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A。B。C。
關燈
小
中
大
,跨進日東新聞社後面的一家咖啡館。
每到黃昏,這家咖啡館便人滿為患,但在午後一點的時段裡,客人卻是稀稀疏疏。
田島落坐後,點了一杯黑咖啡,然後取出照片放在桌上。
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張照片與案情有關,或跟昌子有關,但既然沒有其他可供調查的線索,那麼也隻能從這張照片着手調查了。
一個正要穿過大門的和服女人的背影,光憑這樣的一張照片能看出什麼呢?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任何線索。
警方認為照片中人既非已死的片岡有本子,亦非酒吧的媽媽桑絹川文代,當然,也不是昌子,而是一名田島不認識的女人。
田島将注意力轉移至建築物。
看起來像是一棟郊外的建築物,但看不出是哪裡,或許是東京的郊外,也或許是其他地方。
建築物本身看起來有點兒像是醫院或學校,是一棟相當大的建築物,但門柱上的字卻無法辨識。
照片的右方有一座山脈的棱線,雖然看得出是一座矮山,但是田島說不出是哪座山,然而,若要說這張照片中有任何可以稱為線索的東西,目前大概就隻有那座山了。
若讓登山專家過目,是否能認得出是哪座山呢? 田島向咖啡館借了電話,撥了報社社會部的号碼,找一位姓立花的同事。
“到底怎麼回事?” 立花接到電話,劈頭便問。
“我以為你正在某個溫泉享福呢。
” “正好有點小事,可别對總編輯說。
” “知道了,有什麼事?” “有事想請教你。
我在後面的咖啡館,你能過來嗎?” “馬上去。
” 約五分鐘後,立花推門進來。
他的個頭雖然不高,但體格很健壯,學生時代是登山社的社員。
田島拿照片讓立花過目。
“你認得出這是哪裡的山嗎?” “這個嘛……” 立花面有難色地凝視着照片。
“這不是高山,大概隻有五、六百公尺高吧,但看不出是哪裡的山,因為這種山到處都是。
” “連你這個登山專家也看不出來嗎?”田島露出失望的神色說道。
“我不是專家。
”立花笑着說。
“若拿給真正的專家看,或許能認得出來。
” “山嶽協會的人嗎?” “不,那些人對日本阿爾卑斯山或喜馬拉雅山很熟,但對這種矮山就沒轍了。
有位比他們更好的專家,是一個名叫植樹裕一的男人。
” “植樹裕一?” “他是專柏山脈及高原的著名攝影家,他可能認得出來。
” “地址呢?” “神奈川縣的平冢。
他家是一間奇怪的圓形屋,一出火車站就看得到,非常容易找,你要去嗎?” “嗯。
” 田島點點頭。
5 田島在平冢車站下車後,到車站前的香煙鋪打聽植樹裕一這個人,立即就得到了答複。
看來他在此地算是知名人土。
如同立花所說的,植樹裕一的家是一間圓形玻璃屋。
幸好植樹在家。
他是個滿頭白發、面貌詳和的人,親切地請田島進入四面皆是玻璃落地窗的工作室,從工作室裡可以瞧見白雪覆頂的富士山正面,令人覺得這真不愧是山嶽攝影家的工作室。
植樹告訴田島,他每天都在這裡和富士山對坐,而富士山每天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田島取出帶來的照片。
植樹眯着眼端詳了一會兒。
“是座矮山嘛。
” “認得出是哪裡的山嗎?” “嗯,讓我慢慢想想看。
” 植樹露出微笑,他從照片上移開視線,慢條斯理地掏出煙鬥點上火。
當一個人每天都在眺望山脈或高原,或許性格就會變得悠閑自在了吧。
“好像是東京近郊的山。
”隔了一會兒,植樹才說道。
“我以前曾在東京住過一陣子,那時候經常拍武藏野的照片,我覺得那時好像見過這座山。
” “武藏野——” 田島喃喃自語,俄頃才瞪大了眼睛,久松遇害的三角山那一帶應該也是屬于武藏野。
植樹從後頭搬來一大堆相簿,從其中抽出一本用筆寫着“武藏野”的簿子翻閱。
“請看這張。
”植村指着其中一張照片對田島說。
那是一張逆光拍攝的草原風景照,芒草穗尖發出閃亮的白光,而背景中的那道黑色棱線,的确和田島帶來的照片頗為相似。
“我想大概是同一座山。
”植樹用沉穩的聲音說道。
“這是在哪裡拍的呢?” 田島問道,植樹将照片取出,翻到背面。
背面用鉛筆寫着“攝于百草園附近”。
“我認為你帶來的照片大概也是在百草園附近拍的。
” 植樹依然帶着滿面溫和的笑容說道。
“百草園?” 田島露出緊張的神情。
因為百草園就在京正線聖迹櫻丘的下一站。
(這張照片或許跟這次的案件有關。
) 6 翌日,田島再度搭乘京正線前往三角山,三角山的後面便是百草園,若登上山頂,或許便能看見照片中的建築物。
田島已經是第三次來此,但前兩次皆末登到山頂,都是在久松滾落之處折回。
田島沿着舊道登到山頂。
由于天色陰沉,所以視野并不好,附近的山脈看起來仿佛籠罩在淺灰色的煙霧中,雖然跟照片中的棱線很像,但卻沒有十足的把握,或許是因為了望的角度不同吧。
田島将視線由遠拉近。
新建住宅的屋頂或藍或紅,看起來頗為豔麗。
