿自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後羿之代夏究在太康、仲康或帝相時,較古之書無明文,惟《僞古文尚書》以為在太康、仲康時。

     [10]盤古之說,起于南蠻神話之始祖盤瓠(詳夏曾佑《中國古代史》)。

    盤瓠之說又起于犬戎之神話(詳楊寬正〔寬〕先生《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辨》第七冊)。

    “三皇”之說起于三才(詳拙作《三皇五帝說探源跋》,《三皇考》附錄)。

    天皇、地皇出于皇天後土(詳顧颉剛師及楊拱辰先生合作之《三皇考》)及天主地主之神(詳拙作《三皇考序》)。

    泰皇出于泰一之神(詳《三皇考》)。

    天、地、人三皇起于天地人三統之說(同上)。

    “五帝”之說起于五行(詳缪贊虞先生《三皇五帝說探源》及拙跋)。

    黃帝出于皇天上帝(詳《中國上古史導論》)。

    颛顼、帝喾、堯、舜,亦皆出于上帝神話(同上)。

    黃帝征苗族之事出于“皇帝(上帝)遏絕苗民”之說(同上)。

    黃帝制器等說皆為杜撰(詳齊思和先生《黃帝制器之故事》,《古史辨》第七冊)。

    堯舜禅讓之事起于墨家尚賢尚同之說(詳顧颉剛師《禅讓傳說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冊)或上帝之神話(詳楊寬正先生《讀禅讓傳說起于墨家考》,同上)。

    舜禹禅讓之事則為更後人所杜撰(詳《禅讓傳說起于墨家考》所引拙說)。

    禹出于社神神話,本為西羌民族之宗神(詳顧颉剛師及餘合作之《鲧禹的傳說》,《古史辨》第七冊)。

    禹治水之說亦本為神話(詳顧颉剛師《古史辨》第一冊及《鲧禹的傳說》)。

    益、啟、三康、相、後羿、寒浞等故事亦皆出神話傳說(詳顧颉剛師及餘合作之《夏史三論》及呂誠之先生《唐虞夏史考》,均載《古史辨》第七冊)。

     [11]少康以前之古史,事迹甚為詳盡,皆出神話傳說,不可信據,已詳拙編《古史辨》第七冊。

    少康以後之古史較近有史時代,或事迹簡略,或說近情理,隻可暫列之于存疑。

     [12]《史記·夏本紀》:“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帝予崩,子帝槐立。

    帝槐崩,子帝芒立。

    帝芒崩,子帝洩立。

    帝洩崩,子帝不降立。

    帝不降崩,弟帝扃立。

    帝扃崩,子帝廑立。

    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

    &hellip&hellip孔甲崩,子帝臯立。

    帝臯崩,子帝發立。

    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除孔甲與桀外,少康以後之夏朝帝王幾均隻存留個名字,其人之有無雖不可知,但單造幾個名字,似乎無此需要。

     [13]《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征讨。

    後帝不臧,遷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

    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hellip&hellip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

    ”據楊寬正先生考證,阏伯即商祖昭明,實沈即夏祖鲧,而高辛氏即上帝(均詳《中國上古史導論》)。

    此實是氏族起源論之神話。

    晉虛即唐虛,亦即夏虛。

    定公四年《左傳》亦雲:“分唐叔以大路&hellip&hellip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虛。

    ”此亦夏虛即晉國之證。

    (《史記·吳世家》又稱:“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

    ”是春秋時虞國之地亦在夏虛中也。

    ) [14]《逸周書·度邑篇》:“自洛禭延于伊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

    ”《國語·周語》:“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嵩山)。

    ”韋注:“夏居陽城,崇高所近。

    ”又:“昔伊洛竭而夏亡。

    ”韋注:“禹都陽城,伊洛所近。

    ”《史記·吳起傳》:“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今山西壺關附近)在其北。

    ” [15]《呂氏春秋·古樂篇》:“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昆侖)之陰。

    ”《穆天子傳》:“自宗周鏶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陽纡之山,三千又四百裡。

    自陽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裡。

    自西夏至于珠餘氏及河首,千又五百裡。

    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澤、昆侖之丘,七百裡。

    ”《逸周書·王會篇》:“禺氏,大夏茲白牛,犬戎文馬。

    ”又:“正北空桐,大夏,莎車。

    ”《淮南子·墬形篇》“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澤。

    ”《史記·封禅書》:“(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

    ”《山海經·海内東經》:“國在流沙外者,大夏,&hellip&hellip月支之國。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

