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關燈
小
中
大
加布裡埃爾-奧伯特注意到了他的眼光,她很高興地證實了蘭德爾未說出口的想法,“是的,”她幾乎是唱着說道,“不用過一個月,亨利和我将有第一個孩子了。
” 蘭德爾在晚上11點搭車離開了巴黎,登上了去法蘭克福的晚班火車。
他的私人小室裡,床鋪已經整理好了。
他脫衣服上床後,很快就入睡了。
早晨7點15分,一陣蜂音器的嗡嗡聲過後,接着又是響亮的敲門聲吵醒了他。
卧車列車員給他送來了一杯熱茶。
面包和黃油,還有一張兩法郎的帳單。
同時還把護照和火車票也歸還給了他。
蘭德爾穿上衣服後,便把窗簾拉開了。
在接下去的15分鐘内,在他眼前飛過一幕幕多彩的活動畫面——綠色的森林。
寬闊的高速公路、高聳的建築物,然後,鐵路軌道越來越密。
一列列紅色的火車正啟動待發,原來是法蘭克福火車站已經到了。
蘭德爾在火車站的一個櫃台上把旅行支票兌換成德國馬克後,坐進了一輛出租車,朝法蘭克福飯店駛去。
到飯店登記後,又詢問了一下櫃台後的服務員,看是否有他的信件,然後又買了一份當天的報紙。
接着,服務員領他到了早就為他預訂好的套房。
蘭德爾顧不得休息,先打量了一下住所——一個帶陽台的卧室,石欄杆上擺着漂亮的花盆,旁邊的客廳有一扇很高的法式窗。
憑窗眺望,可以看到許多商店的名字。
眼下,他到了德國,不錯,50多個小時的奔波從阿姆斯特丹到了米蘭,又到巴黎,然後再來到了法蘭克福,這個旅行實在是令人有點暈眩。
現在是8點15分,再過40分鐘,赫爾-卡爾-亨甯派來接他去美因茨的汽車就要到了。
蘭德爾向飯店要了一份豐盛的早餐,又讓人把他的衣服熨平整了,看完報紙後,又把關于赫爾-卡爾-亨甯的宣傳文件重新看了一遍,然後給阿姆斯特丹的洛麗-庫克打了電話,讓她幫安傑拉-蒙蒂準備好一個安全通行證和辦公的地方。
接着,又弄确實了奈特博士和傑弗裡斯博士是否已經從倫敦到了阿姆斯特丹。
做完這些事後,出發的時間就到了。
從喧鬧的法蘭克福開車到比較安靜的美因茨花了50分鐘。
那個抽着雪茄煙的年齡較大的德國司機,按照路标所指示的方向進入了四車道的高速公路。
隻見高速公路的兩旁站着許多背着重重的背囊,想搭便車的人。
偶爾還能看見蓋着帆布的卡車和載着戴着銀色頭盔的警察的摩托車急駛而過。
蘭德爾從車窗外還看到了青蔥的森林,塗成天藍色的加油站。
桔黃色的路牌上面畫着黑色的箭頭指向鄉間小村。
經過幾個飛機場、農莊、冒煙的工廠,終于看到了上面寫着“美因茨”的路标。
他們把汽車開下斜坡,經過了鐵路軌道上的磚橋,又經過了萊茵河河上的一座長橋,最後終于到達了美因茨。
5分鐘後,他們的車停在了一幢6層高、相當現代化的有兩個旋轉門的辦公大樓前面。
最後總算到了,蘭德爾如是想。
現在,他将看到《國際新約》正式和觀衆見面前的最後一次彩排。
他多麼希望蒙蒂教授或安傑拉——其實是安傑拉——在這兒和他一起看到奧斯蒂亞-安蒂卡古迹裡的美夢是怎樣在現代的德國美因茨變為現實的。
蘭德爾謝過了亨甯的司機,打開後車門,剛要出來時,他看到遠處的旋轉門裡走出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這個家夥油頭粉面,瘦高個,停下吸了一口空氣,從一個金色的煙盒中拿出了一支香煙。
蘭德爾仍然保持着一半身體在車内,一半身體在車外的姿勢。
