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家學及蘇門諸子

關燈
詩人、辯論家的著述,大多是用來當做寄托義理的工具。

    所以學文學的要點在于迅速明了義理,如果隻知道文辭而不追求義理,想讓文字工穩,世間不曾有過這樣的情況。

    ”著作有《柯山集》。

     晁補之字無咎,巨野人,是晁說之的堂兄。

    聰明伶俐,博聞強識,從小就擅長做文章。

    他曾經遊覽過杭州,記述杭州山水風俗的美好,撰《七述》,用以拜見蘇轼,蘇轼為之擱筆,并稱贊他的文章博大雄辯、俊麗奇偉,遠遠超過一般人,因為蘇轼的褒獎,晁補之被人廣泛熟知。

    考中進士後,任編修實錄檢讨官。

    晁補之的文章溫潤典雅,他那高妙奇麗的才華出于天生,特别擅長楚辭體,有《雞肋集》傳世。

     秦觀字少遊,又字太虛,高郵人,少年時慷慨豪放,在詩文裡有所表現。

    他在徐州拜見蘇轼,為蘇轼做《黃樓賦》,蘇轼稱贊他有屈原、宋玉的才華。

    進士及第後,蘇轼以賢良方正舉薦他于朝廷,多次升官,曾任國史院編修,後來因為黨籍案被貶谪。

    秦觀的文章長于議論,文辭清理而思緻深邃,有《淮海集》。

     李廌字方叔,其先人從郓州遷徙至華州,六歲就死了父親,卻能自立奮發,刻苦學習。

    他在黃州拜谒蘇轼,獻上文章請求賞評。

    蘇轼認為他文章筆墨酣暢,如同大江的波浪翻湧,具有飛沙走石的氣勢,是張耒、秦觀一類的才子。

    蘇轼死後,李廌寫文章祭奠,其中說道:“蒼天大地鑒證着他那一生忠義的精神;名山大川收回了他那萬古英靈的元氣。

    ”遣詞造句奇特雄壯,讀者為之驚歎。

     王鞏字定國,莘縣人,是文正公王旦的孫子,工部尚書王素的兒子。

    擅長寫詩,與蘇轼交遊,蘇轼任徐州知州,王鞏前往拜訪。

    跟同伴遊覽泗水,登上魋山,吹着笛子喝着酒,在月光下歸來。

    蘇轼在黃樓上等候他,對他說:“李白死後,已經三百年沒有人擁有這種快樂了。

    ” 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登進士及第,因為跟執政者意見不合,所以官職不夠顯要。

    李格非擅長詩文,曾說:“文章不能随便做,沒有誠意在文字裡,就不會工穩。

    ”(他的妻子王氏,是宣徽使王拱辰的孫女,女兒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母女倆都擅長做文章。

    ) 陳師道,字履常,又字無己,彭城人。

    少年好學,十六歲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谒曾鞏,曾鞏一見就很欣賞他,期許他會以文章著名。

    元祐初年,蘇轼薦舉他的文學品行,被起用為徐州教授。

    後來梁焘又推薦他,被任命為太學博士。

    言官說他曾經在做官期間離開任所,越境到南京拜訪蘇轼,因此被降職為颍州教授。

    言官又說他的進身不是通過科舉,于是被罷官,調任彭城縣令,陳師道不赴任。

    陳師道在颍州當官時,蘇轼做颍州知州,對待他用的是“絕席”的禮節(獨坐一席,以示比客人尊貴),想讓他做自己的弟子,而陳師道卻寫詩說“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表示隻認曾鞏為師傅,他就是如此的堅守尊師重道的禮節。

    陳師道的文章精粹深邃、雅正奇奧,喜愛寫詩,自己說是學黃庭堅,至于高妙的地方,有人說比黃庭堅還好。

     【評論】 蘇門四君子,以黃庭堅年紀最大。

    在此之前,秦觀、晁補之、張耒都以文學才華出入蘇轼門下,黃庭堅與蘇轼同時進入館閣,世人因此稱他們四人為“四學士”。

    黃宗羲的《宋元學案》,全祖望為之補充了《蘇氏蜀學略》,其中說蘇門學士,除了以上四人以外還有李格非、王鞏、李廌三人。

     《蘇門六君子文粹》,明代末年新安人胡潛所刊刻,說是南宋陳亮所編纂,那麼除了黃庭堅、張文潛、晁無咎、秦少遊、李方叔,還将陳後山(名師道,字無已,彭城人)算進蘇門弟子。

    晁無咎的詩說:“黃子似淵明,城市亦複真。

    陳君有道舉,化行鄉非淳。

    張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

    高才更難及,淮海一髯秦。

    ”如此看來陳師道本來就在裡面,隻是沒有李格非罷了。

     張耒的《柯山集》裡面有《贈李德載》一詩,其中說:“長公波濤萬頃海,少公峭拔千尋麓。

    黃郎蕭蕭日下鶴,陳子峭峭霜中竹。

    秦文倩麗纾桃李,晁論峥嵘走珠玉。

    ”因此我們知道人的才華各有所側重點,即使是蘇門的師徒也不能各種風格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