    ”案:據《呂氏春秋》,古大夏本在昆侖之東。

    據《穆天子傳》,自宗周(指東都雒邑)至西夏五千九百裡,自西夏至昆侖之丘二千二百裡,西夏似即大夏,當在今甘肅西部或新疆東部。

    《逸周書》之“禺氏”當即月氏,與大夏相近,月氏本居今甘肅西部。

    空桐亦在近塞之地。

    流沙即西北大沙漠,伐大夏而涉流沙,亦大夏在甘、新境内之證。

    漢有大夏縣,在今甘肅臨夏縣;又有大夏川,亦在今甘肅境;或大夏之人曾居于此。

    《唐書·西域傳》稱:大夏即吐火羅。

    吐火羅國本在于阗附近;今塔哈爾馬幹沙碛,即吐火羅碛之訛變(王國維先生《西胡考》說,見《觀堂集林》);則大夏或在今和阗附近。

    案夏虛亦稱大夏(見昭元年《左傳》),漢時中亞之大夏國有妫水,妫為虞舜之姓,虞夏同稱,則大夏、西夏或與夏有關系;或大夏之人東遷而建夏國,或夏人西遷而為大夏,均未可知也。

     [16]《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燕),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長發》:“玄王桓(武)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篲氏之女,&hellip&hellip三人行浴,見玄鳥堕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案:《世本》雲“契居蕃”(《水經·渭水注》引),王國維氏以為即《漢志》魯國蕃縣,在今山東滕縣,是契所宅之殷在今山東南部也。

     [17]《詩·長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左傳》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案:《荀子·成相篇》雲:“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

    ”楊寬正先生謂昭明即阏伯,是商自昭明時已遷居商丘矣。

     [18]甲骨蔔辭中有“高祖王亥”。

    《史記·殷本紀》:“冥卒,子振立(《索隐》:“《系本》作&lsquo核&rsquo。

    ”),振卒,子微立。

    ”據王國維氏考證,振即王亥(詳《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山海經·大荒東經》:“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

    有易殺王亥,取仆牛。

    ”郭注引《竹書》:“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

    有易之君緜臣殺而放之。

    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緜臣也。

    ”《國語·魯語》:“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

    ” [19][]《孟子》:“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萬章》)《史記·殷本紀》:“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崔述雲:“外丙、仲壬二王,自《孟子》、《史記》逮《帝王世紀》皆同,無異詞者。

    至《僞孔傳》及唐孔氏《正義》因《書序》有&lsquo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rsquo之文,遂謂湯沒之歲即太甲之元年,并無外丙、仲壬兩代。

    怕是唐宋諸儒皆叛孟子而信其說。

    &hellip&hellip然《僞孔傳》所言亦初非《書序》意,何者?《序》言&lsquo成湯既沒&rsquo,但為太甲失教伊尹作書張本,非謂必沒于作書之年也。

    &hellip&hellip古人于文,不過大概言之,烏得以詞害其志乎?遂以此為太甲繼湯之據,誤矣。

    ”(《商考信錄》卷一)。

     [20][]《太平禦覽》八十三引古本《竹書紀年》:“仲丁即位之年,自亳遷于嚣。

    ”“河亶甲整即位,自嚣遷于相。

    ”“祖乙滕即位,是為中宗,居庇。

    ”“南庚更自庇遷于奄。

    ”“盤庚旬自奄遷于北蒙,曰殷。

    ”《書序》:“仲丁遷于嚣,作《仲丁》。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祖乙圯于耿,作《祖乙》。

