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書裡的女人與女人的書
關燈
小
中
大
書與女人
我對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那次訪問,還有那次午餐和晚餐,引發出一連串的問題。
為什麼男人喝酒,女人喝水?為什麼一個性别那樣神氣活現,而另一個性别卻又那樣可憐巴巴?貧困對小說有怎樣的影響?藝術創作有哪些必要條件?&mdash&mdash這樣的問題成千上萬,不請自來。
不過,現在需要的是回答,不是問題。
而要得到回答,看來隻有去請教那些博學之士和沒有偏見的人&mdash&mdash他們既不參與口舌之争,也不受日常生活之擾,他們隻是思考和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寫進書裡。
他們的書,就放在大英博物館裡;于是我拿起筆記本和鉛筆自問:要是我在大英博物館的書架上也找不到真理,那麼哪裡還會有真理呢? 有了這樣的準備,有了這樣的信心和求知欲,我便開始去尋求真理。
那天雖然沒有下雨,天氣卻是陰沉沉的,大英博物館附近的街道上到處是一個個投放煤炭的開口,一袋袋的煤炭正往那裡面傾倒;一輛輛四輪馬車不斷停下,一隻隻用繩子捆緊的箱子被放到人行道上,我想,那裡面裝的也許是某個瑞士家庭或者意大利家庭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這些家庭或許是想碰碰好運,或許是在為了避難,也可能隻是出于某種權宜之計,準備在布盧姆斯伯裡的出租房裡過冬的;一些男人推着手推車在街上緩緩而過,他們的嗓音大多嘶啞,有的在喊叫,有的在唱歌。
倫敦就像一個大工場。
倫敦就像一台大機器。
我們每個人就像一隻隻穿來穿去的梭子,在那灰沉沉的布面上來來回回地織出一些花紋。
大英博物館也屬這個大工場的一部分。
推開彈簧門,你就站到了一個高敞的穹頂下,那穹頂就像一個巨大而秃頂的頭顱,你在那裡面就像頭顱裡的一縷思想,而那頭顱的前額上則纏着一條精美的帶子,帶子上寫滿了衆多作家的名字。
你走到借書櫃前;你拿起一張紙;你翻開一卷目錄,接着&hellip&hellip這六個點的省略号,可表示六分鐘的驚異和困惑。
你知道嗎,人們在一年的時間裡到底寫了多少本關于女人的書?你知道嗎,其中有多少本是男人寫的?你知道嗎,女人簡直已成了世界上被人談論得最多的動物?我帶着筆記本和鉛筆而來,原以為隻需要花一個上午的時間,就可以把真理全記在我的筆記本上了;但是,實際上,我想我得變成一群大象和無數蜘蛛才行&mdash&mdash我是不得已才提到這兩種動物的,因為據說,大象的壽命最長,蜘蛛的眼睛最多。
我甚至還需要有一副鋼爪和一隻銅喙,才能撕開那層外殼。
真理就深埋在這麼一大堆紙裡,我怎樣把它們一點一點地找出來呢?我自問,同時絕望地把那一長串書名看了一遍又一遍。
即使是這些書名,也足以讓我動一番腦筋了。
有人或許以為,隻有醫生和生物學家才會對性别及其特點感興趣;但令人吃驚和難以解釋的事實卻是,那些善于取悅人的小品文作家、那些文筆輕快的小說家、那些剛獲得碩士學位的年輕人、那些什麼學位也沒有的男人,還有那些除了不是女人幾乎一無是處的男人,全都對性别&mdash&mdash也就是說,對女人&mdash&mdash深感興趣。
有些書一看就知道,是些不正經的膚淺之作;但是,在另一方面,有許多書又過于嚴肅,太一本正經,滿嘴的道德和教誨。
隻要讀一下這些書的書名就知道,曾有無數學究和無數牧師登上講台和布道壇,專門就這一話題發表過長篇大論,而所用時間之多,真可謂異乎尋常。
這一現象真是奇怪之極;我查閱了字母M一欄,而這一欄裡的書顯然都是男人寫的。
女人不寫關于男人的書&mdash&mdash這是個使我不由得感到欣喜的事實,因為,如果我先得把男人寫的關于女人的書讀一遍、然後還得把女人寫的關于男人的書也讀一遍的話,那麼等我動筆寫這篇文章時,很可能一百年才開一次花的蘆荟也已經開過兩次花了。
所以,我幹脆随便挑了十來本,把那張寫着書名的紙片放在一個金屬盤子裡,然後就像其他和我一樣在此求經覓寶的人那樣,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着。
那麼,造成這種古怪差異的原因何在呢?我心裡想着,一邊信手在那些用英國納稅人的錢買來供讀者借書用的紙片上胡亂畫着。
根據這份書目可以斷定,男人對女人,比女人對男人,顯然感興趣得多,這究竟為什麼?這是事實,可有點古怪,我不由得開始想象起那些男人的生活來:他們花那麼多時間來寫關于女人的書&mdash&mdash他們是些老年人呢,還是些年輕人?結了婚的呢,還是沒結過婚的?長着紅鼻子的呢,還是駝着背的?不管怎麼樣,隻要這種興趣并非全來自身心有殘疾的人,作為女人總會因為自己能成為男人感興趣的對象而沾沾自喜吧&mdash&mdash我就這樣胡亂地想着,直到一大堆書嘩啦啦地傾倒在我面前的桌子上。
現在麻煩來了。
凡是在牛津或劍橋受過學業訓練的學生都不會懷疑,搞研究有時就像放羊,要帶着問題到處亂闖,直到撞上答案為止,就像羊群最後進了羊圈。
譬如,坐在我旁邊的那個學生,他正賣力地在抄一本科學手冊。
