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任和中央研究院的關系
關燈
小
中
大
作者按:在再寫這篇雜記的回憶前,我必須向讀者道謝和解說一下,因為我停了幾期未寫,收到很多來信和問我為何不接着寫下去,并且朋友們見面又總問這個,我不能一一答複,這個毛病就是我不能動筆,因為幾個月前我的右手大姆指骨忽然高起半寸多來,并且右膀時時麻痛,我自己恐怕是骨癌,經醫生多少次的檢查和照X光線,照相上并無癌症的症狀,說是字寫的太多了,我自己覺得可笑的很。
照我寫東西和一般著者來比,不知要少多少倍,實情就是因為在美國的家庭主婦一天到晚的雜事不知有多少,從無一刻鐘能坐定下來不動的。
近年來更因為趙先生趕寫他自己的書,又加他的腰部背部近來不能做重工作,因為會影響到他的胃,所以一切粗細瑣事都是由我來擔任了&mdash&mdash除了每早他做早飯和來客由他配雞尾酒(那個他認為是“輕工作”)。
并且我寫回憶這種事,要麼沒有動筆則可,若是想到了來寫就得一口氣連寫下去。
在美國的困難,将來我寫住美四十多年的雜記和各方面觀感時,我再都給描寫出來。
現在不能一一的回信,就在這兒總道歉一下了。
前文提過一下,入中央研究院的來源,因為從有中央研究院起元任就和它發生了關系,一是楊杏佛答應元任不任行政可以,但是永不許辭職,元任還說笑若是你老兄不做了或情形變了也不準離去嗎?沒想到變成谶語:他不久死了;二是傅孟真說他在研究院一日,元任一日不能離院,此雖默契,自然不能告訴外人的,而孟真又知元任絕對不幹行政事和争權,所以屢次有人提元任做總幹事等等,孟真總阻止,别人還誤認為孟真反對元任在他上頭,并且有些不知道的人因此妒忌元任的就由此設法離間。
而孟真對于語言組所以永不願換主任也是這個緣故。
這些事實我以前始終沒有宣布過的。
在那時中央研究院各所大半在上海,元任提議曆史語言所應在北平好點(那時北京已改稱北平),可以就各處書籍文化機關等等,并且全院在南北都有研究所,比較全國性一點。
孟真也贊成,那時因孟真還未完全離開中山大學,就和元任商談,讓元任回到北平後先開始語言所,曆史等他到後再說,所以我們回北平後就由清華園搬出來,先租了東單牌樓羊益胡同四十号住了幾個月,但是一到城裡我們的事就多起來了。
我們也覺得各事比住在清華便當的多,但是還是安穩不下來,大家很多人組織了一個小劇院,元任做董事長,可是負責最多的還是餘上沅和熊佛西他們,大家有寫劇本的,有譯劇本的,有上台的,我們好些太太們在裡面做各種的雜事,我是幫忙化裝也夾在裡面撰劇等等,有一次在協和大禮堂表演,熊佛西和元任兩個人親自上台,那次演的《挂号信》,是元任在美國時寫了玩的,在學生會演過,可是這次連北平的電車頭上都大登起廣告來了。
預演的第一天元任戴了兩付重複的眼鏡,熊以前沒知道,在對話時忽然看見到那種怪形狀,就大笑不止,都演不下去了,幸虧不是正演的時候,隻是化裝排演,可是那次還賣票呢。
想到當日真是我們的黃金時代,自從中日戰争起,在國内人的苦境給些人都苦惱的無興趣了,并且多數的聽說已死了,每想到當日情形都曆曆如在目前。
那時我還正懷着第三個孩子,(就是懷着我們這個天才的怪物來思Lensey,一九二九年六月十四日她生在這個房子裡的。
)我那時大肚便便的還是終日忙來忙去的跟着他們忙,有一天叫大二兩女孩唱熊寫的《愛神與詩人》裡的一首歌,她們兩個人也不知道字義,當中有一句是“三個分不開的和聲”,她們唱成了三個分不開的和尚,台下大家都問熊你的歌怎麼寫出了三個分不開的和尚來了,我簡直笑的頭都擡不起來了。
