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關燈
“從無線電塔上摔下來時,是幾點鐘?”客機駕駛員問道。

     “目前還不太清楚,據說是晚上九點到十一點鐘之間。

    ” “他為什麼要登上那座無線電塔呢?” “他是個攝影家,大概是為了上面拍攝東京灣沿岸的夜景吧。

    據說相機和攝影器材都一起掉了地上。

    ” “攝影器材裡有沒有每隔兩秒鐘左右閃一次的紅燈?” “紅燈?” “是啊,就像鐵道口的警示燈一樣,一閃一閃的那種紅燈。

    ” “喂,叫中田過來一下!” 小池吩咐身邊的人。

     不一會兒,技術科負責攝影的人就來了。

     “攝影器材中是沒有那種照明裝置的。

    ” 中田當即搖頭否定。

     “這就奇怪了。

    ”客機駕駛員似乎感到十分不可思議,他自言自語地說道。

     “有什麼情況嗎? “是這樣的,十一日晚上,我駕駛着從福岡飛往東京的376号末班機,是二十點三十分準時從闆付機場起飛的,經過大島後,斯賓塞(Spencer)北上時是二十一點二十八分。

    ” “什麼?‘斯賓塞’什麼意思?” “哦,對不起。

    這是我們飛行員所用的術語,是指通過大島後把向東的航向改成向東北的航向的轉向點。

    大體是北緯34°34′、東經139°20′的位置上。

    從那裡徑直往東北飛,就到了外房州禦宿南面十公裡的地方。

    我們管這個轉向點叫威斯頓(Weston)。

    從威斯頓(Weston)起把航向再改成西北方向,橫越房總半島,飛到木更津的上空,然後飛越東京灣,羽田機場着陸。

    ” “原來如此。

    當羽田機場太擁擠無法降落時,你們經常木更津的上空盤旋等待吧?” “是的。

    不過,成田國際機場建成後,這種事就不多了。

    海拔三百五十二米的鹿野山就勝浦——木更津的直線航道上,我們一直将它作為一個航标。

    十一日夜晚,因為是頂風,所以比預定的時間晚了一些,飛到鹿野山上空時,已是二十一點四十分了。

    ” “是下午的九點四十分嗎?” “是的。

    當時我往下看時,發現鹿野山的山頂附近有紅光一閃一閃地亮着。

    ” “這就是您剛才所說的,像鐵道路口紅燈一樣的閃光嗎?” “是的。

    因為過去從來沒有那裡見過這種閃光。

    當時,飛機進入着陸準備,高度為一千五百米,鹿野山的标高是三百五十二米,高度差為八百米。

    離得這麼近,所以才看得那麼清楚。

    紅燈夜間看來會顯得十分強烈。

    叉道口的信号燈其實也隻有七十瓦,就顯得很亮了。

    就連汽車的尾燈,雖然隻有十瓦左右的亮度,但是發出停止、左右拐的信号時,會有二十瓦那麼亮。

    所以說紅燈的亮度看起來都要比實際的亮。

    因此,我坐駕駛座上就能清楚地看到鹿野山上一閃一閃的紅色燈光。

    ” “……” “如果僅僅是這些,我也就不來報告了。

    問題是我以前也看到過同樣一閃一閃的燈光。

    我看了一下我的工作筆記,那是五月二十四日,星期六。

    當時我駕駛的也是從闆付起飛的376号末班航機。

    大井碼頭上不是排列着許多起重機嗎?靠北的起重機上,那天也有紅燈一閃一閃地發着亮光。

    因為當時飛機已是着陸前的姿勢了,高度隻有五百米,所以看下面能看得十分清楚。

    當時,我有些驚訝,還以為起重機的警示燈改成閃滅式的了呢。

    可是,兩天後,五月二十六日的晨報有報道,說是有一名攝影者二十四晚,從起重機上摔了下來,二十五日淩晨發現了他的屍體……無論是大井碼頭,還是這次的鹿野山,出事的地點都有紅燈的閃亮,又都是攝影者從高處失足摔死,我覺得這些情節太相似了,所以我才來報告的。

    ” 警視廳和千葉縣警察署的合作偵破工作開始了。

     客機駕駛員去警察署報告的當天夜晚,沼井正平住外房州的白濱。

    從旅館的窗口可以看到忽明忽暗的野島崎燈塔的燈光。

    那二十秒鐘旋轉一周的航标燈将正面轉向自己的時候,燈光亮得直令沼井感到目眩。

     白濱海岸岩礁很多,也有陡峭的懸崖絕壁,太平洋洶湧的巨浪撲打岩礁上後,又像瀑布一般直瀉下來。

     沼井正平交代過旅館,他晚上十點出發。

    旅館的女服務員問他要不要叫出租車,他說不需要。

    到十一點鐘左右,他或許就會站某處岩礁之上了吧。

    晚上十一點鐘是去年十月三日東名高速公路上因“交通事故”而喪生的山内明子香消玉殒的時刻,也是榮獲A報年度最高獎——《沖撞》拍攝的時刻。

     野島崎燈塔上的航标燈旋轉、閃亮,将會定格成永恒不變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