我完全感覺得到,他每隔十幾分鐘便從粗礦砂裡淘出了一點純金,因為他時不時發出的得意的唔唔聲就表明了這一點。
但是,如果有人不幸沒有受過大學訓練的話,那麼問題就不會像羊那樣最終被趕進羊圈,而是像受了驚的羊群,被一大群獵犬追逐着,亂哄哄地到處亂竄。
教授也好、學究也好、社會學家也好、牧師也好、小說家也好、小品文作家也好、記者也好,還有那些除了不是女人幾乎一無是處的男人也好,他們開始追尋的,無非就是我的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mdash&mdash為什麼女人可憐巴巴?&mdash&mdash隻是到了後來,一個問題變成了五十個問題;再到後來,五十個問題又像發瘋地紛紛跳進激流,不知被沖到哪裡去了。
在我的筆記本裡,每一頁都記滿了筆記。
為了讓你明白我當時的心情,我不妨念幾頁給你聽聽。
譬如,有一頁上的标題很簡單,是用大寫字母寫的「女人與貧困」,但下面記着的東西呢,卻是這樣的: 關于中世紀(女人的)狀況關于斐濟群島上的(女人的)習性被人當作女神崇拜的(女人)(女人的)道德感較差(女人的)理想傾向(女人)比較謹慎南太平洋群島上處于青春期的(女人)(女人的)吸引力被當作祭品獻祭的(女人)(女人的)腦容量較小(女人有)較深的潛意識(女人)體毛較少(女人的)腦力、道德感和體力都較差(女人)喜歡孩子(女人)壽命較長(女人)肌肉不發達(女人)容易動情(女人)愛虛榮關于(女人的)高等教育莎士比亞(對女人)的看法柏肯海德勳爵(對女人)的看法 英奇教長(對女人)的看法 拉布呂耶爾(對女人)的看法 約翰遜博士(對女人)的看法 奧斯卡·勃朗甯先生(對女人)的看法. 記到這兒,我吸了口氣,而且,說實話,還在頁邊加了一句:為什麼塞缪爾·勃特勒說「聰明的男人從不說他們對女人有何想法」?因為事情明擺着,聰明的男人好像除了女人沒别的可說了。
隻是,當我仰坐在椅子上看着那巨大的穹頂時(我在那裡面僅是一縷思想而已,不過這思想現在有點困惑),我接着想:真是不幸,聰明的男人對女人的想法從不一樣。
蒲柏的想法是: 女人大多毫無個性可言。
拉布呂耶爾的想法則是: 女人都很極端;要麼比男人更好,要麼比男人還壞。
兩個同時代的、目光同樣敏銳的觀察家,對女人的想法卻是對立的。
那麼,女人有沒有能力接受教育呢?拿破侖認為她們不能。
約翰遜博士認為恰恰相反。
女人有沒有靈魂呢?有些野蠻人說她們根本沒有靈魂。
與此相反,另一些人則一直認為女人幾乎就是神,并因此而崇拜女人。
有些聖賢認為女人沒頭腦;另一些聖賢則認為女人有更深刻的意識。
歌德崇敬女人;墨索裡尼鄙視女人。
不管你朝哪裡看,都能看到男人在想着女人,可想法又各不相同。
要把事情徹底弄清楚是不可能的,我這樣想着,同時不無妒意地瞥了一眼旁邊的那個讀者。
他也在做筆記,而且做得極其嚴謹,每一頁的上端都清楚地标着字母A、B或者C,可我的筆記呢,卻做得潦裡潦草,亂糟糟地記着一大堆相互矛盾的語句。
真是令人苦惱,令人困惑,令人感到屈辱。
真理全從我指縫間漏掉了,一滴也不見了。
我想,我不可能就這樣回去,在我那篇有關女性與小說的論文裡加上諸如女人的體毛少于男人或者南太平洋群島上女子青春期年齡是九歲(要不,就是九十歲?)之類的話,以此作為重大研究成果。
經過一上午的工作,竟拿不出一點有分量的東西,真是很不光彩。
既然我連過去關于W.(為了簡便,我将女人一詞縮寫為W.)的真理也沒找到,為何還要去為W.的将來煩心呢?那些專門研究W.的先生雖然研究了W.在各方面的影響&mdash&mdash如對政治、對兒童、對工資以及對道德的影響&mdash&mdash雖然他們人數衆多而且博學多才,但真的去請教他們,則顯然是浪費時間。
他們的書,你最好翻也不用翻開就丢在一邊。
在我本應該像我旁邊的那個讀者一樣寫出結論時,我卻在沉思默想,而且在漫無頭緒和悲觀絕望中,無意識地畫了一幅畫。
我畫的是一張臉,一個形體。
那是馮·X教授的臉和形體,因為就是他,寫出了那部書名為《論女性心理、道德與體格之低劣》的名著在我的構想中,他不是個對女人有吸引力的男人,長得粗壯笨重,有一個大下巴,而作為平衡,眼睛卻非常小,臉是紅彤彤的。
他的表情說明他正在激憤地工作,正用他的筆在紙上沖鋒,似乎正在追殺某種害人蟲,而且,甚至當他殺了它之後,他仍覺得意猶未盡;他要不斷殺下去;即使這樣,好像還是不足以消除他的怒氣。
他這樣會不會是因為他妻子的緣故?我看着畫問,會不會是因為他妻子愛上了某個騎兵軍官?因為那個騎兵軍官相貌堂堂、風度翩翩,還穿着羔羊皮制的軍服?要不,按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因為他年幼時曾被某個漂亮姑娘嘲笑過?因為我覺得,這位教授在吃奶的時候就不會是個招人喜歡的嬰兒。
不管是什麼原因,反正在我的這幅畫裡,當這位教授在寫他那部論女性心理、道德和體格之低劣的大作時,他顯得非常忿恨,又非常醜陋。
用畫畫來結束一上午徒勞無功的工作,是一種懶散的表現。
然而正是在我們的懶散中,在我們的夢中,那被淹沒的真理時而會露出頭來。
當我再看着我的筆記本時,無需用心理分析學的名義來張揚,一種最基本的心理學訓練便讓我明白,我畫這位忿恨的教授同樣是出于忿恨。
是忿恨趁我在做夢時抓住了我的鉛筆。