    盤庚五遷,将治亳(宅)殷,民咨胥怨,作《盤庚》三篇。

    ”“嚣”《史記》作“隞”,“庇”、“耿”《史記》作“邢”。

    (《史記》雲:“遷于邢。

    ”)《史記》又雲:“帝盤庚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複居成湯之故居。

    乃五遷無定處,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從。

    盤庚乃告谕諸侯大臣。

    &hellip&hellip乃遂涉河南,治亳。

    &hellip&hellip帝武乙立,殷複去亳,徙河北。

    ”案:《史記正義》引《竹書紀年》雲:“自盤庚徙殷,至纣之滅,七(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王國維氏雲:“今龜甲獸骨出土皆在此地,蓋即盤庚以來殷之舊都。

    &hellip&hellip盤庚遷殷,經無&lsquo亳&rsquo字;武丁徂亳,先入于河;垣水之虛,存于秦世;此三事已足正《書序》及《史記》之誤。

    而殷虛蔔辭中所祀帝王訖于康祖丁、武祖乙、文祖丁,&hellip&hellip則帝乙之世尚宅殷虛,《史記正義》所引《竹書》,獨得其實。

    如是,則商居殷最久,故亦稱殷&hellip&hellip”(《觀堂集林·說殷》) [21]商契居蕃,在今山東南部滕縣一帶,昭明相土居商丘,在今河南東部商丘縣,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據孫之說:有易當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今本《竹書紀年》稱帝芒三十三年,“商侯遷于殷”,其時商侯即王亥;《山海經注》引古本《紀年》亦稱王亥為“殷王子亥”,殷亦當在河北之地(或即盤庚所遷之殷)。

    湯居亳,在今山東曹縣附近。

    仲丁遷嚣,《尚書正義》引李颙雲“嚣在陳留浚儀縣”,在今河南開封縣附近;又引皇甫谧雲:“仲丁自亳徙嚣,在河北也;或曰,今河南敖倉。

    二說未知孰是也?”敖倉在今河南荥澤縣附近。

    河亶甲遷相,在今河南安陽縣附近(呂誠之先生引《呂史春秋·音初篇》“殷整甲徙宅西河”,雲:“相正後世之相州也。

    ”詳《先秦史》)。

    祖乙遷邢,邢有二地:一在今河北邢台縣,一在今河南溫縣附近。

    南庚遷奄,似即古奄國地,在今山東曲阜縣附近。

    盤庚遷殷,又在今安陽縣。

     [22]郭沫若氏雲:“蔔辭中記田獵的事項極多,羅輯蔔辭一一六九條,分作祭祀、蔔告、蔔享、出入、漁獵、征伐、蔔年、風雨、雜蔔等九項。

    除五三八條的祭祀占最大多數外,一九七條的漁獵占次多數。

    這很可以知道當時的一個大概的情形。

    &hellip&hellip當時的漁獵,确已成為遊樂的行事,即是當時的生産狀況,确已超過了漁獵時代。

    ”“和田獵成反比例的,是蔔辭中極少專為畜牧貞蔔的事項。

    羅《釋》僅列出&lsquo刍牧&rsquo四條,附在六一一條的征伐之後,因為都是往刍或來牧之類戰争開釁的原因。

    &hellip&hellip假使單從數字的多少來作判斷,好像當時的牧畜還不甚發達的一樣,但這卻是大錯!當時牧畜發達的程度,真真有可以令人驚愕的地方,從文字上來說,後人所有的馬牛羊雞犬豕的六畜,在當時都已經成為了家畜,而在這六種普通的家畜之外,還有後人所沒有的象。

    &hellip&hellip六畜乃至七畜均已存在,其應用也很繁夥,例如服禦田獵。

    &hellip&hellip用作食物者,有羞(從羊)、豚(從豕)、镬(從隹,隹者禽也)諸字,可以證明。

    服禦食用而外,六畜用途的繁夥,其令人驚愕的,便是用作犧牲。

    羅《釋》蔔祭的五三八條,差不多每條都有用牲的記錄。

    &hellip&hellip六畜均用作犧牲,且一次确實有用到三百四百的時候,這不是牧畜最盛的時代是決難辦到。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徐中舒氏雲:“日本小島祜馬《殷代之産業》一文,曾就羅氏《考釋》一書統計甲骨文中關于農事的記載,有蔔年歲兇豐的二二次,蔔風雨的數次(共七七次,内中大部分與出入田獵有關)。