他努力想記起這張臉,白皙的皮膚,雪貂般的眼睛。
當那人把香煙拿到唇邊時,露出了他那突出的牙齒,蘭德爾立即記起他是誰了。
他馬上退回車裡,躲到後座上。
這個人是普盧默——《倫敦每日快報》的記者。
蘭德爾似乎像被凍住了似地等在那兒。
普盧默呼出了一口煙後,目不斜視,趾高氣揚地上了人行道。
紅燈亮了,他等了一會兒後,穿過街道,不久就從蘭德爾的視野中消失了。
普盧默到了美因茨,剛剛走出了這本天書的防護堡壘,走出了它的印刷及制作的總司令部。
這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蘭德爾一點也沒有耽誤,匆匆忙忙走入亨甯的辦公大廈,向兩位穿着藍色長裙的接待小姐出示了證件。
其中一位領着他上了電梯,穿過一條寬闊的大理石走廊,來到亨甯的私人辦公室。
辦公室内空氣清新,倒像是從斯堪得納維亞山上完好無損地運過來似的。
赫爾-卡爾-亨甯用幾乎把他骨頭擠碎的握手熱情歡迎了他。
“先用德語!willkommen!SchondassSiedasind!”亨甯用刺耳的聲音說道,“現在用英語!歡迎!很高興你能來這兒——這個改變了地球面目的城市,不久,赫爾-卡爾-亨甯将再次改變它。
”他的聲音低沉刺耳,把聽者的鼓膜震得直響。
亨甯的相貌就像一個肌肉發達的角鬥士,他的頭特别大,和身體比例不協調,剪着短短的普魯士人的頭發,紅紅的臉,好像是被一個大拳頭重擊後變凹了似的。
眼窩深陷,蒜頭鼻子,黑黃的牙齒,因幹燥而裂了口的嘴唇,脖子短得幾乎看不見。
他确實像一個覆蓋了華貴的灰色絲質套裝的矮胖的角鬥士。
他歡迎蘭德爾的到來,并不僅僅因為蘭德爾和他是這項秘密計劃的同事,而且也因為蘭德爾是美國人。
他對美國人有種偏愛,尤其是那些聰明的美國商人。
他為自
” 蘭德爾在晚上11點搭車離開了巴黎,登上了去法蘭克福的晚班火車。
他的私人小室裡,床鋪已經整理好了。
他脫衣服上床後,很快就入睡了。
早晨7點15分,一陣蜂音器的嗡嗡聲過後,接着又是響亮的敲門聲吵醒了他。
卧車列車員給他送來了一杯熱茶。
面包和黃油,還有一張兩法郎的帳單。
同時還把護照和火車票也歸還給了他。
蘭德爾穿上衣服後,便把窗簾拉開了。
在接下去的15分鐘内,在他眼前飛過一幕幕多彩的活動畫面——綠色的森林。
寬闊的高速公路、高聳的建築物,然後,鐵路軌道越來越密。
一列列紅色的火車正啟動待發,原來是法蘭克福火車站已經到了。
蘭德爾在火車站的一個櫃台上把旅行支票兌換成德國馬克後,坐進了一輛出租車,朝法蘭克福飯店駛去。
到飯店登記後,又詢問了一下櫃台後的服務員,看是否有他的信件,然後又買了一份當天的報紙。
接着,服務員領他到了早就為他預訂好的套房。
蘭德爾顧不得休息,先打量了一下住所——一個帶陽台的卧室,石欄杆上擺着漂亮的花盆,旁邊的客廳有一扇很高的法式窗。
憑窗眺望,可以看到許多商店的名字。
眼下,他到了德國,不錯,50多個小時的奔波從阿姆斯特丹到了米蘭,又到巴黎,然後再來到了法蘭克福,這個旅行實在是令人有點暈眩。
現在是8點15分,再過40分鐘,赫爾-卡爾-亨甯派來接他去美因茨的汽車就要到了。
蘭德爾向飯店要了一份豐盛的早餐,又讓人把他的衣服熨平整了,看完報紙後,又把關于赫爾-卡爾-亨甯的宣傳文件重新看了一遍,然後給阿姆斯特丹的洛麗-庫克打了電話,讓她幫安傑拉-蒙蒂準備好一個安全通行證和辦公的地方。
