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死神的特效藥
關燈
小
中
大
三氯乙烷之簡稱)是1874年首先由一位德國化學家合成的,但它作為一種殺蟲劑的特性是直到1939年才發現的。
緊接着DDT又被贊譽為根絕由害蟲傳染之疾病的、以及幫農民在一夜之間就可戰勝田禾蟲害的手段。
其發現者,瑞士的保羅.穆勒曾獲諾貝爾獎金。
現在DDT是這樣普通地使用着,在多數人心目中這種合成物倒象一種無害的家常用物。
也許,DDT的無害性的神話是以這樣的事實為依據的:它的起先的用法之一,是在戰時噴撒粉劑于成千上萬的士兵、難民、俘虜身上,以滅虱子。
人們普遍地這樣認為:既然這麼多人與DDT極親密地打過交道,而并未遭受直接的危害,這種藥物必定是無害的了。
這一可以理解的誤會是基于這種事實而産生的——與别的氯化烴藥物不同——呈粉狀的DDT不是那麼容易地通過皮膚被吸收的。
DDT溶于油之後,如其往常一樣,肯定是有毒的。
如果吞咽了下去,它就通過消化道慢慢地被吸收了還會通過肺部被吸收。
它一旦進人體内,就大量地貯存在富于脂肪質的器官内(因DDT本身是脂溶性的),如腎上腺、睾丸、甲狀腺。
相當多的一部分留存在肝、腎及包裹着腸子的肥大的、保護性的腸系膜的脂肪裡。
DDT的這種貯存過程是從它的可理解的最小吸入量開始的(它以殘毒存在于多數食物中),一直達到相當高的貯量水平時方告停止。
這些含脂的貯存所充任着生物學放大器的作用,以緻于小到餐食的千萬分之一的攝入量,可在體内積累到約百萬分之10一15的含量,增加了一百餘倍。
此類供作參考的話,對化學家或藥物學家來說是多麼平平常常,但卻是我們多數人所不熟悉的。
百萬分之一,聽起來象是非常小的數量——也确是這樣但是,這樣的物質效力卻如此之大,以其微小藥量就能引起體内的巨大變化。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百萬分之三的藥量能阻止心肌裡一個主要的酶的活動僅百萬分之五就引起了肝細胞的壞死和瓦解僅百萬分之二點五的與DDT極接近的藥物狄氏劑和氯丹也有同樣的效果。
這确實并不令人驚詫。
在正常人體化學中就存在着這種小原因引起嚴重後果的情況。
比如,小到一克的萬分之二的這樣少量的碘就可造成健康與疾病之差别。
由于這些小量的殺蟲劑可以點滴地貯存起來,但隻能緩慢地排洩出去,所以肝髒與别的器官的慢性中毒及退化病變這一威脅是非常真切地存在着。
人體内可以貯存多少DDT,科學家們尚無一緻意見。
食品與藥物部的藥物學主任阿諾德·李赫曼博士說:“既沒有這樣一個最低标淮——低于它DDT就不再被吸收了,也沒有這樣一個最高标淮——超過它吸收和儲存就告終止了。
”另一方面,美國公共衛生處的威蘭德·海斯博士卻力辯道:在每個人體内,會達到一個平衡點,超于此量的DDT就被排洩了出來。
就實際目的性而言,這兩個誰為正确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對DDT在人類中的貯存已作了詳細調查,我們知道一般常人的貯量是潛在地有害的。
據種種研究結果來看,從受毒(不可避免的飲食方面的除外)的個人,平均貯量為百萬分之五點三到百萬分之七點四農業工人為百萬分之十七點一而殺蟲藥工廠的工人竟高達百萬分之六百四十八可見已證實了的貯量範圍是相當寬廣的并且,尤為要害的是這裡最小的數據也是在可能開始損害肝髒及别的器官或組織的标準之上的。
