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東照神君
關燈
小
中
大
為父親送行。
道别畢,馬上為遺骸淨了身,放進備好的棺木中。
人還有一絲溫熱。
照佛教儀式,應先誦經超度,秀忠下令在佛閣舉行佛事。
女人們也追到了那裡。
大人還活着……她們自言自語說道,淨身之時,那一絲溫熱給了她們無限安慰。
入斂畢,秀忠将衆人叫到大廳,“元和二年四月十七,巳時,太政大臣從一品源朝臣往生。
囑衆位即作好靈柩遷座之備。
” 諸重臣早就知了如此安排,并不驚訝。
唯女人們一聽,無不大吃一驚。
照例,靈柩至少應在城内停放兩日兩夜。
家康公剛歸天,屍骨未寒,将軍便令将靈柩運到久能山,實令世人驚心。
“真是不知禮儀啊!” “即便是尋常百姓,也不會如此。
” 但,将軍秀忠卻道,若非如此,便是違背大禦所生前的吩咐,他說得異常冷靜。
傍晚,天又下起綿綿細雨。
秀忠把自己意思均說成是父親的“遺命”,諸事遂順。
即便他不這般說,也不會有人違抗命令,提出異議。
大家來不及歇息,迅速轉移靈柩。
“尾張參議義直、遠江中将賴宣、少将賴房不必親自前往,各人派出家臣即可。
” 秀忠這般吩咐完畢,又暗中增派町奉行彥坂光正屬下的二十騎士前往上總介忠輝暫居的臨濟寺,嚴加警戒,借機告知父親已經歸天。
秀忠不讓三個兄弟随行,理由頗為簡單,表面上說他們年幼,怕他們因過度悲痛而傷身,實際上他是想令諸弟智勇雙全的家臣随行護衛,以防萬一。
義直派了成濑隼人正正成,賴宣派了安藤帶刀直次,賴房則令中山備前守信吉前往,諸人均備受家康公的厚愛和信賴。
此次遷座自非正式葬儀,單是将靈柩送到久能山,等待葬禮之期。
因此,祭主德川秀忠并不随行,單由土井大炊頭利勝指揮。
靈柩于酉時出城。
天已黑,綿綿細雨中,可以看見星星點點的燈火。
百姓已聽說,紛紛跪伏路旁,恭送太政大臣。
最前面乃是本多上野介正純,接着為松平右衛門大夫正綱、闆倉内膳正重昌、秋元但馬守泰朝,再往後便是家康靈柩,正成等三人則緊緊守衛于旁。
金地院崇傳、南光坊天海、神龍院梵舜亦随行。
隊伍到了久能山山腳下,閑雜人等便不能進山。
是日夜,侍奉于家康公靈側的,除了先前已回到山中的神原大内記清久,便隻有前面所述的幾個家康公寵臣。
十八日,築建神殿的錘鑿之聲,在雨後的晨霧中迎來了黎明。
天晴之後方知,此地實為一處視野開闊的風水寶地。
西南面的大海一片蔚藍,和遠天連成一片,右邊駿河水拐過一個彎,與海水相互嬉戲。
秀麗的風景,不禁令人凝神細聽萬物低鳴。
“此處真乃超脫凡俗。
”天海道,“一眼望去,便能明白地水火風之源。
”佛說,地水火風共成身,随波因緣招異果。
此時,施工錘鑿之音愈發清晰。
十九日亥時,家康公葬禮依神道儀式舉行。
在町奉行彥坂九兵衛、黑柳壽學和大工頭中井大和守正次協力下,十九日傍晚,一個三間的四方殿堂落成,就連鳥居、井垣和燈籠亦都制好。
左右拉上帷幔,殿堂前面二十五間的路上都鋪了新草席,迎接靈柩。
入山參加葬禮的除了松平一族,另有三河諸舊臣及其子孫。
酒井、本多、植村、阿部,以及安藤、水野、青山、闆倉……其中手持長矛的大久保新八郎(康正)最是引人注目。