可是,那時怎麼會冒出忿恨來呢?在這一上午,我知道&mdash&mdash也說得出&mdash&mdash自己曾有過一連串情緒變化,先是好奇,接着是困惑,後來是愉悅,最後是厭倦。
而在這中間,忿恨&mdash&mdash那條黑蛇&mdash&mdash是不是一直在暗中潛伏着?是的,我畫的那幅畫回答說,是有忿恨潛伏着。
它明白無誤地向我表明,是某本書,某句話,喚醒了我心中的忿恨;那就是這位教授寫的那本書的書名&mdash&mdash《論女性心理、道德和體格之低劣》。
我的心伴評亂跳。
我的雙頰滾滾發熱。
我憤怒得滿臉通紅。
這固然有點傻,但一點也不奇怪。
沒有一個女人願意聽人說,她生來就比男人低劣,甚至比不上這樣一個小男人&mdash&mdash我朝旁邊的那個年輕學生看了一眼&mdash&mdash他戴着一條假領帶,氣喘籲籲的,臉也有兩星期沒刮了。
任何人總是有些愚蠢的虛榮心的。
那不過是人的天性而已,我想着,便開始在這位忿恨的教授臉上胡亂地畫圓圈,一直畫到他看上去就像一片着了火的灌木叢,或者像一顆裹着火焰的掃帚星&mdash&mdash不管像什麼,反正是毫無人樣的,或者說,毫無人味的。
反正這位教授現在已成了漢普斯特德荒原上的一堆熊熊燃燒的柴火而已。
雖然我自己的忿恨因得到解釋而平息了,但有些事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
那些教授的忿恨又作何解釋?他們為什麼要忿恨?因為冷靜分析他們寫的這些書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會發現裡面總有一種火辣辣的成分。
這種火辣辣的成分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可以表現為嘲諷,或者感傷,或者驚奇,或者譴責。
但是,還有另一種成分,它經常出現,卻很難直接辨認。
這種成分,就是我說的忿恨。
隻不過,這種忿恨是潛伏在人心中的,還和其他種種情緒混雜在一起。
從其古怪的後果予以判斷,這是複雜的、隐蔽的忿恨,而非單純的、外露的忿恨。
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反正我覺得,就我的目的而言,我眼前的這一大堆書是毫無價值的。
也就是說,這些書從人性的角度講還不乏有趣或沒趣的東西,還提供了諸如斐濟群島土著習俗之類非常新奇的事實,但在科學上卻毫無價值可言。
它們是借着情緒的紅光、而非在真理的白光照耀下寫出來的。
因此,隻能把它們送到還書櫃上,讓它們重新回到各自的巢穴裡去。
書裡的兩種女人 也許,我們現在最好還是暫時放棄尋求真理,抛開頭腦裡那一大堆一大堆如熔岩般熾熱、又像洗碗水一樣肮髒的所謂見解。
我們最好拉上窗簾,撇開胡思亂想,點上燈,縮小搜尋範圍,去請教曆史學家。
因為曆史學家記錄的是事實,而非見解,所以他們會為我們描述女人過去的生活狀況。
當然不可能包括所有時代,隻要談談英國曆史上的某個時代就可以了。
比如說,伊麗莎白時代。
因為那個時代留下了一個長期令人困惑的問題:當時幾乎每兩個男人中就有一個能寫韻文或者十四行詩,可是就在這樣一個不尋常的文學時代,為什麼就是沒有一個女人寫過一句詩?對此,我不由得自問,當時女人的生活狀況究竟如何?因為,雖說文學創作主要是表現想象,不像科學那樣要讓一塊石頭直接落到地上,但文學仍像一張懸在空中的蜘蛛網,它的四個角還是很微妙地挂在什麼東西上的,或者說,它還是和生活有聯系的。
這種聯系往往難以察覺;譬如,乍看之下,莎士比亞戲劇似乎是完全憑空懸在那裡的。
但是,隻要扯動這張網,鈎住它的邊從中間用力拉,就不難發現,這張網其實并不是自然而然在空中織成的,而是由生活艱辛的人類所創造的&mdash&mdash它和生活中的許多具體事物,如健康和金錢,乃至我們居住的房屋,都有着非常微妙的聯系。
我于是走到放着曆史書的書架前,取下一本最近出版的曆史書,即特裡維廉教授寫的《英格蘭史》。
我同樣在索引中查找「婦女」一詞,找到「婦女地位」一欄後,便翻到相關頁碼。
「打老婆,」我在那裡讀到,「在當時是男人的一種被公認的權利,不論地位?低,凡男人都打老婆,對此無人會覺得羞恥&hellip&hellip同樣,」這位曆史學家接着寫道,「女兒若拒絕嫁給父母為她選擇的夫婿,就有可能被關在房間裡挨打,對此也無人會感到震驚。
總之,婚姻在當時和個人感情毫無關系,人們想到的隻是通過婚姻為家庭聚财,尤其是在所謂『高雅的』上流社會,情形更是如此&hellip&hellip往往是,一對男女還在搖籃裡時就由父母做主訂了婚,還未成年就成了夫妻。
」那時,大緻是1470年前後,即喬叟時代剛結束不久。
後面再一次提到婦女地位,大約是兩百年後的斯圖亞特王朝:「無論是貴族婦女,還是市民階層的婦女,自己選擇丈夫仍屬少數例外。
丈夫一旦被指定,他就是當然的一家之主,至少當時的法律和習俗是這麼認定的。
然而,」特裡維廉教授接着評論說,「即便如此,在莎士比亞筆下,或者在更為紀實的17世紀的回憶錄中,比如在弗尼夫婦和哈欽森夫婦的回憶錄中,我們卻發現當時的婦女似乎仍然很有個性。
