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記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靈、博之山,有象①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鹹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②諸苗夷之請,新③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④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聖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幹羽⑤既格之後乎?不然,古之骜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注釋】
①象:舜同父異母的弟弟。
②因:順應。
③新:翻新,重新裝修。
④肇:開始,開端。
⑤幹羽:指武舞和文舞。武舞執幹,文舞執羽。
【譯文】
靈鹫山、博南山,有象的祠堂。那邊山腳下有很多苗人生活,都将他視為神靈祭祀。宣尉使安君,順應苗人的請求,重新翻蓋了祠堂,并請我為祠堂作一篇記。我說:“是拆掉它呢,還是翻新它呢?”宣慰使說:“翻新它。”我說:“翻新它,是什麼原因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堂的起始,大約已經沒有人了解這起源了。但是在這裡居住的苗人,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更早之前,無不尊重信奉,并誠心祭拜,不曾荒廢。”我說:“為什麼會這樣呢?有鼻的象祠,唐朝人就将它拆毀了。象的為人,身為兒子,他不孝順;身為弟弟,他又很傲慢。對象的祭拜,在唐朝就受貶低斥責,但是還能保存到當世;他位于有鼻的祠堂被拆毀,但是在這裡依舊十分興旺。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懂得了:君子喜愛一個人,就能夠推廣到喜愛他屋頂上的烏鴉,更何況這個人還是聖人的弟弟呢!既然如此,那麼修建祠堂祭祀的應該是舜,而不是象呀。我揣測象的死去,可能是在舜用幹舞羽舞教化苗人之後的事吧?若非如此,古時候殘暴乖戾的人難道少嗎?但是象的祠堂卻能獨獨流傳到今世。我從這裡可以看出舜的高尚品德,深入人心之深,以及德澤流傳之久遠。
【原文】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雲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①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②,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
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聖,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注釋】
①瞽瞍:指虞舜的父親。
②弟:通“悌”,尊敬兄長。
【譯文】
象的不仁厚,大概是開始就是如此的,又怎麼知道他最後沒有被舜感化呢?《書》不也說:“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也能夠聽從,那麼他已經受到舜是感化變成了慈祥的父親。要是象還不尊重兄長,那樣就不能說是家庭和諧了。他上進為善,就不至于為惡;不為奸作惡,那麼就一定會為善。
的确如此呀,象已經被舜感化了!《孟子》說:“天子指派官員治理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這可能是舜十分疼愛象,并且思慮周全,因以用來輔佐教導他的辦法就十分周全。否則的話,以周公的聖明,尚且不能免除管叔、蔡叔的罪過。從此也能看出象被舜感化了,因此能夠起用賢人,安穩地保有他的位子,施恩于百姓,所以死了之後,人們才懷念他、祭祀他。諸侯的卿,是天子任命的,這是周代的制度,也許正是模仿舜封象的做法吧!
【原文】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①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注釋】
①化:感化。
【譯文】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普天之下沒有誰不能被感化。既是如此,那麼唐朝人毀掉象的祠堂,其根據是象最初的行為;如今苗人尊重他、祭祀他,其根據是象後來的表現。這個意義,我将闡明于世。讓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哪怕與象一樣,也仍可以改正;君子修養自身的品德,到達極緻了,哪怕别人與象同樣殘暴,也還是可以感化他的。
靈、博之山,有象①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鹹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②諸苗夷之請,新③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④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聖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幹羽⑤既格之後乎?不然,古之骜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注釋】
①象:舜同父異母的弟弟。
②因:順應。
③新:翻新,重新裝修。
④肇:開始,開端。
⑤幹羽:指武舞和文舞。武舞執幹,文舞執羽。
【譯文】
靈鹫山、博南山,有象的祠堂。那邊山腳下有很多苗人生活,都将他視為神靈祭祀。宣尉使安君,順應苗人的請求,重新翻蓋了祠堂,并請我為祠堂作一篇記。我說:“是拆掉它呢,還是翻新它呢?”宣慰使說:“翻新它。”我說:“翻新它,是什麼原因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堂的起始,大約已經沒有人了解這起源了。但是在這裡居住的苗人,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更早之前,無不尊重信奉,并誠心祭拜,不曾荒廢。”我說:“為什麼會這樣呢?有鼻的象祠,唐朝人就将它拆毀了。象的為人,身為兒子,他不孝順;身為弟弟,他又很傲慢。對象的祭拜,在唐朝就受貶低斥責,但是還能保存到當世;他位于有鼻的祠堂被拆毀,但是在這裡依舊十分興旺。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懂得了:君子喜愛一個人,就能夠推廣到喜愛他屋頂上的烏鴉,更何況這個人還是聖人的弟弟呢!既然如此,那麼修建祠堂祭祀的應該是舜,而不是象呀。我揣測象的死去,可能是在舜用幹舞羽舞教化苗人之後的事吧?若非如此,古時候殘暴乖戾的人難道少嗎?但是象的祠堂卻能獨獨流傳到今世。我從這裡可以看出舜的高尚品德,深入人心之深,以及德澤流傳之久遠。
【原文】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雲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①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②,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
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聖,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注釋】
①瞽瞍:指虞舜的父親。
②弟:通“悌”,尊敬兄長。
【譯文】
象的不仁厚,大概是開始就是如此的,又怎麼知道他最後沒有被舜感化呢?《書》不也說:“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也能夠聽從,那麼他已經受到舜是感化變成了慈祥的父親。要是象還不尊重兄長,那樣就不能說是家庭和諧了。他上進為善,就不至于為惡;不為奸作惡,那麼就一定會為善。
的确如此呀,象已經被舜感化了!《孟子》說:“天子指派官員治理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這可能是舜十分疼愛象,并且思慮周全,因以用來輔佐教導他的辦法就十分周全。否則的話,以周公的聖明,尚且不能免除管叔、蔡叔的罪過。從此也能看出象被舜感化了,因此能夠起用賢人,安穩地保有他的位子,施恩于百姓,所以死了之後,人們才懷念他、祭祀他。諸侯的卿,是天子任命的,這是周代的制度,也許正是模仿舜封象的做法吧!
【原文】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①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注釋】
①化:感化。
【譯文】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普天之下沒有誰不能被感化。既是如此,那麼唐朝人毀掉象的祠堂,其根據是象最初的行為;如今苗人尊重他、祭祀他,其根據是象後來的表現。這個意義,我将闡明于世。讓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哪怕與象一樣,也仍可以改正;君子修養自身的品德,到達極緻了,哪怕别人與象同樣殘暴,也還是可以感化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