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2

關燈
“那時,學生教訓教師剛剛成為一種時髦風氣。

    奧爾列佐娃狂熱地卷入這種風氣中。

    她為什麼瘋狂地申斥我,隻有上帝一個人知道。

    她的攻擊如此固執,如此氣勢洶洶,又如此不公正,以緻系裡的其他同學紛紛起來替我打抱不平。

    奧爾列佐娃是個了不起的幽默家。

    她在牆報上寫文章,用假名代替我的真名把我嘲笑了個夠,而且誰都知道她指的就是我。

    突然,完全出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才明白這種根深蒂固的敵意原來是年輕姑娘愛情的僞裝形式,一種牢固的、埋藏在心裡的、産生多年的愛情。

    我一直以同樣的态度對待她。

     “一九四一年,戰争爆發的前夕以及剛剛宣戰之後,我們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夏天。

    幾個青年人,男女大學生們,她也在其中,住在莫斯科郊區的别墅區,我們的部隊也駐紮在那裡。

    我們産生了友誼。

    我們的友誼是在他們的軍訓環境中、民兵分隊的組建過程中、赫裡斯京娜受跳傘訓練的期間,以及擊退初次對莫斯科進行夜襲的德國飛機的時候發展起來的。

    我已經對你說過,我們就在那時訂了婚,但很快就由于我們部隊的調動而分手了。

    我再沒見過她。

     “當戰局開始好轉,成千上萬的德國人開始投降,我受過兩次傷并兩次住院治療之後,把我從高射炮部隊調到司令部的第七處,那裡需要懂外語的人,在我仿佛大海撈針似的找到你之後,就堅持把你也調到這裡來。

     “洗衣員塔尼姐非常了解奧爾列佐娃。

    她們是在前線認識的,成了好朋友。

    她講了很多赫裡斯京娜的事。

    塔尼娜一笑滿臉開花,笑法跟尤裡一樣,不知你注意到了沒有?高顴骨和翹鼻子不那麼明顯的時候,臉就變得非常迷人和可愛了。

    這是那種同一類型的人,這種人我們這兒非常多。

    ” “我知道你指的是什麼。

    也許吧。

    我沒留意。

    ” “塔尼娜·别佐切列多娃這綽号多粗野,多不像話。

    不管 怎麼說,這也不是她的姓,而是胡編出來糟蹋她的。

    你說是木是?” “她不是解釋過嘛。

    她是個無人照管的流浪兒,不知父母是誰。

    在俄國内地,語言粗俗生動,可能管她叫無父兒。

    她住的那條街上的人不懂得這個外号的意思,叫着叫着就叫成她現在的牲了,這麼叫同他們方言的發音接近。

    ” 戈爾東和杜多羅夫在切爾尼小鎮夜間談話後木久,便來到夷為平地的卡恰列沃。

    在這裡,兩個朋友正趕上追趕主力部隊的後勤部隊。

     秋天,炎熱晴朗的天氣已經持續半個多月了。

    奧廖爾和布良斯克之間的伏林什内的肥沃黑土地帶在萬裡無雲的藍天下泛着咖啡色。

     把城市切成兩半的街道同公路彙合在~起。

    街道一側的房屋被地雷炸成一片瓦礫,把果園裡的樹木燒焦、炸成碎片、連根拔起。

    街道的另一側也是一片荒涼,不過受炸藥的破壞較輕,那是因為先前房子蓋得也不多,沒有什麼可毀壞的。

     先前房子蓋得多的那邊,無家可歸的居民還在冒煙的灰燼中翻騰、挖掘,把從離火堆較遠的地方搜尋到的東西放在一個地方。

    另一些人忙着蓋土房,把地上的草皮切成一塊塊的,用它們去蓋屋頂。

     街道房子蓋得少的那一側搭起一排白帳篷,擠滿第二梯隊的卡車和馬拉的帶篷大車、脫離營部的野戰醫院以及迷失道路、互相尋找的各種軍需後勤部門。

    這裡還有從補充連隊來的男孩子,戴着灰船形帽,背着打成卷的大衣。

    他們非常瘦弱,面無血色,拉痢疾拉得虛弱不堪。

    他們解手,放下行囊休息,吃點東西,以便繼續向西前進。

     一半變為灰燼的城市仍在燃燒,遠處遲緩引爆的地雷仍在不斷爆炸。

    在園子裡挖掘的人不時停下手裡的活兒,伸直身子,靠在鐵鍁把上休息一下,把頭轉向爆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