」 毫無疑問,我們可以設想,莎士比亞筆下的克萊奧佩特拉是個很有個性的女人;也不難推測,麥克白夫人富有心計,還自有主張; 甚至可以斷定,羅莎琳德是個會讓男人們圍着她頭頭轉的姑娘。
不過,特裡維廉教授這麼評論,隻是就那個時代而言的,因為他是曆史學家。
我們不是曆史學家,也就少一點顧忌,所以不妨說,實際上自古以來,所有詩人筆下的婦女形象一直像烈焰般耀眼奪目&mdash&mdash在劇作家筆下,有克呂涅絲特拉、安提戈涅、克萊奧佩特拉、麥克白夫人、菲德拉、克瑞茜達、羅莎琳德、苔絲德蒙娜、馬爾菲公爵夫人;而在小說家筆下,則有米勒芒特、克拉麗莎、蓓基·夏潑、安娜·卡列尼娜、愛瑪·包法利、蓋爾芒特夫人&mdash&mdash她們的名字在我們腦海裡閃閃發光,我們絕對不會認為她們是「缺乏個性」的。
說實在的,既然女人曆來就這樣存在于男人所虛構的文學作品中,有人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女人曆來備受重視&mdash&mdash她們千姿百态:有崇高的,也有卑賤的;有光彩照人的,也有令人沮喪的;有美豔絕倫的,也有醜陋不堪的;她們像男人一樣了不起&mdash&mdash有人甚至認為,女人比男人還要了不起。
然而,這隻是虛構的女人而已。
實際上,就如特裡維廉教授所說,女人往往被關在房間裡,甚至還要^挨打。
于是乎,就出現了一種非常奇怪的雙面人。
在想象中,她極為重要,而在現實中,她又微不足道。
她在詩歌裡随處可見,但在曆史上卻無立錐之地。
她在虛構世界裡主宰着國王和征服者,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隻要父母把一枚戒指套在她手上,她便隻能乖乖地做任何一個男人、甚至一個未成年男孩的奴隸。
她在文學作品中思想敏銳、妙語連珠,但在實際生活中,她卻目不識丁、沉默寡言,隻是丈夫的一份活的家産而已。
先讀曆史,再讀詩歌,由兩者拼湊出來的女人,就是這樣一種奇特的怪物&mdash&mdash她是長着鷹翅的蠕蟲,既是生命的象征、美的精靈,又是廚房裡一塊待剁的闆油。
不過,這樣的怪物隻是想象起來非常有趣,實際上并不存在。
若想看到真實的女人,就必須現實地、同時又富有詩意地看待她。
既要有活生生的事實&mdash&mdash就是說,她是馬丁太太,26歲,穿藍衣服,戴黑帽子,穿棕色鞋;同時又要有詩意的想象&mdash&mdash就是說,她就像一個容器,裡面有各種精神能量,而這些精神能量,正在不停地運行着,燃燒着。
然而,倘若要這樣來看待伊麗莎白時代的某個女人,那簡直難而又難,因為和她有關的事實少之又少,少得令人望而卻步。
可以說,有關她的記載沒有一件是詳盡的、真實的和實質性的。
過去的曆史著作幾乎沒有提及她。
于是,我又想求助于特裡維廉教授,看看曆史在他眼裡究竟是什麼。
我看了一下他的曆史著作的各章标題,便發現曆史在他眼裡依然隻是&mdash&mdash 采邑宅第和公田農業的耕種方法西多會修士與養羊業宗教戰争大學下議院百年戰争玫瑰戰争文藝複興時期的學者修道院的瓦解村社危機及宗教沖突英國海上勢力的發端西班牙無敵艦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如此等等。
隻是偶爾,才提及某個女人,如一個叫伊麗莎白的女人或者一個叫瑪麗的女人,一個女王或者一個貴婦人。
至于那些除了自己的智力和德性别無他物可供支配的市民階層的女人,她們是絕無可能參與任何重要的曆史事件的,而曆史學家對曆史的見解,恰恰又是以那些曆史事件為根據的。
所以,我們在曆史著作裡根本找不到她。
在轶事傳聞中也很難見到她的身影。
她自己從沒寫過自傳,又幾乎不記日記,隻留下可憐巴巴的幾封信;她也沒有創作過任何戲劇或者詩歌可供我們對她作出評價;而我們大量需要的,正是有關她的種種信息,如她什麼年齡結婚?在一般情況下,她有幾個孩子?她住在怎樣的房子裡?她有自己的房間嗎?她下廚嗎?她有仆人嗎?&hellip&hellip如此等等&mdash&mdash所以我想,在紐納姆學院或者格頓學院裡,為什麼就沒有一個聰明的研究者來關心這方面的情況呢?所有這方面的事實,也許就記在教區記事錄和賬簿裡。
關于伊麗莎白時代普通女人的生活,肯定都零零星星地散記在某些地方,隻要把它們收集起來,就能編成一大本書,而我至今仍沒能在書架上找到它。
當然,盡管我認為現有的曆史著作都有點古怪,都寫得不太真實或者說不太平衡,我仍然沒有膽量向那些名牌大學的研究者提出建議,要他們重寫曆史;但我總覺得,他們為什麼不可以給曆史加上一個補遺呢?為什麼不可以給那個補遺取一個和其他标題一樣的标題,從而讓普通女人堂堂正正地出現在曆史著作中?這有何不可呢?要知道,她們實際上在一些偉人傳記中是經常出現的,隻是匆匆而過,很快就消失在背景中了。
而這時,我便會想到,她們一定在暗處向我們張望,在笑,或者在傷心地流淚。
假如莎士比亞有個妹妹 我在書架上不斷尋找,但令人悲哀的是,根本沒法找到一本有關18世紀以前英國女性情況的書。
沒有實例,我也就沒有辦法就我的問題加以反複思考。
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女人沒寫出一首詩?此外,我也不清楚,當時她們是怎樣受教育的,她們會不會書寫,有沒有自己的房間,或者,她們中間有多少人是在21歲以前就生育孩子的&mdash&mdash說得簡單點,我隻是想知道,每-天從上午八