DDT及其同類的藥劑的最險惡的特性之一是它們通過食物這一鍊條上的所有環節由一機體傳至另一機體的方式。
例如,在苜蓿地裡撒了DDT粉劑而後用這樣的苜蓿作為雞食飼料雞所生的蛋就含有DDT了。
或者以幹草為例,它含有百萬分之七至八的DDT殘餘,可能用來喂養奶牛牛奶裡的DDT含量就會達到大約百萬分之三,而在此牛奶制成的奶油裡,DDT含量就會增達百分之六十五。
DDT通過這樣一個轉移進程,本來含量極少,後來經過濃縮,逐漸增高。
食品與藥物部不允許州際商業裝運的牛奶含有殺蟲劑殘毒,但當今的農民發覺很難給奶牛弄到未受污染的草料。
毒質還可能由母親傳到子女身上。
殺蟲劑殘餘已被糧藥部的科學家們從人奶的取樣試驗中找了出來。
這就意味着人奶哺育的嬰孩,除他體内已集聚起來的毒性藥物以外,還在接收着少量的卻是經常性的補給。
然而,這決非該嬰兒的第一次遇到中毒之險——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當他還在宮體内的讨候就已經開始了。
在實驗動物體内,氯化烴藥物自由跑穿過胎盤這一關卡。
胎盤曆來是母體内使胚胎與有害物質隔離的防護罩。
雖然嬰兒這樣吸收的藥量通常不大,卻并非不重要,因為嬰孩對于毒性比成人要敏感得多。
這種情況還意味看:今天,一般常人幾乎肯定地是以他第一次貯存此——與日俱增的藥物重負而開始其生命的(從此以後就要求他的身體将此重擔支撐下去了)。
所有這些事實——有害藥物的貯存甚至是低标淮的貯存,随之而來的積聚;以及各種程度的肝髒受損(正常飲食中也會輕易出現)的發生——使得糧藥部的科學家們早在l950年就宣布“很可能一直低估了DDT的潛在危險性”。
醫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這種類似的情況。
終究其啟果會怎麼樣,也還無人知曉。
氯丹——另一種氯化烴,具有DDT所有這些令人讨厭的屬性,還要加上幾樣它自身獨特的屬性。
它的殘毒能長久地存在在油裡、在食物中,或在可能敷用它的東西之表面。
它利用一切可采用的門路進入人體可通過肌膚被吸收,可作為噴霧或者粉屑被吸入當然如果将它的殘餘吞食了下去,就從消化道吸收了。
如同一切别種氯化烴一樣氯丹的沉積物日積月累在體内積聚起來。
一種食物含有百萬分之二點五少量的氯丹,最終會導緻實驗動物脂肪内的氯丹貯量增至百萬分之七十五。
象李赫曼博士這麼有經驗的藥物學家,曾在1950年這樣描述過氯丹:“這是殺蟲劑中毒性最強的藥物之一,任何人摸了它都會中毒。
”郊區居民并沒有把這一警告放在心上,他們竟毫無顧忌地随意将氯丹滲入治理草坪的粉劑中。
當時這郊區居民并沒有馬上發病,看來問題不大,但是毒素可長期潛存在人體内,過數月或數年以後才毫無規律地表現出來,到那時就不大可能查究出患病的起因了。
但有時,死神也會很快地襲來。
有一位受害者,偶而把一種25%的工業溶液灑到皮膚上,四十分鐘内顯出了中毒症狀,未能來得及醫藥救護就死去了。
這種中毒症是不可能提前發覺通知醫務人員及時搶救的。
七氯是氯丹的成分之一,作為一種獨立的科技術語通行于市。
它具有在脂肪裡貯存的特殊能力。
如果食物中的含量小到僅千萬分之一,在體内就會出現含量已可計的七氯了。
它還有一種稀奇的本事,能起變化而成為一種化學性質不同的物質——稱作環氧七氯。
它在土壤裡,及植物、動物的組織裡都會起這種變化。
對鳥類的試驗表明由這一變化結果而來的環氧,比原來的藥物毒性更強,而原來的藥物之毒性已是氯丹的四倍。
