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五胡之亂(下)
關燈
小
中
大
玄鎮廣陵(今江蘇江都縣)。
才創立一支北府兵,精銳無匹,而劉牢之為這一支軍隊的領袖。
淝水之戰,就是倚以制勝的。
下流的形勢,至此實已較上流為強。
東晉孝武帝是一個昏愦糊塗的人。
始而信任琅邪王道子,後來又猜忌他,使王恭鎮京口(今江蘇鎮江),殷仲堪鎮江陵以防之。
慕容垂死的一年,孝武帝也死了,子安帝立。
398年,王恭、殷仲堪同時舉兵。
苻堅 道子嗜酒昏愚,而其世子元顯,年少有些才氣。
使人勾結劉牢之倒戈,王恭被殺。
而上流之兵已逼,牢之不肯再戰。
殷仲堪并不會用兵,軍事都是委任南郡相楊佺期的(南郡,治江陵)。
而桓溫的小兒子桓玄在荊州,仍有勢力,此時亦在軍中。
晉朝乃以楊佺期刺雍州,桓玄刺江州,各給了一個地盤,上流之兵才退。
後來殷仲堪和楊佺期,都給桓玄所并。
402年,元顯乘荊州饑馑,舉兵伐玄,劉牢之又倒戈,桓玄入京城,元顯和道子都被殺。
桓玄是個狂妄的人,得志之後,奪掉了劉牢之的兵權,牢之謀反抗,而手下的人不滿他的屢次倒戈,不肯服從,牢之自缢而死。
桓玄以為天下無事了,就廢安帝自立。
然劉牢之雖死,北府兵中人物尚多。
404年,劉裕等起兵讨玄,玄遂敗死。
安帝複位。
劉裕入居中央,掌握政權,一時的功臣,都分布州郡,南方的形勢一變。
409年,劉裕出兵滅南燕。
想要停鎮下邳,經營河、洛,而後方又有變故。
先是399年,孫恩起兵會稽(今浙江紹興),剽掠沿海。
後為劉牢之及劉裕所破,入海島而死。
其黨盧循襲據廣州。
桓玄不能讨,用為刺史。
盧循又以其妹夫徐道覆為始興相(今廣東曲江縣)。
劉裕北伐時,盧循、徐道覆乘機北出,沿江而下,直逼京城。
此時情勢确甚危急。
劉裕速回兵,以疲敝之衆,守住京城。
盧循、徐道覆不能克,退回上流,為裕所襲敗。
裕又遣兵從海道襲據廣州,把他們打平。
劉裕于是剪除異己。
至417年,複大舉以滅後秦。
此時後魏正值中衰;涼州一隅,目前秦亡後,複四分五裂,然其中并無強大之國(氐酋呂光,為苻堅将,定西域。
苻堅敗後,據姑臧自立,是為後涼。
後匈奴酋沮渠蒙遜據張掖叛之,為北涼。
漢族李暠據敦煌,為西涼。
鮮卑秃發烏孤據樂都為南涼。
後涼之地遂分裂。
又有鮮卑乞伏國仁,據隴右,為西秦。
後涼為後秦所滅。
西涼為北涼所滅。
南涼為西秦所滅。
西秦為夏所滅。
北涼為後魏所滅。
姑臧,今甘肅武威縣。
張掖,敦煌,今縣皆同名。
樂都,今碾伯縣。
西秦初居勇士川,在今甘肅金縣後徙苑川,在今甘肅靖遠縣);夏雖有剽悍之氣,究系偏隅小國;倘使劉裕能在關中駐紮幾年,擴清掃蕩之效,是可以預期的,則當南北朝分立之初,海内即可有統一之望,以後一百七十年的分裂之禍,可以免除了。
然舊時的英雄,大抵未嘗學問。
個人權勢意氣之争,重于為國為民之念。
以緻同時并起,資望相等的人物,往往不能相容,而要互相翦滅,這個實在使人才受到一個很大的損失。
劉裕亦是如此,到滅秦時,同起義兵諸人,都已被翦除盡了。
手下雖有幾個勇将,資格都是相等的,誰亦不能統率誰。
而劉裕後方的機要事務,全是交給一個心腹劉穆之的,這時候,劉穆之忽然死了,劉裕放心不下,隻得棄關中而歸,留一個小兒子義真,以鎮守長安。
諸将心力不齊,長安遂為夏所陷。
劉裕登城北望,流涕而已。
内部的矛盾,影響到對外,真可謂深刻極了。
420年,劉裕篡晉,是為宋武帝。
三年而崩。
子少帝立,為宰相徐羨之等所廢,迎立其弟文帝。
文帝亦是個中主,然無武略,而功臣宿将,亦垂垂向盡。
自北府兵創立至此,不足五十年,南方新興的一種中心勢力,複見衰頹。
北魏拓跋珪自立,是為道武帝。
道武帝末年,勢頗不振。
子明元帝,亦僅謹守河北。
明元帝死,子太武帝立,複強。
公元431年,滅夏。
436年,滅燕。
涼州之地,亦皆為其所吞并。