為什麼男人喝酒,女人喝水?為什麼一個性别那樣神氣活現,而另一個性别卻又那樣可憐巴巴?貧困對小說有怎樣的影響?藝術創作有哪些必要條件?&mdash&mdash這樣的問題成千上萬,不請自來。
不過,現在需要的是回答,不是問題。
而要得到回答,看來隻有去請教那些博學之士和沒有偏見的人&mdash&mdash他們既不參與口舌之争,也不受日常生活之擾,他們隻是思考和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寫進書裡。
他們的書,就放在大英博物館裡;于是我拿起筆記本和鉛筆自問:要是我在大英博物館的書架上也找不到真理,那麼哪裡還會有真理呢? 有了這樣的準備,有了這樣的信心和求知欲,我便開始去尋求真理。
那天雖然沒有下雨,天氣卻是陰沉沉的,大英博物館附近的街道上到處是一個個投放煤炭的開口,一袋袋的煤炭正往那裡面傾倒;一輛輛四輪馬車不斷停下,一隻隻用繩子捆緊的箱子被放到人行道上,我想,那裡面裝的也許是某個瑞士家庭或者意大利家庭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這些家庭或許是想碰碰好運,或許是在為了避難,也可能隻是出于某種權宜之計,準備在布盧姆斯伯裡的出租房裡過冬的;一些男人推着手推車在街上緩緩而過,他們的嗓音大多嘶啞,有的在喊叫,有的在唱歌。
倫敦就像一個大工場。
倫敦就像一台大機器。
我們每個人就像一隻隻穿來穿去的梭子,在那灰沉沉的布面上來來回回地織出一些花紋。
大英博物館也屬這個大工場的一部分。
推開彈簧門,你就站到了一個高敞的穹頂下,那穹頂就像一個巨大而秃頂的頭顱,你在那裡面就像頭顱裡的一縷思想,而那頭顱的前額上則纏着一條精美的帶子,帶子上寫滿了衆多作家的名字。
你走到借書櫃前;你拿起一張紙;你翻開一卷目錄,接着&hellip&hellip這六個點的省略号,可表示六分鐘的驚異和困惑。
你知道嗎,人們在一年的時間裡到底寫了多少本關于女人的書?你知道嗎,其中有多少本是男人寫的?你知道嗎,女人簡直已成了世界上被人談論得最多的動物?我帶着筆記本和鉛筆而來,原以為隻需要花一個上午的時間,就可以把真理全記在我的筆記本上了;但是,實際上,我想我得變成一群大象和無數蜘蛛才行&mdash&mdash我是不得已才提到這兩種動物的,因為據說,大象的壽命最長,蜘蛛的眼睛最多。
我甚至還需要有一副鋼爪和一隻銅喙,才能撕開那層外殼。
真理就深埋在這麼一大堆紙裡,我怎樣把它們一點一點地找出來呢?我自問,同時絕望地把那一長串書名看了一遍又一遍。
即使是這些書名,也足以讓我動一番腦筋了。
有人或許以為,隻有醫生和生物學家才會對性别及其特點感興趣;但令人吃驚和難以解釋的事實卻是,那些善于取悅人的小品文作家、那些文筆輕快的小說家、那些剛獲得碩士學位的年輕人、那些什麼學位也沒有的男人,還有那些除了不是女人幾乎一無是處的男人,全都對性别&mdash&mdash也就是說,對女人&mdash&mdash深感興趣。
有些書一看就知道,是些不正經的膚淺之作;但是,在另一方面,有許多書又過于嚴肅,太一本正經,滿嘴的道德和教誨。
隻要讀一下這些書的書名就知道,曾有無數學究和無數牧師登上講台和布道壇,專門就這一話題發表過長篇大論,而所用時間之多,真可謂異乎尋常。
這一現象真是奇怪之極;我查閱了字母M一欄,而這一欄裡的書顯然都是男人寫的。
女人不寫關于男人的書&mdash&mdash這是個使我不由得感到欣喜的事實,因為,如果我先得把男人寫的關于女人的書讀一遍、然後還得把女人寫的關于男人的書也讀一遍的話,那麼等我動筆寫這篇文章時,很可能一百年才開一次花的蘆荟也已經開過兩次花了。
所以,我幹脆随便挑了十來本,把那張寫着書名的紙片放在一個金屬盤子裡,然後就像其他和我一樣在此求經覓寶的人那樣,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着。
那麼,造成這種古怪差異的原因何在呢?我心裡想着,一邊信手在那些用英國納稅人的錢買來供讀者借書用的紙片上胡亂畫着。
根據這份書目可以斷定,男人對女人,比女人對男人,顯然感興趣得多,這究竟為什麼?這是事實,可有點古怪,我不由得開始想象起那些男人的生活來:他們花那麼多時間來寫關于女人的書&mdash&mdash他們是些老年人呢,還是些年輕人?結了婚的呢,還是沒結過婚的?長着紅鼻子的呢,還是駝着背的?不管怎麼樣,隻要這種興趣并非全來自身心有殘疾的人,作為女人總會因為自己能成為男人感興趣的對象而沾沾自喜吧&mdash&mdash我就這樣胡亂地想着,直到一大堆書嘩啦啦地傾倒在我面前的桌子上。
現在麻煩來了。
凡是在牛津或劍橋受過學業訓練的學生都不會懷疑,搞研究有時就像放羊,要帶着問題到處亂闖,直到撞上答案為止,就像羊群最後進了羊圈。
譬如,坐在我旁邊的那個學生,他正賣力地在抄一本科學手冊。
我完全感覺得到,他每隔十幾分鐘便從粗礦砂裡淘出了一點純金,因為他時不時發出的得意的唔唔聲就表明了這一點。
但是,如果有人不幸沒有受過大學訓練的話,那麼問題就不會像羊那樣最終被趕進羊圈,而是像受了驚的羊群,被一大群獵犬追逐着,亂哄哄地到處亂竄。