    關于農事的文字,有&lsquo農&rsquo、&lsquo啬&rsquo、&lsquo圃&rsquo、&lsquo&rsquo、&lsquo禾&rsquo、&lsquo黍&rsquo、&lsquo麥&rsquo、&lsquo米&rsquo、&lsquo糠&rsquo、&lsquo桑&rsquo、&lsquo年&rsquo諸字,今再檢甲骨文,還有&lsquo謖&rsquo、&lsquo麗&rsquo、&lsquo男&rsquo、&lsquo&rsquo、疆、&lsquo&rsquo、&lsquo&rsquo、&lsquo季&rsquo、&lsquo秦&rsquo、&lsquo稷&rsquo諸字,可補小島所不及。

    此諸字自一二見至數十見不等。

    還有偏旁與農事有關而字不可識者,尚未寫入。

    從數量上看,都足以表示殷代農業之盛。

    王國維說殷代飲酒之風極盛,傳世酒器尊、卣、爵之類,十之七八為殷代物。

    武庚既滅,周公以殷遺民封康叔于衛,作《酒诰》,以殷為戒。

    微子也說:&lsquo我用沈酗于酒。

    &rsquo又說:&lsquo殷邦方興,沈酗于酒。

    &rsquo他們飲酒的風氣甚至于亡國。

    即此一點,已可以證明其農産物的豐富了。

    ”(據朱芳圃《甲骨學商史編》轉引) [23]《詩·大雅·蕩》:“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從式,既愆爾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晝作夜。

    ” [24]董作賓氏雲:“甲骨文字中有從&lsquo系&rsquo之字及&lsquo帛&rsquo、&lsquo巾&rsquo等物,又有蠶祇之祀,&lsquo桑&rsquo字之出現,更是不用說了。

    古代農桑耕織并重,蠶桑事業早已盛行于商代,故特借此最有用之桑木為春日樹木之代表,因以造為春字。

    ”(據《甲骨學商史編》轉引) [25]這樣的宮室固然簡陋,但古人并無宮室怎樣宏大之說。

    地下挖了一個洞,地邊一堵牆,上加遮蓋以蔽風雨,人居其中,冬溫夏涼。

    這并非憑臆懸想的,《詩》說&lsquo陶複陶穴&rsquo,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錢寶鈞氏雲:“殷人居室狀況,确有居穴及宮室兩種。

    換言之,即殷之末世确為由穴居進而為宮室居住之過渡時期則無疑問也。

    ”(《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 [26]陳恭祿氏《中國史》第一冊第四編:“據李濟六次工作之總估計所發表之器物,可分為六類:(一)陶器,殷虛出土者,以陶類為最多。

    &hellip&hellip陶質可别為五:一,灰色粗陶;二,紅色粗陶;三,黑色細陶;四,白色細陶;五,釉陶。

    &hellip&hellip陶上文飾,則粗陶簡單,黑陶白陶最為複雜,有動物飾與幾何形,亦有介于二者間之動物形。

    (二)動物骨,其多将占第二位置。

    &hellip&hellip骨多用以制器,其所造者可别為三:一,用器,&hellip&hellip皆刻有富麗之花紋;二,武器;三,裝飾品,滿刻花紋。

    (三)石器,出土之多不亞骨器,用途較之為廣。

    &hellip&hellip并有琢刻之飾品。

    &hellip&hellip有類玉者,但未發現真正之和阗玉。

    (四)金屬品,殷虛發現者,有黃金塊,小片金葉,錫塊,及制成器物之合金類之青銅器。

    &hellip&hellip有作禮器之大批銅範,尚有精制之飾品,上塗朱砂。

    (五)貝殼,出土者,有琢成之飾品,亦有用為貨币者。

    貨币多鹹水貝,裝飾品則用淡水貝。

    (六)占蔔之甲骨,出土者以無文字者為多,刻有文字者不過十分之一。

    ”(原注:《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第五七二至五七五頁) [27]《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是)維姜?。

    生民如何,克?克祀,以弗(祓)無子,履帝武(足迹)敏(拇)歆(動),攸介(居)攸止,載震(娠)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魯頌·閟宮》:“赫赫姜?,其德不回(違),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後稷。

