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殿裏修法。
廿八日乙巳。
無品大井内親王薨。
不任縁葬司。
以喪家固辭也。
帝不視事三日。
内親王者。
桓武天皇之皇女。
母從四位下藤原朝臣河子。
從四位上大繼之女也。
十二月戊申朔。
二日己酉。
地震。
九日丙辰。
勅。
甲斐國八代郡立淺間明神祠。
列於官社。
即置祝祢宜。
隨時緻祭。
先是。
彼國司言。
往年八代郡暴風大雨。
雷電地震。
雲霧杳冥。
難辨山野。
駿河國富士大山西峯。
急有熾火。
燒碎巖谷。
今年八代郡擬大領無位伴直眞貞託宣雲。
我淺間明神。
欲得此國齋祭。
頃年爲國吏成兇咎。
爲百姓病死。
然未曾覺悟。
仍成此恠。
須早定神社。
兼任祝祢宜。
々潔齋奉祭。
眞貞之身。
或伸可八尺。
或屈可二尺。
變體長短。
吐件等詞。
國司求之蔔筮。
所告同於託宣。
於是依明神願。
以眞貞爲祝。
同郡人伴秋吉爲祢宜。
郡家以南作建神宮。
且令鎭謝。
雖然異火之變。
于今未止。
遣使者察。
埋海千許町。
仰而見之。
正中頂飾造社宮。
垣有四隅。
以丹青石立。
其四面石高一丈八尺許。
廣三尺。
厚一尺餘。
立石之門。
相去一尺。
中有一重高閣。
以石搆營。
彩色美麗。
不可勝言。
望請。
齋祭兼預官社。
從之。
』武藏國旱霜。
優復一年。
』停廢讃岐國三野郡託磨牧。
』阿波國闆野郡人百濟岑子女。
一産三男。
給稻三百束。
乳母一人。
』授伊勢大神宮祢宜外正五位下神主繼長從五位下。
豊受宮祢宜正六位上神主眞水外從五位下。
十一日戊午。
月次神今食祭。
天皇不禦神嘉殿。
所司奉祭如常。
十三日庚申。
權僧正法印大和尚位壹演重上表曰。
沙門壹演言前進表章。
庶蒙矜察。
肅奉還喩更深。
臨深谷而悲兢。
仰寒天而流汗。
壹演雖同痩鷹。
未免唖羊。
徒叨四河之同名。
難企六波之一岸。
加之。
素性庸菲。
無徳無才。
何以辱法務之綱維。
爲道俗所欽仰。
伏惟。
聖朝陛下。
以尭舜之聖徳。
得旦之賢佐。
宣風則俊士如林。
賛化則高僧成市。
是以四海賢愚盡甘詮鑒。
百官内外皆有允釐。
而今謬降殊恩。
辱此非據。
上違天造。
下慙物情。
進退惶怖。
罔心顏。
伏乞曲照丹誠。
俯收玄澤。
則誤授之譏無渉於清朝。
虛受之嫌幸免於陋質。
匪任遑迫之至。
謹重上表以聞。
十七日甲子。
勅。
河内國平岡神四前。
準春日大原野神。
春冬二祭奉幣。
永以爲例。
』諸衛士仕丁等愁訴雲。
遠辭國。
苦役京都。
唯仰養丁之輸物。
以覊旅之資用。
而本國司稱依詔復徭。
養物之數。
三分減一。
然則留國之民既蒙十日之復。
上京之丁猶苦一年之役。
凡在勞逸。
彼此不同。
望請。
依舊被給。
太政官處分。
宜加増養丁。
滿例輸數。
即下知東海。
東山。
北陸。
山陰。
南海道。
依件行之。
十九日丙寅。
於内裏始修佛名懴悔。
』勅曰。
權僧正壹演公。
朕以公有洪大之恩。
故委之以綱維之任。
事詳前詔。
何假縷談。
惟公翠草吐榮。
紅雲凝質。
體無我之奧理。
勤利他之深思。
朕賞其神韻。
欽其徳輝。
殊加褒崇。
願助治化。
而頻陳表章。
欲遂辭退。
唯有謙光之美。
恐博愛之途。
昔道溫不拒宋武之詔。
僧理猶奉湘東之命。
斯皆感景慕之至誠。
豈可以覊束而爲累哉。
公宜永持綱領。
能鎭衆心。
使禪室仰棟梁之材。
法流競資舟楫之用。
然則酬恩之望。
既申於朕情。
應物之規。
何損於公徳。
義在忘言。
旨不多及。
自今而後。
更勿重陳。
』▼是日。
制。
信濃國使牧禦馬。
元八月廿九日貢之。
今定十五日。
冷然院諸牧。
元八月廿五日貢之。
今定十一日。
廿日丁夘。
令甲斐國於山梨郡緻祭淺間明神。
一同八代郡。
廿一日戊辰。
授下野國正三位勳四等二荒神從二位。
武藏國正五位下氷川神從四位下。
駿河國從五位下禦盧神從五位上。
正六位上大井神從五位下。
廿四日辛未。
勅遣公卿已下侍從已上於諸山陵墓奉荷前幣。
』夜有星。
出奎婁北。
入抵土司空。
廿六日癸酉。
武藏國五位下伊多之神。
參河國從五位下赤孫神並授從五位上。
河内國正六位上酒泉神從五位下。
廿七日甲戌。
尾張國言。
昔廣野河流。
向美濃國。
當于斯時。
百姓無害。
而頃年河口壅塞。
惣落此國。
毎遭雨水。
動被巨害。
望請。
掘開河口。
令趣舊流。
太政官處分。
依請。
卅日丁醜。
大於朱雀門前。