教授也好、學究也好、社會學家也好、牧師也好、小說家也好、小品文作家也好、記者也好,還有那些除了不是女人幾乎一無是處的男人也好,他們開始追尋的,無非就是我的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mdash&mdash為什麼女人可憐巴巴?&mdash&mdash隻是到了後來,一個問題變成了五十個問題;再到後來,五十個問題又像發瘋地紛紛跳進激流,不知被沖到哪裡去了。
在我的筆記本裡,每一頁都記滿了筆記。
為了讓你明白我當時的心情,我不妨念幾頁給你聽聽。
譬如,有一頁上的标題很簡單,是用大寫字母寫的「女人與貧困」,但下面記着的東西呢,卻是這樣的: 關于中世紀(女人的)狀況關于斐濟群島上的(女人的)習性被人當作女神崇拜的(女人)(女人的)道德感較差(女人的)理想傾向(女人)比較謹慎南太平洋群島上處于青春期的(女人)(女人的)吸引力被當作祭品獻祭的(女人)(女人的)腦容量較小(女人有)較深的潛意識(女人)體毛較少(女人的)腦力、道德感和體力都較差(女人)喜歡孩子(女人)壽命較長(女人)肌肉不發達(女人)容易動情(女人)愛虛榮關于(女人的)高等教育莎士比亞(對女人)的看法柏肯海德勳爵(對女人)的看法 英奇教長(對女人)的看法 拉布呂耶爾(對女人)的看法 約翰遜博士(對女人)的看法 奧斯卡·勃朗甯先生(對女人)的看法. 記到這兒,我吸了口氣,而且,說實話,還在頁邊加了一句:為什麼塞缪爾·勃特勒說「聰明的男人從不說他們對女人有何想法」?因為事情明擺着,聰明的男人好像除了女人沒别的可說了。
隻是,當我仰坐在椅子上看着那巨大的穹頂時(我在那裡面僅是一縷思想而已,不過這思想現在有點困惑),我接着想:真是不幸,聰明的男人對女人的想法從不一樣。
蒲柏的想法是: 女人大多毫無個性可言。
拉布呂耶爾的想法則是: 女人都很極端;要麼比男人更好,要麼比男人還壞。
兩個同時代的、目光同樣敏銳的觀察家,對女人的想法卻是對立的。
那麼,女人有沒有能力接受教育呢?拿破侖認為她們不能。
約翰遜博士認為恰恰相反。
女人有沒有靈魂呢?有些野蠻人說她們根本沒有靈魂。
與此相反,另一些人則一直認為女人幾乎就是神,并因此而崇拜女人。
有些聖賢認為女人沒頭腦;另一些聖賢則認為女人有更深刻的意識。
歌德崇敬女人;墨索裡尼鄙視女人。
不管你朝哪裡看,都能看到男人在想着女人,可想法又各不相同。
要把事情徹底弄清楚是不可能的,我這樣想着,同時不無妒意地瞥了一眼旁邊的那個讀者。
他也在做筆記,而且做得極其嚴謹,每一頁的上端都清楚地标着字母A、B或者C,可我的筆記呢,卻做得潦裡潦草,亂糟糟地記着一大堆相互矛盾的語句。
真是令人苦惱,令人困惑,令人感到屈辱。
真理全從我指縫間漏掉了,一滴也不見了。
我想,我不可能就這樣回去,在我那篇有關女性與小說的論文裡加上諸如女人的體毛少于男人或者南太平洋群島上女子青春期年齡是九歲(要不,就是九十歲?)之類的話,以此作為重大研究成果。
經過一上午的工作,竟拿不出一點有分量的東西,真是很不光彩。
既然我連過去關于W.(為了簡便,我将女人一詞縮寫為W.)的真理也沒找到,為何還要去為W.的将來煩心呢?那些專門研究W.的先生雖然研究了W.在各方面的影響&mdash&mdash如對政治、對兒童、對工資以及對道德的影響&mdash&mdash雖然他們人數衆多而且博學多才,但真的去請教他們,則顯然是浪費時間。
他們的書,你最好翻也不用翻開就丢在一邊。
在我本應該像我旁邊的那個讀者一樣寫出結論時,我卻在沉思默想,而且在漫無頭緒和悲觀絕望中,無意識地畫了一幅畫。
我畫的是一張臉,一個形體。
那是馮·X教授的臉和形體,因為就是他,寫出了那部書名為《論女性心理、道德與體格之低劣》的名著在我的構想中,他不是個對女人有吸引力的男人,長得粗壯笨重,有一個大下巴,而作為平衡,眼睛卻非常小,臉是紅彤彤的。
他的表情說明他正在激憤地工作,正用他的筆在紙上沖鋒,似乎正在追殺某種害人蟲,而且,甚至當他殺了它之後,他仍覺得意猶未盡;他要不斷殺下去;即使這樣,好像還是不足以消除他的怒氣。
他這樣會不會是因為他妻子的緣故?我看着畫問,會不會是因為他妻子愛上了某個騎兵軍官?因為那個騎兵軍官相貌堂堂、風度翩翩,還穿着羔羊皮制的軍服?要不,按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因為他年幼時曾被某個漂亮姑娘嘲笑過?因為我覺得,這位教授在吃奶的時候就不會是個招人喜歡的嬰兒。
不管是什麼原因,反正在我的這幅畫裡,當這位教授在寫他那部論女性心理、道德和體格之低劣的大作時,他顯得非常忿恨,又非常醜陋。
用畫畫來結束一上午徒勞無功的工作,是一種懶散的表現。
然而正是在我們的懶散中,在我們的夢中,那被淹沒的真理時而會露出頭來。
當我再看着我的筆記本時,無需用心理分析學的名義來張揚,一種最基本的心理學訓練便讓我明白,我畫這位忿恨的教授同樣是出于忿恨。
是忿恨趁我在做夢時抓住了我的鉛筆。
可是,那時怎麼會冒出忿恨來呢?在這一上午,我知道&mdash&mdash也說得出&mdash&mdash自己曾有過一連串情緒變化,先是好奇,接着是困惑,後來是愉悅,最後是厭倦。