    ”《史記·周本紀》:“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hellip&hellip姜原出野,見巨人迹,心忻然說(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hellip&hellip初欲棄之,因名曰&lsquo棄&rsquo。

    ” [28]《詩·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踨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麻麥鉛鉛,瓜瓞唪唪。

    誕後稷之穑,有相之道,絈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閟宮》:“奄有下國,俾民稼穑。

    ”《史記·周本紀》:“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

    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則之。

    &hellip&hellip封棄于邰。

    ” [29]《國語·鄭語》:“姜,伯夷之後也。

    ”《周語》:“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

    &hellip&hellip申、呂雖衰,齊、許猶在。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姜,太嶽(即四嶽)之後也。

    ”《山海經·海内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

    ”近人如章太炎、傅孟真諸氏皆謂“姜”、“羌”于字同源,在姓為“姜”,在種為“羌”(傅氏說詳所著《姜原》,《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其說甚是!傅氏更謂“羌”、“姜”與鬼方之“鬼”在殷虛文字從人或從女者相同。

    又案:春秋時有姜戎,自稱四嶽之後,當即羌之一種。

    顧颉剛師雲:“姜戎雖未完全華化,與齊、許諸國異,而其為四嶽之裔胄,則與齊、許諸國同。

    然則申、呂、齊、許者,戎之進于中國者也;姜戎者,停滞于戎之原始狀态者也。

    抑申、呂、齊、許者,于西周之世東遷者也;姜戎者,于東周之世東遷者也;由其入居中國之先後,遂有華戎之判别,是則後遷者之不幸耳。

    ”(《九州之戎與戎禹》,《禹貢半月刊》第七卷第六、七合期) [30]《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hellip&hellip後土為社。

    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國語·魯語》:“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案此已為神話之人話化者,其實“後土”本社神之稱:“土”即是社(《詩·大雅·緜》:“乃立冢土”,《毛傳》:“冢土,大社也。

    ”甲骨文“社”均作“土”),“後”者神稱(詳楊寬正先生《中國上古史導論》)。

    “後稷”與“後土”同。

    “後土”與“後稷”,即是“社”、“稷”。

    句龍及棄皆本神而非人(詳拙作《鲧禹的傳說》,《古史辨》第七冊)。

    稷神即農神也。

    又《周語》:“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

    ”“稷為大官&hellip&hellip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後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

    ”是“後稷”又為農官之稱。

    但其說不見金文及較古之書,恐屬後起。

    如可信,則或是古代假神名為官名也。

     [31]參看第四章。

     [32]《史記·周本紀》:“後稷卒,子不窋立。

    ”《索隐》引谯周雲:“《國語》雲&lsquo世後稷以服事虞夏&rsquo,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數也。

    若不窋親棄之子,至文王千餘歲,唯十四代,亦不合事情。

    ”《詩·大雅·公劉篇正義》亦雲:“《外傳》稱後稷勤周十五世而興,《周本紀》亦以稷至文王為十五世,計虞及夏、殷、周有千二百歲,每世在位皆八十許年,乃可充其數耳。

    命之短長今古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許載,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實難據信。

    ”戴震雲:“周自公劉始居豳,書傳阙逸,莫能詳其時世。

    考《國語》、《史記》所錄祭公謀父谏穆王曰:&lsquo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

    &rsquo蓋不窋已上世為後稷之官,不知凡幾,傳至不窋,然後失其官也。

    &hellip&hellip《周本紀》曰:&lsquo&hellip&hellip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後稷卒,子不窋立。

    &hellip&hellip&rsquo《史記》不曰棄卒而曰後稷卒,且上承&lsquo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rsquo,此書法也。

    世次中阙,莫知其名,繼棄而為後稷,謹修其官守,以至不窋,是不一人,故曰&lsquo皆有令德&rsquo。

    及最後為後稷者卒,其子不窋立,末年而失其世世守官。

    微竄之際,殆不絕如縷,典文諜記,一切蕩然。

    雖公劉複立國于豳,後已無舊人能追先世之代系,故《國語》稱十五王,不數其皆有令德而世後稷者。

    漢劉敬對高帝曰:&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