天下遂分為南北朝。
劉裕
才創立一支北府兵,精銳無匹,而劉牢之為這一支軍隊的領袖。
淝水之戰,就是倚以制勝的。
下流的形勢,至此實已較上流為強。
東晉孝武帝是一個昏愦糊塗的人。
始而信任琅邪王道子,後來又猜忌他,使王恭鎮京口(今江蘇鎮江),殷仲堪鎮江陵以防之。
慕容垂死的一年,孝武帝也死了,子安帝立。
398年,王恭、殷仲堪同時舉兵。
苻堅 道子嗜酒昏愚,而其世子元顯,年少有些才氣。
使人勾結劉牢之倒戈,王恭被殺。
而上流之兵已逼,牢之不肯再戰。
殷仲堪并不會用兵,軍事都是委任南郡相楊佺期的(南郡,治江陵)。
而桓溫的小兒子桓玄在荊州,仍有勢力,此時亦在軍中。
晉朝乃以楊佺期刺雍州,桓玄刺江州,各給了一個地盤,上流之兵才退。
後來殷仲堪和楊佺期,都給桓玄所并。
402年,元顯乘荊州饑馑,舉兵伐玄,劉牢之又倒戈,桓玄入京城,元顯和道子都被殺。
桓玄是個狂妄的人,得志之後,奪掉了劉牢之的兵權,牢之謀反抗,而手下的人不滿他的屢次倒戈,不肯服從,牢之自缢而死。
桓玄以為天下無事了,就廢安帝自立。
然劉牢之雖死,北府兵中人物尚多。
404年,劉裕等起兵讨玄,玄遂敗死。
安帝複位。
劉裕入居中央,掌握政權,一時的功臣,都分布州郡,南方的形勢一變。
409年,劉裕出兵滅南燕。
想要停鎮下邳,經營河、洛,而後方又有變故。
先是399年,孫恩起兵會稽(今浙江紹興),剽掠沿海。
後為劉牢之及劉裕所破,入海島而死。
其黨盧循襲據廣州。
桓玄不能讨,用為刺史。
盧循又以其妹夫徐道覆為始興相(今廣東曲江縣)。
劉裕北伐時,盧循、徐道覆乘機北出,沿江而下,直逼京城。
此時情勢确甚危急。
劉裕速回兵,以疲敝之衆,守住京城。
盧循、徐道覆不能克,退回上流,為裕所襲敗。
裕又遣兵從海道襲據廣州,把他們打平。
劉裕于是剪除異己。
至417年,複大舉以滅後秦。
此時後魏正值中衰;涼州一隅,目前秦亡後,複四分五裂,然其中并無強大之國(氐酋呂光,為苻堅将,定西域。
苻堅敗後,據姑臧自立,是為後涼。
後匈奴酋沮渠蒙遜據張掖叛之,為北涼。
漢族李暠據敦煌,為西涼。
鮮卑秃發烏孤據樂都為南涼。
後涼之地遂分裂。
又有鮮卑乞伏國仁,據隴右,為西秦。
後涼為後秦所滅。
西涼為北涼所滅。
南涼為西秦所滅。
西秦為夏所滅。
北涼為後魏所滅。
姑臧,今甘肅武威縣。
張掖,敦煌,今縣皆同名。
樂都,今碾伯縣。
西秦初居勇士川,在今甘肅金縣後徙苑川,在今甘肅靖遠縣);夏雖有剽悍之氣,究系偏隅小國;倘使劉裕能在關中駐紮幾年,擴清掃蕩之效,是可以預期的,則當南北朝分立之初,海内即可有統一之望,以後一百七十年的分裂之禍,可以免除了。
然舊時的英雄,大抵未嘗學問。
個人權勢意氣之争,重于為國為民之念。
以緻同時并起,資望相等的人物,往往不能相容,而要互相翦滅,這個實在使人才受到一個很大的損失。
劉裕亦是如此,到滅秦時,同起義兵諸人,都已被翦除盡了。
手下雖有幾個勇将,資格都是相等的,誰亦不能統率誰。
而劉裕後方的機要事務,全是交給一個心腹劉穆之的,這時候,劉穆之忽然死了,劉裕放心不下,隻得棄關中而歸,留一個小兒子義真,以鎮守長安。
諸将心力不齊,長安遂為夏所陷。
劉裕登城北望,流涕而已。
内部的矛盾,影響到對外,真可謂深刻極了。
420年,劉裕篡晉,是為宋武帝。
三年而崩。
子少帝立,為宰相徐羨之等所廢,迎立其弟文帝。
文帝亦是個中主,然無武略,而功臣宿将,亦垂垂向盡。
自北府兵創立至此,不足五十年,南方新興的一種中心勢力,複見衰頹。
北魏拓跋珪自立,是為道武帝。
道武帝末年,勢頗不振。
子明元帝,亦僅謹守河北。
明元帝死,子太武帝立,複強。
公元431年,滅夏。
436年,滅燕。
涼州之地,亦皆為其所吞并。
天下遂分為南北朝。
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