枯寂的稻田、黑黝
每到黃昏,這家咖啡館便人滿為患,但在午後一點的時段裡,客人卻是稀稀疏疏。
田島落坐後,點了一杯黑咖啡,然後取出照片放在桌上。
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張照片與案情有關,或跟昌子有關,但既然沒有其他可供調查的線索,那麼也隻能從這張照片着手調查了。
一個正要穿過大門的和服女人的背影,光憑這樣的一張照片能看出什麼呢?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任何線索。
警方認為照片中人既非已死的片岡有本子,亦非酒吧的媽媽桑絹川文代,當然,也不是昌子,而是一名田島不認識的女人。
田島将注意力轉移至建築物。
看起來像是一棟郊外的建築物,但看不出是哪裡,或許是東京的郊外,也或許是其他地方。
建築物本身看起來有點兒像是醫院或學校,是一棟相當大的建築物,但門柱上的字卻無法辨識。
照片的右方有一座山脈的棱線,雖然看得出是一座矮山,但是田島說不出是哪座山,然而,若要說這張照片中有任何可以稱為線索的東西,目前大概就隻有那座山了。
若讓登山專家過目,是否能認得出是哪座山呢? 田島向咖啡館借了電話,撥了報社社會部的号碼,找一位姓立花的同事。
“到底怎麼回事?” 立花接到電話,劈頭便問。
“我以為你正在某個溫泉享福呢。
” “正好有點小事,可别對總編輯說。
” “知道了,有什麼事?” “有事想請教你。
我在後面的咖啡館,你能過來嗎?” “馬上去。
” 約五分鐘後,立花推門進來。
他的個頭雖然不高,但體格很健壯,學生時代是登山社的社員。
田島拿照片讓立花過目。
“你認得出這是哪裡的山嗎?” “這個嘛……” 立花面有難色地凝視着照片。
“這不是高山,大概隻有五、六百公尺高吧,但看不出是哪裡的山,因為這種山到處都是。
” “連你這個登山專家也看不出來嗎?”田島露出失望的神色說道。
“我不是專家。
”立花笑着說。
“若拿給真正的專家看,或許能認得出來。
” “山嶽協會的人嗎?” “不,那些人對日本阿爾卑斯山或喜馬拉雅山很熟,但對這種矮山就沒轍了。
有位比他們更好的專家,是一個名叫植樹裕一的男人。
” “植樹裕一?” “他是專柏山脈及高原的著名攝影家,他可能認得出來。
” “地址呢?” “神奈川縣的平冢。
他家是一間奇怪的圓形屋,一出火車站就看得到,非常容易找,你要去嗎?” “嗯。
” 田島點點頭。
5 田島在平冢車站下車後,到車站前的香煙鋪打聽植樹裕一這個人,立即就得到了答複。
看來他在此地算是知名人土。
如同立花所說的,植樹裕一的家是一間圓形玻璃屋。
幸好植樹在家。
他是個滿頭白發、面貌詳和的人,親切地請田島進入四面皆是玻璃落地窗的工作室,從工作室裡可以瞧見白雪覆頂的富士山正面,令人覺得這真不愧是山嶽攝影家的工作室。
植樹告訴田島,他每天都在這裡和富士山對坐,而富士山每天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田島取出帶來的照片。
植樹眯着眼端詳了一會兒。
“是座矮山嘛。
” “認得出是哪裡的山嗎?” “嗯,讓我慢慢想想看。
” 植樹露出微笑,他從照片上移開視線,慢條斯理地掏出煙鬥點上火。
當一個人每天都在眺望山脈或高原,或許性格就會變得悠閑自在了吧。
“好像是東京近郊的山。
”隔了一會兒,植樹才說道。
“我以前曾在東京住過一陣子,那時候經常拍武藏野的照片,我覺得那時好像見過這座山。
” “武藏野——” 田島喃喃自語,俄頃才瞪大了眼睛,久松遇害的三角山那一帶應該也是屬于武藏野。
植樹從後頭搬來一大堆相簿,從其中抽出一本用筆寫着“武藏野”的簿子翻閱。
“請看這張。
”植村指着其中一張照片對田島說。
那是一張逆光拍攝的草原風景照,芒草穗尖發出閃亮的白光,而背景中的那道黑色棱線,的确和田島帶來的照片頗為相似。
“我想大概是同一座山。
”植樹用沉穩的聲音說道。
“這是在哪裡拍的呢?” 田島問道,植樹将照片取出,翻到背面。
背面用鉛筆寫着“攝于百草園附近”。
“我認為你帶來的照片大概也是在百草園附近拍的。
” 植樹依然帶着滿面溫和的笑容說道。
“百草園?” 田島露出緊張的神情。
因為百草園就在京正線聖迹櫻丘的下一站。
(這張照片或許跟這次的案件有關。
) 6 翌日,田島再度搭乘京正線前往三角山,三角山的後面便是百草園,若登上山頂,或許便能看見照片中的建築物。
田島已經是第三次來此,但前兩次皆末登到山頂,都是在久松滾落之處折回。
田島沿着舊道登到山頂。
由于天色陰沉,所以視野并不好,附近的山脈看起來仿佛籠罩在淺灰色的煙霧中,雖然跟照片中的棱線很像,但卻沒有十足的把握,或許是因為了望的角度不同吧。
田島将視線由遠拉近。
新建住宅的屋頂或藍或紅,看起來頗為豔麗。
枯寂的稻田、黑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