遠在1930年代中期,發現了一種特殊的
緊接着DDT又被贊譽為根絕由害蟲傳染之疾病的、以及幫農民在一夜之間就可戰勝田禾蟲害的手段。
其發現者,瑞士的保羅.穆勒曾獲諾貝爾獎金。
現在DDT是這樣普通地使用着,在多數人心目中這種合成物倒象一種無害的家常用物。
也許,DDT的無害性的神話是以這樣的事實為依據的:它的起先的用法之一,是在戰時噴撒粉劑于成千上萬的士兵、難民、俘虜身上,以滅虱子。
人們普遍地這樣認為:既然這麼多人與DDT極親密地打過交道,而并未遭受直接的危害,這種藥物必定是無害的了。
這一可以理解的誤會是基于這種事實而産生的——與别的氯化烴藥物不同——呈粉狀的DDT不是那麼容易地通過皮膚被吸收的。
DDT溶于油之後,如其往常一樣,肯定是有毒的。
如果吞咽了下去,它就通過消化道慢慢地被吸收了還會通過肺部被吸收。
它一旦進人體内,就大量地貯存在富于脂肪質的器官内(因DDT本身是脂溶性的),如腎上腺、睾丸、甲狀腺。
相當多的一部分留存在肝、腎及包裹着腸子的肥大的、保護性的腸系膜的脂肪裡。
DDT的這種貯存過程是從它的可理解的最小吸入量開始的(它以殘毒存在于多數食物中),一直達到相當高的貯量水平時方告停止。
這些含脂的貯存所充任着生物學放大器的作用,以緻于小到餐食的千萬分之一的攝入量,可在體内積累到約百萬分之10一15的含量,增加了一百餘倍。
此類供作參考的話,對化學家或藥物學家來說是多麼平平常常,但卻是我們多數人所不熟悉的。
百萬分之一,聽起來象是非常小的數量——也确是這樣但是,這樣的物質效力卻如此之大,以其微小藥量就能引起體内的巨大變化。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百萬分之三的藥量能阻止心肌裡一個主要的酶的活動僅百萬分之五就引起了肝細胞的壞死和瓦解僅百萬分之二點五的與DDT極接近的藥物狄氏劑和氯丹也有同樣的效果。
這确實并不令人驚詫。
在正常人體化學中就存在着這種小原因引起嚴重後果的情況。
比如,小到一克的萬分之二的這樣少量的碘就可造成健康與疾病之差别。
由于這些小量的殺蟲劑可以點滴地貯存起來,但隻能緩慢地排洩出去,所以肝髒與别的器官的慢性中毒及退化病變這一威脅是非常真切地存在着。
人體内可以貯存多少DDT,科學家們尚無一緻意見。
食品與藥物部的藥物學主任阿諾德·李赫曼博士說:“既沒有這樣一個最低标淮——低于它DDT就不再被吸收了,也沒有這樣一個最高标淮——超過它吸收和儲存就告終止了。
”另一方面,美國公共衛生處的威蘭德·海斯博士卻力辯道:在每個人體内,會達到一個平衡點,超于此量的DDT就被排洩了出來。
就實際目的性而言,這兩個誰為正确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對DDT在人類中的貯存已作了詳細調查,我們知道一般常人的貯量是潛在地有害的。
據種種研究結果來看,從受毒(不可避免的飲食方面的除外)的個人,平均貯量為百萬分之五點三到百萬分之七點四農業工人為百萬分之十七點一而殺蟲藥工廠的工人竟高達百萬分之六百四十八可見已證實了的貯量範圍是相當寬廣的并且,尤為要害的是這裡最小的數據也是在可能開始損害肝髒及别的器官或組織的标準之上的。
DDT及其同類的藥劑的最險惡的特性之一是它們通過食物這一鍊條上的所有環節由一機體傳至另一機體的方式。
例如,在苜蓿地裡撒了DDT粉劑而後用這樣的苜蓿作為雞食飼料雞所生的蛋就含有DDT了。
