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混沌中長成
關燈
小
中
大
高,而自己構造自己用,卻别有一番親切滋味在心頭。
我那時即對于獨自運思,親手去制造,有一種獨立自足的内在興趣。
我不是一個有巧慧的人,十分技巧精緻的玩藝兒,我并不感興趣,亦并不行。
被擺布着指揮着,把着手去教我學點什麼事,我全然不能适應,俨若癡呆。
那時我的生命被閉住了,靈感塞住了,我全成被動,好像是塊木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手腳無措處。
這表示我适應環境的本事很差,乖巧對應的聰明一點也沒有,随機應變,舍己從人,根本不行。
這氣質到現在還是如此。
我一生隻應考過兩次,考中學是馬虎地考了進去,考大學,數學題目把我悶住了,在急悶中一下子被我冒出來了,其實是并沒有在意識中,平常練習時,也并沒有學習過。
此外,我從未想着任何應考的事,而且後來我漸覺着受考是一種可恥的事,簡直是一種侮辱。
我常想,我若在科舉時代,連個秀才也考不取。
對對作詩,油腔滑調說白話,根本不行。
這表示我在普通的巧思巧慧上,實在很低能。
但我在兒時,我即喜歡獨自運思親手去制造。
我這個興趣是内在的構造興趣,沒有任何實用上的目的。
在無拘無束,沒有任何指使或暗示中,自己從頭到尾,終始條理地去運作一個東西或一件事,有莫名其妙的喜悅。
那時既灑脫又凝聚。
這完全是一種自足的内在興趣。
我之運作一件事,構造一個東西,所憑藉的材料常是随手拈來的廢物利用。
我常能就着極不相幹的物事湊合它們的适應性,這表示我對于一切工具性資料性的身外之物之不講究。
蓋我的興趣是在一種獨立自主的運思以成形,這是一種形構的美學興趣。
因為是形構,所以不能飄忽漫蕩,而須是終始條理。
我從頭到尾獨立自足地一步一步作去趨向于成形,這在我是有衷心的實感與喜悅的。
這步步經曆的實感是隻有自己才知道的,這是一個獨立的内在系統,這足以引發滲透的深入與浸潤的浃洽。
所以在形構過程中常常因内在的貫注而神往,而對于别的事則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我因此挨了打。
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正在中夏麥忙之時。
母親病了,父親急着從麥場上回來照顧,并叫我趕快送一件東西到麥場上去。
我當時正在莫名其妙地沉溺地玩着什麼玩藝,父親的吩咐隻是随口答應了,可是一轉眼全忘記了,好像根本沒有這回事。
父親在屋裡又囑咐了一聲,仍根本沒有聽進去。
隻聽得一個聲音,聲音的意義與内容也都聽見了,可是遂聽見,遂忘記。
麥場上急的不得了,差人來家取。
父親心緒不好,一時大怒,照着屁股狠狠地打了幾掌。
(這是很少有的,因為父親對于子女們是很少發怒的,不要說打罵。
)我本能地感着父親的威嚴而哭了。
這一下子才驚醒了我的沉溺。
我那個獨立的内在的終始系統,是沒有人知道的,隻有我心裡清楚。
後來父親以為我的耳朵有毛病,就試我是不是耳聾,試的結果并不聾,父親就放了心,可是我并沒有詳告其中的原委。
其實我都聽見了,但一霎時全忘了。
忘的原因當然是在沉溺地玩一個什麼玩藝,我常常會把我内外都明白的事藏在心裡而不說出來,遂形成一種明知他人誤會而卻不說的委曲。
這情形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這也許是我自己的一種自信,但也表示一種自白勇氣之不足。
我那種沉溺于一種獨立自足的形構之興趣,是表示一種強度的直覺力,這強度的直覺力那時是混沌的,常有種種不同的表現。
初夏時節,小麥覆隴黃,一切都顯得穠華馥郁,豐盛壯大,比起清明寒食的清美,又自不同,那氣候是令人昏沉迷離的。
大人們午飯後,吸菸休息或曬着大陽打盹。
