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先出去,而是讓他的頭先出去了;火災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有隻狗在窗戶下面吠了三夜。
他們還相信各種古怪的預兆,說什麼鼻尖兒癢了要死人,眉毛癢了要流淚,耳朵癢了要下雨,胡子癢了有人送禮&hellip&hellip奧勃洛莫夫田莊就是這樣一個落後、封閉、停滞、愚昧和充滿迷信色彩的世界。
奧勃洛莫夫年幼時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孩,敏于觀察,富于好奇心,但是他的所有符合天性的素質都受到了人為的壓制,被家庭的溺愛扼殺了。
人們不讓他下樓,不讓他自由跑動,每當他從樓梯往下跑或想自己做點什麼事時,立即就會有許多人來制止,在他背後響起叫喊聲:&ldquo哎喲喲!快去扶着他!快去拉住他!可别讓他摔着&hellip&hellip&rdquo他就&ldquo像暖房裡一朵珍奇的小花,讓人精心照看着,也就像花一樣,開得既慢,又缺少生氣。
他的精力不能向外施展,便轉而向内,漸漸衰弱、委頓了&rdquo。
在他上學的時候,慈愛的雙親也繼續找出各種借口,盡量把兒子留在家裡:冬天太冷,夏天太熱,下雨路不好走&hellip&hellip因此奧勃洛莫夫直到大學都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後來大學畢業任職後,立即就感到公務厭煩,很快便辭了職,成了地道的社會寄生蟲。
作品合乎規律地表明,奧勃洛莫夫的這條人生道路,這種&ldquo奧勃洛莫夫性格&rdquo,正是在俄國農奴制宗法制的環境下自然地形成的,它乃是這一制度的産物。
最後,作者讓這條寄生蟲在壯年時期過早地死去,其用意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奧勃洛莫夫所走的道路是一條毀滅之路。
這既是對奧勃洛莫夫的判決,也是對農奴制度的最後判決。
從這裡讀者可以看到,《奧勃洛莫夫》這部作品比起前一部小說《彼得堡之戀》來,已具有了更深刻的意義,特别是對農奴制度的批判力度無比地加大了,這是無疑的。
不過,我們在字裡行間也體察到,雖然作者對農奴制度做出了最無情的批判,給它下了必然滅亡的判決書,有時有意無意地也流露出作者與這個制度,特别是貴族階級及田園的宗法制觀念有着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
這特别表現在作者對奧勃洛莫夫的個人情感關系上。
岡察洛夫雖然尖銳批判了奧勃洛莫夫的慵懶、委頓,否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卻又把奧勃洛莫夫寫成一個極富個人魅力的人,反複強調他的善良、純潔,像&ldquo鴿子一般溫柔&rdquo,&ldquo靈魂像鏡子一樣純潔清白、人品高尚&rdquo&hellip&hellip有時甚至對奧勃洛莫夫的那套懶人、庸人哲學似乎也帶點欣賞和同情的意味。
不過,同樣要指出的是,即便有這種瑕疵,它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十分次要的。
整個作品無疑是一部具有高度藝術真實的嚴格的現實主義珍品。
作家為了藝術的真實,&ldquo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ldquo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們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rdquo。
作品的藝術手段新穎、獨特,語言清新簡約,構思缜密。
杜勃羅留波夫認為:&ldquo岡察洛夫的最強有力的一面,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對象的完整形象,善于把這形象加以鍛造,加以雕塑。
從這一點出發,他的才能的其他一些特質,也就容易說明了。
他有一種令人震驚的能力&mdash&mdash能在随便一個特定的瞬間,攝住那正在飛馳過去的生活現象,把握它的全部完整性與新鮮性,把它保持在自己的面前&hellip&hellip而且對于小說中所有個别事件,也能給予同等程度的注意。
&rdquo别林斯基稱贊他的語言&ldquo清純、正确、輕快、順暢流利&rdquo。
在《奧勃洛莫夫》中,除主人公奧勃洛莫夫外還有三個重要人物,即施托爾茨、奧麗加和普舍尼琴娜。
這四個人物在作品中是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奧勃洛莫夫的對立面是施托爾茨;奧麗加和普舍尼琴娜也是相互對照的形象。
整部小說就建立在這兩組形象的性格對比上。
奧麗加是一位有追求、有理想的進步女性,普舍尼琴娜則是一個小市民式的家庭主婦,她們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行動着,但是殊途同歸,都是共同為闡明小說的主題服務。
施托爾茨的出身、教養、性格都與奧勃洛莫夫不同,他有德國血統,自幼刻苦、用功,慣于獨立思考,活動能力強,善于經營、管理,是一位精明能幹的新興資産階級的形象。
不過這個形象塑造得并不十分成功。
作者自己也承認,這個形象是&ldquo不現實的,不是活生生的&hellip&hellip&rdquo盡管如此,施托爾茨這個形象對于整個作品的構思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奧麗加最後離開奧勃洛莫夫而與施托爾茨結合,以及施托爾茨事業的成功,表明了俄國新興資産階級對貴族地主的勝利。