接着,又弄确實了奈特博士和傑弗裡斯博士是否已經從倫敦到了阿姆斯特丹。
做完這些事後,出發的時間就到了。
從喧鬧的法蘭克福開車到比較安靜的美因茨花了50分鐘。
那個抽着雪茄煙的年齡較大的德國司機,按照路标所指示的方向進入了四車道的高速公路。
隻見高速公路的兩旁站着許多背着重重的背囊,想搭便車的人。
偶爾還能看見蓋着帆布的卡車和載着戴着銀色頭盔的警察的摩托車急駛而過。
蘭德爾從車窗外還看到了青蔥的森林,塗成天藍色的加油站。
桔黃色的路牌上面畫着黑色的箭頭指向鄉間小村。
經過幾個飛機場、農莊、冒煙的工廠,終于看到了上面寫着“美因茨”的路标。
他們把汽車開下斜坡,經過了鐵路軌道上的磚橋,又經過了萊茵河河上的一座長橋,最後終于到達了美因茨。
5分鐘後,他們的車停在了一幢6層高、相當現代化的有兩個旋轉門的辦公大樓前面。
最後總算到了,蘭德爾如是想。
現在,他将看到《國際新約》正式和觀衆見面前的最後一次彩排。
他多麼希望蒙蒂教授或安傑拉——其實是安傑拉——在這兒和他一起看到奧斯蒂亞-安蒂卡古迹裡的美夢是怎樣在現代的德國美因茨變為現實的。
蘭德爾謝過了亨甯的司機,打開後車門,剛要出來時,他看到遠處的旋轉門裡走出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這個家夥油頭粉面,瘦高個,停下吸了一口空氣,從一個金色的煙盒中拿出了一支香煙。
蘭德爾仍然保持着一半身體在車内,一半身體在車外的姿勢。
他努力想記起這張臉,白皙的皮膚,雪貂般的眼睛。
當那人把香煙拿到唇邊時,露出了他那突出的牙齒,蘭德爾立即記起他是誰了。
他馬上退回車裡,躲到後座上。
這個人是普盧默——《倫敦每日快報》的記者。
蘭德爾似乎像被凍住了似地等在那兒。
普盧默呼出了一口煙後,目不斜視,趾高氣揚地上了人行道。
紅燈亮了,他等了一會兒後,穿過街道,不久就從蘭德爾的視野中消失了。
普盧默到了美因茨,剛剛走出了這本天書的防護堡壘,走出了它的印刷及制作的總司令部。
這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蘭德爾一點也沒有耽誤,匆匆忙忙走入亨甯的辦公大廈,向兩位穿着藍色長裙的接待小姐出示了證件。
其中一位領着他上了電梯,穿過一條寬闊的大理石走廊,來到亨甯的私人辦公室。
辦公室内空氣清新,倒像是從斯堪得納維亞山上完好無損地運過來似的。
赫爾-卡爾-亨甯用幾乎把他骨頭擠碎的握手熱情歡迎了他。
“先用德語!willkommen!SchondassSiedasind!”亨甯用刺耳的聲音說道,“現在用英語!歡迎!很高興你能來這兒——這個改變了地球面目的城市,不久,赫爾-卡爾-亨甯将再次改變它。
”他的聲音低沉刺耳,把聽者的鼓膜震得直響。
亨甯的相貌就像一個肌肉發達的角鬥士,他的頭特别大,和身體比例不協調,剪着短短的普魯士人的頭發,紅紅的臉,好像是被一個大拳頭重擊後變凹了似的。
眼窩深陷,蒜頭鼻子,黑黃的牙齒,因幹燥而裂了口的嘴唇,脖子短得幾乎看不見。
他确實像一個覆蓋了華貴的灰色絲質套裝的矮胖的角鬥士。
他歡迎蘭德爾的到來,并不僅僅因為蘭德爾和他是這項秘密計劃的同事,而且也因為蘭德爾是美國人。
他對美國人有種偏愛,尤其是那些聰明的美國商人。
他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