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重大的日子”

關燈
dquo負責第三、第四搜索扇面,派兩架零式水上偵察機分别沿123°和100°飛行。

    &ldquo築摩号&rdquo負責第五、第六搜索扇面,派兩架零式水上偵察機在77°和54°上飛行。

    &ldquo榛名号&rdquo負責搜索第七扇面,派一架95式水上偵察機在31°上飛行。

    該機體小,飛不了300海裡全程,隻飛150海裡後就作40海裡折飛。

    這樣飛行員隻需沿正北略偏東方向飛行。

    在它飛越的海域裡發現美國水面艦艇的可能性顯然是微乎其微的。

     淵田聽了布留川的解釋,先前的不悅情緒又複萌了。

    這種偵察方式無異于給幸運之神上點供品,根本無法保證有效完成任務。

    首先,&ldquo單相&rdquo搜索顧名思義将是一錘子買賣。

    第一次漏查的敵情以後是永遠也發現不了的。

     當然,南雲根據當時的實際及其所了解的情況,決定采取這一特定的搜索方式,決定就在這時派出飛機,也有他充分的道理。

    當時他的飛機上還沒有雷達,偵察全靠目力。

    他像被鉗子夾住似的,無法擺脫兩個不變的因素:飛機航程和太陽。

    太陽雖說象征日本的庇護女神,在日出和日落的時間上,它卻嚴守中立,令人喪氣。

     在最有可能發現美國艦隊的海域内進行雙相搜索,可以确保最大的能見距離。

    可是,像這樣的雙相搜索必須在淩晨兩三點鐘就派出。

    在去程的開始階段(可能是危險性最小的階段),可以利用夜色的掩護。

    第一批搜索機争取在拂曉時到達折飛點,然後返航。

    首批飛機啟航約一小時後,派出第二批偵察機。

    它們幾乎是在熹微晨光中對同一海域進行搜索。

    南雲有足夠的、受過夜間飛行訓練的飛行員來實施這一偵察方案,但這樣一來用于偵察的飛機數量就要加倍。

     在太平洋戰争爆發前及戰争的初期,日本的海軍戰略家們醉心于進攻。

    他們認為,偵察從根本上來說是防禦的概念,所以他們不願意在偵察問題上花費時間、耗費精力,也不願意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或者為它提供物質上的保障。

     即将開始的這一空中搜索方案是草鹿制定的。

    後來他曾嚴責自己沒有安排雙相偵察。

    他承認:&ldquo&hellip&hellip我想多留飛機用作進攻,忽略了偵察。

    &rdquo這真是咄咄怪事,因為草鹿并非不知偵察的重要;早在20年代末,他剛參加海軍航空兵時,就選了&ldquo論以飛機偵察敵情&rdquo的研究課題。

    他是&ldquo多種方式偵察敵情的創始人&rdquo。

     日本海軍規定,最多隻能動用總兵力的10%來進行空中偵察。

    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都沒有受過偵察技術方面的專門訓練,偵察隻是作為一門常規課程。

    艦載搜索機這類東西也不存在。

    迫不得已需要進行偵察時,就把轟炸機加以改裝。

    &ldquo赤城号&rdquo和&ldquo加賀号&rdquo派出的一号和二号飛機就是例子。

    沒有認識到空中偵察的重要性,沒有利用這一偵察手段,影響了南雲部隊自珍珠港以來的曆次作戰。

     印度洋戰役中,由于搜索飛機不斷迷航,航空母艦不得不打破無線電靜默,引導他們返航。

    這就向敵人暴露了艦隊的位置。

    這種倒黴事使南雲及其幕僚對偵察産生了偏見,他們認為,如果不是絕對必要,派作偵察用的飛機多一架也不行。

     南雲也許可以把搜索飛機起飛時間提前半個小時,這樣,到04:30,&ldquo築摩号&rdquo的五号機駕駛員就會發現,弗萊徹的第十七特混艦隊在他正前方約65海裡處,而且隻要雲幕能透視,就不可能看不見。

    不過,提前半小時起飛也意味着機動部隊離中途島更遠,搜索扇面也可能達不到該島。

    有一點很重要,應當記住,根據日本人的作戰計劃,即使美國人在這一帶有艦隊,也是正在組合中,而且在中途島以東相當遠的海域。

    這一點可以從那條滿懷希望地潛伏在大約東經165°一線的潛艇警戒線上看出。

    南雲及其幕僚做夢也沒有料到會在那條經線以西發現敵艦隊。

     總而言之,此時此刻南雲依然非常樂觀,信心十足。

    淵田認為這種安排不妥,南雲無疑卻十分滿意。

    這從南雲&ldquo對形勢的估計&rdquo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一、敵雖無鬥志,但如我攻略行動進展順利,它可能會反擊。

     二、敵空中偵察以西和西南兩個方向為主,對西北和北方沒有嚴密警戒。

     三、敵空中巡邏半徑約為500海裡。

     四、敵尚未發現我意圖&hellip&hellip 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