或者以幹草為例,它含有百萬分之七至八的DDT殘餘,可能用來喂養奶牛牛奶裡的DDT含量就會達到大約百萬分之三,而在此牛奶制成的奶油裡,DDT含量就會增達百分之六十五。
DDT通過這樣一個轉移進程,本來含量極少,後來經過濃縮,逐漸增高。
食品與藥物部不允許州際商業裝運的牛奶含有殺蟲劑殘毒,但當今的農民發覺很難給奶牛弄到未受污染的草料。
毒質還可能由母親傳到子女身上。
殺蟲劑殘餘已被糧藥部的科學家們從人奶的取樣試驗中找了出來。
這就意味着人奶哺育的嬰孩,除他體内已集聚起來的毒性藥物以外,還在接收着少量的卻是經常性的補給。
然而,這決非該嬰兒的第一次遇到中毒之險——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當他還在宮體内的讨候就已經開始了。
在實驗動物體内,氯化烴藥物自由跑穿過胎盤這一關卡。
胎盤曆來是母體内使胚胎與有害物質隔離的防護罩。
雖然嬰兒這樣吸收的藥量通常不大,卻并非不重要,因為嬰孩對于毒性比成人要敏感得多。
這種情況還意味看:今天,一般常人幾乎肯定地是以他第一次貯存此——與日俱增的藥物重負而開始其生命的(從此以後就要求他的身體将此重擔支撐下去了)。
所有這些事實——有害藥物的貯存甚至是低标淮的貯存,随之而來的積聚;以及各種程度的肝髒受損(正常飲食中也會輕易出現)的發生——使得糧藥部的科學家們早在l950年就宣布“很可能一直低估了DDT的潛在危險性”。
醫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這種類似的情況。
終究其啟果會怎麼樣,也還無人知曉。
氯丹——另一種氯化烴,具有DDT所有這些令人讨厭的屬性,還要加上幾樣它自身獨特的屬性。
它的殘毒能長久地存在在油裡、在食物中,或在可能敷用它的東西之表面。
它利用一切可采用的門路進入人體可通過肌膚被吸收,可作為噴霧或者粉屑被吸入當然如果将它的殘餘吞食了下去,就從消化道吸收了。
如同一切别種氯化烴一樣氯丹的沉積物日積月累在體内積聚起來。
一種食物含有百萬分之二點五少量的氯丹,最終會導緻實驗動物脂肪内的氯丹貯量增至百萬分之七十五。
象李赫曼博士這麼有經驗的藥物學家,曾在1950年這樣描述過氯丹:“這是殺蟲劑中毒性最強的藥物之一,任何人摸了它都會中毒。
”郊區居民并沒有把這一警告放在心上,他們竟毫無顧忌地随意将氯丹滲入治理草坪的粉劑中。
當時這郊區居民并沒有馬上發病,看來問題不大,但是毒素可長期潛存在人體内,過數月或數年以後才毫無規律地表現出來,到那時就不大可能查究出患病的起因了。
但有時,死神也會很快地襲來。
有一位受害者,偶而把一種25%的工業溶液灑到皮膚上,四十分鐘内顯出了中毒症狀,未能來得及醫藥救護就死去了。
這種中毒症是不可能提前發覺通知醫務人員及時搶救的。
七氯是氯丹的成分之一,作為一種獨立的科技術語通行于市。
它具有在脂肪裡貯存的特殊能力。
如果食物中的含量小到僅千萬分之一,在體内就會出現含量已可計的七氯了。
它還有一種稀奇的本事,能起變化而成為一種化學性質不同的物質——稱作環氧七氯。
它在土壤裡,及植物、動物的組織裡都會起這種變化。
對鳥類的試驗表明由這一變化結果而來的環氧,比原來的藥物毒性更強,而原來的藥物之毒性已是氯丹的四倍。
遠在1930年代中期,發現了一種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