小孩們不知道休息,不知道疲倦,但也随着那昏沉迷離而混沌下去,東鑽西跑,挖土坑,攀樹木,穿牆角,捉迷藏。
我村中有一滔池塘,一群一群小魚浮在水面曬太陽。
我拿着一塊肉骨頭,放在竹籃裡,沉下水去,不一會一大堆小魚活蹦亂跳,被我拖上來。
那時高興極了,從竹籃裡倒在水桶裡。
鮮明皎潔跳動的小魚,在寂靜打盹的氣氛裡,更顯得活潑。
一而再、再而三,肉味沒有了,小魚也不上來了。
從池塘到村外,四五裡遙,有一片梨樹林子。
花正帀,葉正茂。
密不通風,陽光從枝葉微隙中射進。
我順着梨樹行列所成的蹊徑,穿來穿去,信步而走。
看不透邊際,見不到出口,葉之茂盛,花之潔白,蜂蟲嗡嗡,彩蝶翩翩,把小魚跳動的景象又給迷糊了。
那是靜谧,又是蠢動;那是幽深,又有點窒息。
那是生命之蘊蓄,混沌而迷離。
岑參詩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帀。
"那是說的塞上風光。
因為"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這表示的是寒冷、荒漠、壯闊,而以文心賦之的妩媚。
塞上放眼一觀,蒼茫寥廓,而又是飛飛揚揚,灑下滿天大雪。
雖是寒氣逼人,顯得自家渺小,然吞吐宇宙,卷舒六合,亦足以昂首天外,颉颃八荒。
而我所深藏于其中的梨樹林子,卻真是花,真是妩媚,不,這不是妩媚,而是茂密。
那是生命之絪縕、濃郁、豐盛,而我之生命則是郁而不發,昏沉迷離。
是熱不是冷,是悶不是揚,是混沌不是壯闊。
在這迷離之中,我走出來了,仍是疏朗的鄉村。
我舒了一口氣,覺得清醒了。
清醒,暮春初夏是不容易清醒的。
一方面詩人說:"春色惱人眠不得",一方面又說"春日遲遲正好眠"。
正好眠,眠不得,這正是所謂"春情"。
說到春情,再沒有比中國的香艷文學體會得更深入的了。
那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氣候,那江南的風光
我那時即對于獨自運思,親手去制造,有一種獨立自足的内在興趣。
我不是一個有巧慧的人,十分技巧精緻的玩藝兒,我并不感興趣,亦并不行。
被擺布着指揮着,把着手去教我學點什麼事,我全然不能适應,俨若癡呆。
那時我的生命被閉住了,靈感塞住了,我全成被動,好像是塊木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手腳無措處。
這表示我适應環境的本事很差,乖巧對應的聰明一點也沒有,随機應變,舍己從人,根本不行。
這氣質到現在還是如此。
我一生隻應考過兩次,考中學是馬虎地考了進去,考大學,數學題目把我悶住了,在急悶中一下子被我冒出來了,其實是并沒有在意識中,平常練習時,也并沒有學習過。
此外,我從未想着任何應考的事,而且後來我漸覺着受考是一種可恥的事,簡直是一種侮辱。
我常想,我若在科舉時代,連個秀才也考不取。
對對作詩,油腔滑調說白話,根本不行。
這表示我在普通的巧思巧慧上,實在很低能。
但我在兒時,我即喜歡獨自運思親手去制造。
我這個興趣是内在的構造興趣,沒有任何實用上的目的。
在無拘無束,沒有任何指使或暗示中,自己從頭到尾,終始條理地去運作一個東西或一件事,有莫名其妙的喜悅。
那時既灑脫又凝聚。
這完全是一種自足的内在興趣。
我之運作一件事,構造一個東西,所憑藉的材料常是随手拈來的廢物利用。
我常能就着極不相幹的物事湊合它們的适應性,這表示我對于一切工具性資料性的身外之物之不講究。
蓋我的興趣是在一種獨立自主的運思以成形,這是一種形構的美學興趣。
因為是形構,所以不能飄忽漫蕩,而須是終始條理。
我從頭到尾獨立自足地一步一步作去趨向于成形,這在我是有衷心的實感與喜悅的。
這步步經曆的實感是隻有自己才知道的,這是一個獨立的内在系統,這足以引發滲透的深入與浸潤的浃洽。