家康公絕非不愛惜性命之人。
他一生征戰,家臣殒命甚多,但對其遺族血脈均予厚遺,非隻為護其後人,他亦斥責之,教導之,厚道以待蒼生,坦蕩回護。
七十五年,家康公一生無時不崇尚太平,即便是逝後,他也要面朝西方,況在一年過後,還要移至二荒山,鎮守太平。
面對他堅如磐石之志,世鹹臣服。
是夜,山中莊嚴肅穆,風亦止住,似不敢有一絲不敬。
将軍秀忠默默跟于轅車後,重臣皆随秀忠默默而行,無不感念家康公大志。
家康公之卓絕志向,後世将會怎樣消長,已非家康公所能鞭及,後人自有後人的疆場與天地。
公之功過是非,後世自有評說。
熄滅燈火,禁止喧嘩,隊伍默默朝靈堂行進。
最前面的人施撒五谷,其後的人持鏡。
神原清久持驅邪幡,梵舜搖鈴。
然後便是靈柩。
秀忠扶靈而行,其他戴烏帽子之人跟随。
後邊還有弓箭百副,火槍百支,弓矢台,長矛二百柄……靈柩就要進入靈堂時,人或執鏡施谷,舞幡搖鈴,以符驅邪。
靈柩停于殿内,燃長明燈。
神供一份,菜六品,另精選三十六味,供奉靈前。
梵舜至靈前,進行三加持和三大祓百二十座。
祈禱之聲缭缭回蕩夜空。
山頂紋風不存,古今罕見。
衆人垂首伏身,與天地同聞祈禱之詞,送公歸天…… 與此同時,暫居于臨濟寺的忠輝靜坐于房間一隅,手握父親所遺笛子,悲從中起…… 天地萬籁俱靜。
房中孤燈一盞,燈焰搖晃,忠輝身影寂寂映于壁上。
他已知父親之逝,亦知此時葬儀将盡。
父親歸天,孩兒以一聲清笛相送。
忠輝心念一起,笛子橫于唇邊,卻哀哀無聲。
他全身無力,今生何怨?往生何倚?如夢如電,将之何之? 臨濟寺夜空,群星燦爛。
(全書完)
道别畢,馬上為遺骸淨了身,放進備好的棺木中。
人還有一絲溫熱。
照佛教儀式,應先誦經超度,秀忠下令在佛閣舉行佛事。
女人們也追到了那裡。
大人還活着……她們自言自語說道,淨身之時,那一絲溫熱給了她們無限安慰。
入斂畢,秀忠将衆人叫到大廳,“元和二年四月十七,巳時,太政大臣從一品源朝臣往生。
囑衆位即作好靈柩遷座之備。
” 諸重臣早就知了如此安排,并不驚訝。
唯女人們一聽,無不大吃一驚。
照例,靈柩至少應在城内停放兩日兩夜。
家康公剛歸天,屍骨未寒,将軍便令将靈柩運到久能山,實令世人驚心。
“真是不知禮儀啊!” “即便是尋常百姓,也不會如此。
” 但,将軍秀忠卻道,若非如此,便是違背大禦所生前的吩咐,他說得異常冷靜。
傍晚,天又下起綿綿細雨。
秀忠把自己意思均說成是父親的“遺命”,諸事遂順。
即便他不這般說,也不會有人違抗命令,提出異議。
大家來不及歇息,迅速轉移靈柩。
“尾張參議義直、遠江中将賴宣、少将賴房不必親自前往,各人派出家臣即可。
” 秀忠這般吩咐完畢,又暗中增派町奉行彥坂光正屬下的二十騎士前往上總介忠輝暫居的臨濟寺,嚴加警戒,借機告知父親已經歸天。
秀忠不讓三個兄弟随行,理由頗為簡單,表面上說他們年幼,怕他們因過度悲痛而傷身,實際上他是想令諸弟智勇雙全的家臣随行護衛,以防萬一。
義直派了成濑隼人正正成,賴宣派了安藤帶刀直次,賴房則令中山備前守信吉前往,諸人均備受家康公的厚愛和信賴。
此次遷座自非正式葬儀,單是将靈柩送到久能山,等待葬禮之期。
