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枯露菌的甲蟲

關燈
麼都有:有用細枝做成的老喜鵲的巢;有饒舌的柽鳥吃飽後在樹上互相嬉戲、追逐;有兔子突然從樹叢裡跳出來,翹着它們的短尾巴;那裡還有可愛的小河,可以給孩子們築隧道,這種河很容易堆成一排小屋,我們用草蓋在屋頂上,算是草屋,一段蘆草插上屋頂便成為煙囪。

    微風輕輕地掠過松針,發出輕輕的歎息聲,我們就在這美妙的音樂中開始了我們的午餐。

     的确,對于小孩子們來說,這是個真正的樂園。

    即使是成人,也會喜歡這個地方。

    我到這裡來最大的樂趣便是守候那些找蘑菇的甲蟲們,它們的洞到處都可以看到,而且門是開着的,不過在洞口堆着一堆疏松的泥土。

    洞大約有幾寸深,一直向下,而且往往築在比較松的泥土中。

    當我用小刀一直挖下去的時候,我總是發現這種洞是空的,甲蟲們已經乘着夜色離開這裡了,它在這裡做完了它的工作後,便遷到别處去了。

    這種甲蟲是個流浪者,并且是個夜行客,随便什麼時候,它想離開這個洞的時候,它就能很容易地在别處另築新巢。

    有時候我僥幸能在洞底發現甲蟲,但永遠隻有一個,或是雌的或是雄的,從不會成對。

    看來這種洞并不是一個家庭的所在地,而是專門給獨身的甲蟲住的。

     你看,這洞裡的甲蟲正在啃着一個小蘑菇,已經吃完了一部分。

    它雖然已經累了,但仍舊緊緊地抱着它,它是決不肯輕易放棄這個蘑菇的,這是它的寶貝,是它一生中的最愛,從周圍許多吃剩的碎片來看,這隻甲蟲已經吃得飽飽的了。

     當我從它手中奪過這寶物的時候,我發現這是一種很小的地下菌,跟枯露菌很相像。

     這個事實似乎可以解釋甲蟲的習慣和它常要換新居的理由。

    讓我們想象一下吧,在靜靜的黃昏中,這個小旅行家便從它的洞裡慢慢地跟着步走出來,一邊快活地唱着歌,一邊悠閑地散着步。

    它仔細地檢查着土地,探究這地底下所埋的東西,就像狗找枯露菌一樣。

    它的嗅覺告訴它哪個地方有菌,隻不過蓋着幾寸泥土而已;那個地方雖然泥土肥沃,但地底下決不會有菌類。

    當它判定在某一點下面有菌的時候,便一直往下挖,結果總能得到它的食物。

    它挖的洞也成了它的臨時宿舍,在食物沒有吃完之前,它是不會離開洞的,它會在自己掘的洞底快活地吃着,管它洞門是開着的還是關着的。

     等到洞裡的食物都吃完後,它就要搬家了。

    它會在别處找一個适當的地方,再掘下去,然後住一陣子,吃一陣子,等到新屋裡的食物吃完了,它就再搬一次家。

    在整個秋季到來年的春季──菌類的生長季節裡,它就這樣遊曆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從一個洞搬到另一個洞,很辛苦又很灑脫。

     甲蟲所獵取的菌并沒有特殊的氣味,那麼它是怎麼能從地面上檢查出地底下菌類的存在呢?它是聰明的甲蟲,它自有辦法。

    可是我們人類就望塵莫及了,哪怕是“千裡眼”或是“順風耳”,也無法說出隐藏在地底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