所以在形構過程中常常因内在的貫注而神往,而對于别的事則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我因此挨了打。
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正在中夏麥忙之時。
母親病了,父親急着從麥場上回來照顧,并叫我趕快送一件東西到麥場上去。
我當時正在莫名其妙地沉溺地玩着什麼玩藝,父親的吩咐隻是随口答應了,可是一轉眼全忘記了,好像根本沒有這回事。
父親在屋裡又囑咐了一聲,仍根本沒有聽進去。
隻聽得一個聲音,聲音的意義與内容也都聽見了,可是遂聽見,遂忘記。
麥場上急的不得了,差人來家取。
父親心緒不好,一時大怒,照着屁股狠狠地打了幾掌。
(這是很少有的,因為父親對于子女們是很少發怒的,不要說打罵。
)我本能地感着父親的威嚴而哭了。
這一下子才驚醒了我的沉溺。
我那個獨立的内在的終始系統,是沒有人知道的,隻有我心裡清楚。
後來父親以為我的耳朵有毛病,就試我是不是耳聾,試的結果并不聾,父親就放了心,可是我并沒有詳告其中的原委。
其實我都聽見了,但一霎時全忘了。
忘的原因當然是在沉溺地玩一個什麼玩藝,我常常會把我内外都明白的事藏在心裡而不說出來,遂形成一種明知他人誤會而卻不說的委曲。
這情形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這也許是我自己的一種自信,但也表示一種自白勇氣之不足。
我那種沉溺于一種獨立自足的形構之興趣,是表示一種強度的直覺力,這強度的直覺力那時是混沌的,常有種種不同的表現。
初夏時節,小麥覆隴黃,一切都顯得穠華馥郁,豐盛壯大,比起清明寒食的清美,又自不同,那氣候是令人昏沉迷離的。
大人們午飯後,吸菸休息或曬着大陽打盹。
小孩們不知道休息,不知道疲倦,但也随着那昏沉迷離而混沌下去,東鑽西跑,挖土坑,攀樹木,穿牆角,捉迷藏。
我村中有一滔池塘,一群一群小魚浮在水面曬太陽。
我拿着一塊肉骨頭,放在竹籃裡,沉下水去,不一會一大堆小魚活蹦亂跳,被我拖上來。
那時高興極了,從竹籃裡倒在水桶裡。
鮮明皎潔跳動的小魚,在寂靜打盹的氣氛裡,更顯得活潑。
一而再、再而三,肉味沒有了,小魚也不上來了。
從池塘到村外,四五裡遙,有一片梨樹林子。
花正帀,葉正茂。
密不通風,陽光從枝葉微隙中射進。
我順着梨樹行列所成的蹊徑,穿來穿去,信步而走。
看不透邊際,見不到出口,葉之茂盛,花之潔白,蜂蟲嗡嗡,彩蝶翩翩,把小魚跳動的景象又給迷糊了。
那是靜谧,又是蠢動;那是幽深,又有點窒息。
那是生命之蘊蓄,混沌而迷離。
岑參詩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帀。
"那是說的塞上風光。
因為"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這表示的是寒冷、荒漠、壯闊,而以文心賦之的妩媚。
塞上放眼一觀,蒼茫寥廓,而又是飛飛揚揚,灑下滿天大雪。
雖是寒氣逼人,顯得自家渺小,然吞吐宇宙,卷舒六合,亦足以昂首天外,颉颃八荒。
而我所深藏于其中的梨樹林子,卻真是花,真是妩媚,不,這不是妩媚,而是茂密。
那是生命之絪縕、濃郁、豐盛,而我之生命則是郁而不發,昏沉迷離。
是熱不是冷,是悶不是揚,是混沌不是壯闊。
在這迷離之中,我走出來了,仍是疏朗的鄉村。
我舒了一口氣,覺得清醒了。
清醒,暮春初夏是不容易清醒的。
一方面詩人說:"春色惱人眠不得",一方面又說"春日遲遲正好眠"。
正好眠,眠不得,這正是所謂"春情"。
說到春情,再沒有比中國的香艷文學體會得更深入的了。
那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氣候,那江南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