而在這中間,忿恨&mdash&mdash那條黑蛇&mdash&mdash是不是一直在暗中潛伏着?是的,我畫的那幅畫回答說,是有忿恨潛伏着。
它明白無誤地向我表明,是某本書,某句話,喚醒了我心中的忿恨;那就是這位教授寫的那本書的書名&mdash&mdash《論女性心理、道德和體格之低劣》。
我的心伴評亂跳。
我的雙頰滾滾發熱。
我憤怒得滿臉通紅。
這固然有點傻,但一點也不奇怪。
沒有一個女人願意聽人說,她生來就比男人低劣,甚至比不上這樣一個小男人&mdash&mdash我朝旁邊的那個年輕學生看了一眼&mdash&mdash他戴着一條假領帶,氣喘籲籲的,臉也有兩星期沒刮了。
任何人總是有些愚蠢的虛榮心的。
那不過是人的天性而已,我想着,便開始在這位忿恨的教授臉上胡亂地畫圓圈,一直畫到他看上去就像一片着了火的灌木叢,或者像一顆裹着火焰的掃帚星&mdash&mdash不管像什麼,反正是毫無人樣的,或者說,毫無人味的。
反正這位教授現在已成了漢普斯特德荒原上的一堆熊熊燃燒的柴火而已。
雖然我自己的忿恨因得到解釋而平息了,但有些事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
那些教授的忿恨又作何解釋?他們為什麼要忿恨?因為冷靜分析他們寫的這些書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會發現裡面總有一種火辣辣的成分。
這種火辣辣的成分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可以表現為嘲諷,或者感傷,或者驚奇,或者譴責。
但是,還有另一種成分,它經常出現,卻很難直接辨認。
這種成分,就是我說的忿恨。
隻不過,這種忿恨是潛伏在人心中的,還和其他種種情緒混雜在一起。
從其古怪的後果予以判斷,這是複雜的、隐蔽的忿恨,而非單純的、外露的忿恨。
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反正我覺得,就我的目的而言,我眼前的這一大堆書是毫無價值的。
也就是說,這些書從人性的角度講還不乏有趣或沒趣的東西,還提供了諸如斐濟群島土著習俗之類非常新奇的事實,但在科學上卻毫無價值可言。
它們是借着情緒的紅光、而非在真理的白光照耀下寫出來的。
因此,隻能把它們送到還書櫃上,讓它們重新回到各自的巢穴裡去。
書裡的兩種女人 也許,我們現在最好還是暫時放棄尋求真理,抛開頭腦裡那一大堆一大堆如熔岩般熾熱、又像洗碗水一樣肮髒的所謂見解。
我們最好拉上窗簾,撇開胡思亂想,點上燈,縮小搜尋範圍,去請教曆史學家。
因為曆史學家記錄的是事實,而非見解,所以他們會為我們描述女人過去的生活狀況。
當然不可能包括所有時代,隻要談談英國曆史上的某個時代就可以了。
比如說,伊麗莎白時代。
因為那個時代留下了一個長期令人困惑的問題:當時幾乎每兩個男人中就有一個能寫韻文或者十四行詩,可是就在這樣一個不尋常的文學時代,為什麼就是沒有一個女人寫過一句詩?對此,我不由得自問,當時女人的生活狀況究竟如何?因為,雖說文學創作主要是表現想象,不像科學那樣要讓一塊石頭直接落到地上,但文學仍像一張懸在空中的蜘蛛網,它的四個角還是很微妙地挂在什麼東西上的,或者說,它還是和生活有聯系的。
這種聯系往往難以察覺;譬如,乍看之下,莎士比亞戲劇似乎是完全憑空懸在那裡的。
但是,隻要扯動這張網,鈎住它的邊從中間用力拉,就不難發現,這張網其實并不是自然而然在空中織成的,而是由生活艱辛的人類所創造的&mdash&mdash它和生活中的許多具體事物,如健康和金錢,乃至我們居住的房屋,都有着非常微妙的聯系。
我于是走到放着曆史書的書架前,取下一本最近出版的曆史書,即特裡維廉教授寫的《英格蘭史》。
我同樣在索引中查找「婦女」一詞,找到「婦女地位」一欄後,便翻到相關頁碼。
「打老婆,」我在那裡讀到,「在當時是男人的一種被公認的權利,不論地位?低,凡男人都打老婆,對此無人會覺得羞恥&hellip&hellip同樣,」這位曆史學家接着寫道,「女兒若拒絕嫁給父母為她選擇的夫婿,就有可能被關在房間裡挨打,對此也無人會感到震驚。
總之,婚姻在當時和個人感情毫無關系,人們想到的隻是通過婚姻為家庭聚财,尤其是在所謂『高雅的』上流社會,情形更是如此&hellip&hellip往往是,一對男女還在搖籃裡時就由父母做主訂了婚,還未成年就成了夫妻。
」那時,大緻是1470年前後,即喬叟時代剛結束不久。
後面再一次提到婦女地位,大約是兩百年後的斯圖亞特王朝:「無論是貴族婦女,還是市民階層的婦女,自己選擇丈夫仍屬少數例外。
丈夫一旦被指定,他就是當然的一家之主,至少當時的法律和習俗是這麼認定的。
然而,」特裡維廉教授接着評論說,「即便如此,在莎士比亞筆下,或者在更為紀實的17世紀的回憶錄中,比如在弗尼夫婦和哈欽森夫婦的回憶錄中,我們卻發現當時的婦女似乎仍然很有個性。
」 毫無疑問,我們可以設想,莎士比亞筆下的克萊奧佩特拉是個很有個性的女人;也不難推測,麥克白夫人富有心計,還自有主張; 甚至可以斷定,羅莎琳德是個會讓男人們圍着她頭頭轉的姑娘。
不過,特裡維廉教授這麼評論,隻是就那個時代而言的,因為他是曆史學家。