總之,作品的總體構思、形象結構和人物安排都匠心獨具,故事引人入勝,人物有聲有色。
小說雖然篇幅較大,卻沒有冗長感。
他們還相信各種古怪的預兆,說什麼鼻尖兒癢了要死人,眉毛癢了要流淚,耳朵癢了要下雨,胡子癢了有人送禮&hellip&hellip奧勃洛莫夫田莊就是這樣一個落後、封閉、停滞、愚昧和充滿迷信色彩的世界。
奧勃洛莫夫年幼時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孩,敏于觀察,富于好奇心,但是他的所有符合天性的素質都受到了人為的壓制,被家庭的溺愛扼殺了。
人們不讓他下樓,不讓他自由跑動,每當他從樓梯往下跑或想自己做點什麼事時,立即就會有許多人來制止,在他背後響起叫喊聲:&ldquo哎喲喲!快去扶着他!快去拉住他!可别讓他摔着&hellip&hellip&rdquo他就&ldquo像暖房裡一朵珍奇的小花,讓人精心照看着,也就像花一樣,開得既慢,又缺少生氣。
他的精力不能向外施展,便轉而向内,漸漸衰弱、委頓了&rdquo。
在他上學的時候,慈愛的雙親也繼續找出各種借口,盡量把兒子留在家裡:冬天太冷,夏天太熱,下雨路不好走&hellip&hellip因此奧勃洛莫夫直到大學都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後來大學畢業任職後,立即就感到公務厭煩,很快便辭了職,成了地道的社會寄生蟲。
作品合乎規律地表明,奧勃洛莫夫的這條人生道路,這種&ldquo奧勃洛莫夫性格&rdquo,正是在俄國農奴制宗法制的環境下自然地形成的,它乃是這一制度的産物。
最後,作者讓這條寄生蟲在壯年時期過早地死去,其用意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奧勃洛莫夫所走的道路是一條毀滅之路。
這既是對奧勃洛莫夫的判決,也是對農奴制度的最後判決。
從這裡讀者可以看到,《奧勃洛莫夫》這部作品比起前一部小說《彼得堡之戀》來,已具有了更深刻的意義,特别是對農奴制度的批判力度無比地加大了,這是無疑的。
不過,我們在字裡行間也體察到,雖然作者對農奴制度做出了最無情的批判,給它下了必然滅亡的判決書,有時有意無意地也流露出作者與這個制度,特别是貴族階級及田園的宗法制觀念有着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
這特别表現在作者對奧勃洛莫夫的個人情感關系上。
岡察洛夫雖然尖銳批判了奧勃洛莫夫的慵懶、委頓,否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卻又把奧勃洛莫夫寫成一個極富個人魅力的人,反複強調他的善良、純潔,像&ldquo鴿子一般溫柔&rdquo,&ldquo靈魂像鏡子一樣純潔清白、人品高尚&rdquo&hellip&hellip有時甚至對奧勃洛莫夫的那套懶人、庸人哲學似乎也帶點欣賞和同情的意味。
不過,同樣要指出的是,即便有這種瑕疵,它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十分次要的。
整個作品無疑是一部具有高度藝術真實的嚴格的現實主義珍品。
作家為了藝術的真實,&ldquo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ldquo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們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rdquo。
作品的藝術手段新穎、獨特,語言清新簡約,構思缜密。
杜勃羅留波夫認為:&ldquo岡察洛夫的最強有力的一面,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對象的完整形象,善于把這形象加以鍛造,加以雕塑。
從這一點出發,他的才能的其他一些特質,也就容易說明了。
他有一種令人震驚的能力&mdash&mdash能在随便一個特定的瞬間,攝住那正在飛馳過去的生活現象,把握它的全部完整性與新鮮性,把它保持在自己的面前&hellip&hellip而且對于小說中所有個别事件,也能給予同等程度的注意。
&rdquo别林斯基稱贊他的語言&ldquo清純、正确、輕快、順暢流利&rdquo。
在《奧勃洛莫夫》中,除主人公奧勃洛莫夫外還有三個重要人物,即施托爾茨、奧麗加和普舍尼琴娜。
這四個人物在作品中是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奧勃洛莫夫的對立面是施托爾茨;奧麗加和普舍尼琴娜也是相互對照的形象。
整部小說就建立在這兩組形象的性格對比上。
奧麗加是一位有追求、有理想的進步女性,普舍尼琴娜則是一個小市民式的家庭主婦,她們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行動着,但是殊途同歸,都是共同為闡明小說的主題服務。
施托爾茨的出身、教養、性格都與奧勃洛莫夫不同,他有德國血統,自幼刻苦、用功,慣于獨立思考,活動能力強,善于經營、管理,是一位精明能幹的新興資産階級的形象。
不過這個形象塑造得并不十分成功。
作者自己也承認,這個形象是&ldquo不現實的,不是活生生的&hellip&hellip&rdquo盡管如此,施托爾茨這個形象對于整個作品的構思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奧麗加最後離開奧勃洛莫夫而與施托爾茨結合,以及施托爾茨事業的成功,表明了俄國新興資産階級對貴族地主的勝利。
總之,作品的總體構思、形象結構和人物安排都匠心獨具,故事引人入勝,人物有聲有色。
小說雖然篇幅較大,卻沒有冗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