後來有一天我們在北海公園唱茶,忽然我的侄女楊若憲說:“你看,三個分不開的和尚”。
一看,果有三個和尚在一道走路。
這個笑話一直流傳到現在,所以以後大女如蘭在美國劍橋指揮學生會和唱,那時哈佛和麻省工業學校兩校
照我寫東西和一般著者來比,不知要少多少倍,實情就是因為在美國的家庭主婦一天到晚的雜事不知有多少,從無一刻鐘能坐定下來不動的。
近年來更因為趙先生趕寫他自己的書,又加他的腰部背部近來不能做重工作,因為會影響到他的胃,所以一切粗細瑣事都是由我來擔任了&mdash&mdash除了每早他做早飯和來客由他配雞尾酒(那個他認為是“輕工作”)。
并且我寫回憶這種事,要麼沒有動筆則可,若是想到了來寫就得一口氣連寫下去。
在美國的困難,将來我寫住美四十多年的雜記和各方面觀感時,我再都給描寫出來。
現在不能一一的回信,就在這兒總道歉一下了。
前文提過一下,入中央研究院的來源,因為從有中央研究院起元任就和它發生了關系,一是楊杏佛答應元任不任行政可以,但是永不許辭職,元任還說笑若是你老兄不做了或情形變了也不準離去嗎?沒想到變成谶語:他不久死了;二是傅孟真說他在研究院一日,元任一日不能離院,此雖默契,自然不能告訴外人的,而孟真又知元任絕對不幹行政事和争權,所以屢次有人提元任做總幹事等等,孟真總阻止,别人還誤認為孟真反對元任在他上頭,并且有些不知道的人因此妒忌元任的就由此設法離間。
而孟真對于語言組所以永不願換主任也是這個緣故。
這些事實我以前始終沒有宣布過的。
在那時中央研究院各所大半在上海,元任提議曆史語言所應在北平好點(那時北京已改稱北平),可以就各處書籍文化機關等等,并且全院在南北都有研究所,比較全國性一點。
孟真也贊成,那時因孟真還未完全離開中山大學,就和元任商談,讓元任回到北平後先開始語言所,曆史等他到後再說,所以我們回北平後就由清華園搬出來,先租了東單牌樓羊益胡同四十号住了幾個月,但是一到城裡我們的事就多起來了。
我們也覺得各事比住在清華便當的多,但是還是安穩不下來,大家很多人組織了一個小劇院,元任做董事長,可是負責最多的還是餘上沅和熊佛西他們,大家有寫劇本的,有譯劇本的,有上台的,我們好些太太們在裡面做各種的雜事,我是幫忙化裝也夾在裡面撰劇等等,有一次在協和大禮堂表演,熊佛西和元任兩個人親自上台,那次演的《挂号信》,是元任在美國時寫了玩的,在學生會演過,可是這次連北平的電車頭上都大登起廣告來了。
預演的第一天元任戴了兩付重複的眼鏡,熊以前沒知道,在對話時忽然看見到那種怪形狀,就大笑不止,都演不下去了,幸虧不是正演的時候,隻是化裝排演,可是那次還賣票呢。
想到當日真是我們的黃金時代,自從中日戰争起,在國内人的苦境給些人都苦惱的無興趣了,并且多數的聽說已死了,每想到當日情形都曆曆如在目前。
那時我還正懷着第三個孩子,(就是懷着我們這個天才的怪物來思Lensey,一九二九年六月十四日她生在這個房子裡的。
)我那時大肚便便的還是終日忙來忙去的跟着他們忙,有一天叫大二兩女孩唱熊寫的《愛神與詩人》裡的一首歌,她們兩個人也不知道字義,當中有一句是“三個分不開的和聲”,她們唱成了三個分不開的和尚,台下大家都問熊你的歌怎麼寫出了三個分不開的和尚來了,我簡直笑的頭都擡不起來了。
後來有一天我們在北海公園唱茶,忽然我的侄女楊若憲說:“你看,三個分不開的和尚”。
一看,果有三個和尚在一道走路。
這個笑話一直流傳到現在,所以以後大女如蘭在美國劍橋指揮學生會和唱,那時哈佛和麻省工業學校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