因此,祭主德川秀忠并不随行,單由土井大炊頭利勝指揮。
靈柩于酉時出城。
天已黑,綿綿細雨中,可以看見星星點點的燈火。
百姓已聽說,紛紛跪伏路旁,恭送太政大臣。
最前面乃是本多上野介正純,接着為松平右衛門大夫正綱、闆倉内膳正重昌、秋元但馬守泰朝,再往後便是家康靈柩,正成等三人則緊緊守衛于旁。
金地院崇傳、南光坊天海、神龍院梵舜亦随行。
隊伍到了久能山山腳下,閑雜人等便不能進山。
是日夜,侍奉于家康公靈側的,除了先前已回到山中的神原大内記清久,便隻有前面所述的幾個家康公寵臣。
十八日,築建神殿的錘鑿之聲,在雨後的晨霧中迎來了黎明。
天晴之後方知,此地實為一處視野開闊的風水寶地。
西南面的大海一片蔚藍,和遠天連成一片,右邊駿河水拐過一個彎,與海水相互嬉戲。
秀麗的風景,不禁令人凝神細聽萬物低鳴。
“此處真乃超脫凡俗。
”天海道,“一眼望去,便能明白地水火風之源。
”佛說,地水火風共成身,随波因緣招異果。
此時,施工錘鑿之音愈發清晰。
十九日亥時,家康公葬禮依神道儀式舉行。
在町奉行彥坂九兵衛、黑柳壽學和大工頭中井大和守正次協力下,十九日傍晚,一個三間的四方殿堂落成,就連鳥居、井垣和燈籠亦都制好。
左右拉上帷幔,殿堂前面二十五間的路上都鋪了新草席,迎接靈柩。
入山參加葬禮的除了松平一族,另有三河諸舊臣及其子孫。
酒井、本多、植村、阿部,以及安藤、水野、青山、闆倉……其中手持長矛的大久保新八郎(康正)最是引人注目。
家康公絕非不愛惜性命之人。
他一生征戰,家臣殒命甚多,但對其遺族血脈均予厚遺,非隻為護其後人,他亦斥責之,教導之,厚道以待蒼生,坦蕩回護。
七十五年,家康公一生無時不崇尚太平,即便是逝後,他也要面朝西方,況在一年過後,還要移至二荒山,鎮守太平。
面對他堅如磐石之志,世鹹臣服。
是夜,山中莊嚴肅穆,風亦止住,似不敢有一絲不敬。
将軍秀忠默默跟于轅車後,重臣皆随秀忠默默而行,無不感念家康公大志。
家康公之卓絕志向,後世将會怎樣消長,已非家康公所能鞭及,後人自有後人的疆場與天地。
公之功過是非,後世自有評說。
熄滅燈火,禁止喧嘩,隊伍默默朝靈堂行進。
最前面的人施撒五谷,其後的人持鏡。
神原清久持驅邪幡,梵舜搖鈴。
然後便是靈柩。
秀忠扶靈而行,其他戴烏帽子之人跟随。
後邊還有弓箭百副,火槍百支,弓矢台,長矛二百柄……靈柩就要進入靈堂時,人或執鏡施谷,舞幡搖鈴,以符驅邪。
靈柩停于殿内,燃長明燈。
神供一份,菜六品,另精選三十六味,供奉靈前。
梵舜至靈前,進行三加持和三大祓百二十座。
祈禱之聲缭缭回蕩夜空。
山頂紋風不存,古今罕見。
衆人垂首伏身,與天地同聞祈禱之詞,送公歸天…… 與此同時,暫居于臨濟寺的忠輝靜坐于房間一隅,手握父親所遺笛子,悲從中起…… 天地萬籁俱靜。
房中孤燈一盞,燈焰搖晃,忠輝身影寂寂映于壁上。
他已知父親之逝,亦知此時葬儀将盡。
父親歸天,孩兒以一聲清笛相送。
忠輝心念一起,笛子橫于唇邊,卻哀哀無聲。
他全身無力,今生何怨?往生何倚?如夢如電,将之何之? 臨濟寺夜空,群星燦爛。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