大儺並如常儀。
廿八日乙巳。
無品大井内親王薨。
不任縁葬司。
以喪家固辭也。
帝不視事三日。
内親王者。
桓武天皇之皇女。
母從四位下藤原朝臣河子。
從四位上大繼之女也。
十二月戊申朔。
二日己酉。
地震。
九日丙辰。
勅。
甲斐國八代郡立淺間明神祠。
列於官社。
即置祝祢宜。
隨時緻祭。
先是。
彼國司言。
往年八代郡暴風大雨。
雷電地震。
雲霧杳冥。
難辨山野。
駿河國富士大山西峯。
急有熾火。
燒碎巖谷。
今年八代郡擬大領無位伴直眞貞託宣雲。
我淺間明神。
欲得此國齋祭。
頃年爲國吏成兇咎。
爲百姓病死。
然未曾覺悟。
仍成此恠。
須早定神社。
兼任祝祢宜。
々潔齋奉祭。
眞貞之身。
或伸可八尺。
或屈可二尺。
變體長短。
吐件等詞。
國司求之蔔筮。
所告同於託宣。
於是依明神願。
以眞貞爲祝。
同郡人伴秋吉爲祢宜。
郡家以南作建神宮。
且令鎭謝。
雖然異火之變。
于今未止。
遣使者察。
埋海千許町。
仰而見之。
正中頂飾造社宮。
垣有四隅。
以丹青石立。
其四面石高一丈八尺許。
廣三尺。
厚一尺餘。
立石之門。
相去一尺。
中有一重高閣。
以石搆營。
彩色美麗。
不可勝言。
望請。
齋祭兼預官社。
從之。
』武藏國旱霜。
優復一年。
』停廢讃岐國三野郡託磨牧。
』阿波國闆野郡人百濟岑子女。
一産三男。
給稻三百束。
乳母一人。
』授伊勢大神宮祢宜外正五位下神主繼長從五位下。
豊受宮祢宜正六位上神主眞水外從五位下。
十一日戊午。
月次神今食祭。
天皇不禦神嘉殿。
所司奉祭如常。
十三日庚申。
權僧正法印大和尚位壹演重上表曰。
沙門壹演言前進表章。
庶蒙矜察。
肅奉還喩更深。
臨深谷而悲兢。
仰寒天而流汗。
壹演雖同痩鷹。
未免唖羊。
徒叨四河之同名。
難企六波之一岸。
加之。
素性庸菲。
無徳無才。
何以辱法務之綱維。
爲道俗所欽仰。
伏惟。
聖朝陛下。
以尭舜之聖徳。
得旦之賢佐。
宣風則俊士如林。
賛化則高僧成市。
是以四海賢愚盡甘詮鑒。
百官内外皆有允釐。
而今謬降殊恩。
辱此非據。
上違天造。
下慙物情。
進退惶怖。
罔心顏。
伏乞曲照丹誠。
俯收玄澤。
則誤授之譏無渉於清朝。
虛受之嫌幸免於陋質。
匪任遑迫之至。
謹重上表以聞。
十七日甲子。
勅。
河内國平岡神四前。
準春日大原野神。
春冬二祭奉幣。
永以爲例。
』諸衛士仕丁等愁訴雲。
遠辭國。
苦役京都。
唯仰養丁之輸物。
以覊旅之資用。
而本國司稱依詔復徭。
養物之數。
三分減一。
然則留國之民既蒙十日之復。
上京之丁猶苦一年之役。
凡在勞逸。
彼此不同。
望請。
依舊被給。
太政官處分。
宜加増養丁。
滿例輸數。
即下知東海。
東山。
北陸。
山陰。
南海道。
依件行之。
十九日丙寅。
於内裏始修佛名懴悔。
』勅曰。
權僧正壹演公。
朕以公有洪大之恩。
故委之以綱維之任。
事詳前詔。
何假縷談。
惟公翠草吐榮。
紅雲凝質。
體無我之奧理。
勤利他之深思。
朕賞其神韻。
欽其徳輝。
殊加褒崇。
願助治化。
而頻陳表章。
欲遂辭退。
唯有謙光之美。
恐博愛之途。
昔道溫不拒宋武之詔。
僧理猶奉湘東之命。
斯皆感景慕之至誠。
豈可以覊束而爲累哉。
公宜永持綱領。
能鎭衆心。
使禪室仰棟梁之材。
法流競資舟楫之用。
然則酬恩之望。
既申於朕情。
應物之規。
何損於公徳。
義在忘言。
旨不多及。
自今而後。
更勿重陳。
』▼是日。
制。
信濃國使牧禦馬。
元八月廿九日貢之。
今定十五日。
冷然院諸牧。
元八月廿五日貢之。
今定十一日。
廿日丁夘。
令甲斐國於山梨郡緻祭淺間明神。
一同八代郡。
廿一日戊辰。
授下野國正三位勳四等二荒神從二位。
武藏國正五位下氷川神從四位下。
駿河國從五位下禦盧神從五位上。
正六位上大井神從五位下。
廿四日辛未。
勅遣公卿已下侍從已上於諸山陵墓奉荷前幣。
』夜有星。
出奎婁北。
入抵土司空。
廿六日癸酉。
武藏國五位下伊多之神。
參河國從五位下赤孫神並授從五位上。
河内國正六位上酒泉神從五位下。
廿七日甲戌。
尾張國言。
昔廣野河流。
向美濃國。
當于斯時。
百姓無害。
而頃年河口壅塞。
惣落此國。
毎遭雨水。
動被巨害。
望請。
掘開河口。
令趣舊流。
太政官處分。
依請。
卅日丁醜。
大於朱雀門前。
大儺並如常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