我們不是曆史學家,也就少一點顧忌,所以不妨說,實際上自古以來,所有詩人筆下的婦女形象一直像烈焰般耀眼奪目&mdash&mdash在劇作家筆下,有克呂涅絲特拉、安提戈涅、克萊奧佩特拉、麥克白夫人、菲德拉、克瑞茜達、羅莎琳德、苔絲德蒙娜、馬爾菲公爵夫人;而在小說家筆下,則有米勒芒特、克拉麗莎、蓓基·夏潑、安娜·卡列尼娜、愛瑪·包法利、蓋爾芒特夫人&mdash&mdash她們的名字在我們腦海裡閃閃發光,我們絕對不會認為她們是「缺乏個性」的。
說實在的,既然女人曆來就這樣存在于男人所虛構的文學作品中,有人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女人曆來備受重視&mdash&mdash她們千姿百态:有崇高的,也有卑賤的;有光彩照人的,也有令人沮喪的;有美豔絕倫的,也有醜陋不堪的;她們像男人一樣了不起&mdash&mdash有人甚至認為,女人比男人還要了不起。
然而,這隻是虛構的女人而已。
實際上,就如特裡維廉教授所說,女人往往被關在房間裡,甚至還要^挨打。
于是乎,就出現了一種非常奇怪的雙面人。
在想象中,她極為重要,而在現實中,她又微不足道。
她在詩歌裡随處可見,但在曆史上卻無立錐之地。
她在虛構世界裡主宰着國王和征服者,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隻要父母把一枚戒指套在她手上,她便隻能乖乖地做任何一個男人、甚至一個未成年男孩的奴隸。
她在文學作品中思想敏銳、妙語連珠,但在實際生活中,她卻目不識丁、沉默寡言,隻是丈夫的一份活的家産而已。
先讀曆史,再讀詩歌,由兩者拼湊出來的女人,就是這樣一種奇特的怪物&mdash&mdash她是長着鷹翅的蠕蟲,既是生命的象征、美的精靈,又是廚房裡一塊待剁的闆油。
不過,這樣的怪物隻是想象起來非常有趣,實際上并不存在。
若想看到真實的女人,就必須現實地、同時又富有詩意地看待她。
既要有活生生的事實&mdash&mdash就是說,她是馬丁太太,26歲,穿藍衣服,戴黑帽子,穿棕色鞋;同時又要有詩意的想象&mdash&mdash就是說,她就像一個容器,裡面有各種精神能量,而這些精神能量,正在不停地運行着,燃燒着。
然而,倘若要這樣來看待伊麗莎白時代的某個女人,那簡直難而又難,因為和她有關的事實少之又少,少得令人望而卻步。
可以說,有關她的記載沒有一件是詳盡的、真實的和實質性的。
過去的曆史著作幾乎沒有提及她。
于是,我又想求助于特裡維廉教授,看看曆史在他眼裡究竟是什麼。
我看了一下他的曆史著作的各章标題,便發現曆史在他眼裡依然隻是&mdash&mdash 采邑宅第和公田農業的耕種方法西多會修士與養羊業宗教戰争大學下議院百年戰争玫瑰戰争文藝複興時期的學者修道院的瓦解村社危機及宗教沖突英國海上勢力的發端西班牙無敵艦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如此等等。
隻是偶爾,才提及某個女人,如一個叫伊麗莎白的女人或者一個叫瑪麗的女人,一個女王或者一個貴婦人。
至于那些除了自己的智力和德性别無他物可供支配的市民階層的女人,她們是絕無可能參與任何重要的曆史事件的,而曆史學家對曆史的見解,恰恰又是以那些曆史事件為根據的。
所以,我們在曆史著作裡根本找不到她。
在轶事傳聞中也很難見到她的身影。
她自己從沒寫過自傳,又幾乎不記日記,隻留下可憐巴巴的幾封信;她也沒有創作過任何戲劇或者詩歌可供我們對她作出評價;而我們大量需要的,正是有關她的種種信息,如她什麼年齡結婚?在一般情況下,她有幾個孩子?她住在怎樣的房子裡?她有自己的房間嗎?她下廚嗎?她有仆人嗎?&hellip&hellip如此等等&mdash&mdash所以我想,在紐納姆學院或者格頓學院裡,為什麼就沒有一個聰明的研究者來關心這方面的情況呢?所有這方面的事實,也許就記在教區記事錄和賬簿裡。
關于伊麗莎白時代普通女人的生活,肯定都零零星星地散記在某些地方,隻要把它們收集起來,就能編成一大本書,而我至今仍沒能在書架上找到它。
當然,盡管我認為現有的曆史著作都有點古怪,都寫得不太真實或者說不太平衡,我仍然沒有膽量向那些名牌大學的研究者提出建議,要他們重寫曆史;但我總覺得,他們為什麼不可以給曆史加上一個補遺呢?為什麼不可以給那個補遺取一個和其他标題一樣的标題,從而讓普通女人堂堂正正地出現在曆史著作中?這有何不可呢?要知道,她們實際上在一些偉人傳記中是經常出現的,隻是匆匆而過,很快就消失在背景中了。
而這時,我便會想到,她們一定在暗處向我們張望,在笑,或者在傷心地流淚。
假如莎士比亞有個妹妹 我在書架上不斷尋找,但令人悲哀的是,根本沒法找到一本有關18世紀以前英國女性情況的書。
沒有實例,我也就沒有辦法就我的問題加以反複思考。
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女人沒寫出一首詩?此外,我也不清楚,當時她們是怎樣受教育的,她們會不會書寫,有沒有自己的房間,或者,她們中間有多少人是在21歲以前就生育孩子的&mdash&mdash說得簡單點,我隻是想知道,每-天從上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