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壟斷的價格決定。金融資本的曆史趨勢
關燈
小
中
大
局部聯合意味着集中的一個更高階段。
它們與通過消滅弱小企業而造成集中的較早形式的區别在于:這裡,财産的聯合并不一定同生産的聯合和企業的聯合同時發生。
但是,局部聯合并不意味競争關系的任何根本的變化。
就它們的成本低于其他企業成本或聯合前自己企業的成本的限度内,它們在競争中更為有力;如果聯合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很充分,以緻它們生産了産品的絕大部分,那麼,它們的生産成本對價格将是決定性的。
因此,這種聯合有降低價格的趨勢。
這并不妨礙聯合的優勢能給聯合的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甚至是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條件。
壟斷聯合,即卡特爾和托拉斯,情況就不同了。
它們的目的是提高利潤率;一旦它們能夠消除競争,就可以通過提高價格達到這一點。
這裡便出現了卡特爾價格的問題,這個問題通常被與壟斷價格本身的問題混為一談,而且還有許多争論:壟斷聯合是真的壟斷呢,或是壟斷受到某種東西的限制;從而這種聯合的價格必須真的等于壟斷價格呢,還是低于壟斷價格。
可是,壟斷價格本身,一方面由生産成本與生産規模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決定,另一方面由價格與銷售量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決定。
壟斷價格等于這樣一種價格,這種價格能使銷售量達到如此大的程度,以緻生産規模不會使生産費用過于昂貴,從而不會使單位産品利潤過于降低。
較高的價格減少銷售量,從而縮小生産規模,這樣,單位産品成本提高而利潤降低;較低的價格會大量地減少利潤,以緻即使是很大的銷售量也不能抵償被降低的價格。
在壟斷價格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不确定的和不能測定的因素是需求。
需求對價格的提高如何反應,不能确定。
壟斷價格雖然可以根據經驗确定,但是它的水平卻不能從理論上客觀地認識,而隻能從心理上主觀地來把握。
由于這個緣故,古典經濟學派(也包括馬克思)在他們的推論中排除了壟斷價格,即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的價格。
相反,心理學派的愛好是&ldquo解釋&rdquo壟斷價格,而且最熱衷于從商品儲備有限出發,把所有價格都說成是壟斷價格。
古典經濟學派把價格理解為無政府狀态的社會生産的表現形式,把價格水平理解為依賴于社會勞動生産力。
但是,客觀的價格規律隻能通過競争為自己開辟道路。
如果壟斷消除了競争,它們也就因此而消除了客觀的價格規律能夠借以實現的唯一手段。
價格不再是一個客觀決定的量,而變成那些以意志和意識決定價格的人們的計算數例,變成了前提而不是結果,成了主觀的東西而不是客觀的東西,成了任意的和偶然的東西而不是不依賴于當事人的意志和意識的獨立的和必然的東西。
因此,馬克思集中理論的實現,即壟斷聯合,看來要廢除馬克思的價值理論。
讓我們更仔細地研究一下。
卡特爾化是一個曆史過程。
它按照某種時間順序,根據為卡特爾化所提供的條件,攫取了各資本主義生産部門。
我們已經看到,資本主義的發展怎樣趨于為所有生産部門日益造成這些條件。
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即銀行對産業影響的發展程度相同,産業周期的階段相同,資本有機構成相同),那麼,一個産業部門,其個别企業的資本量越大,該生産部門的企業數量越少,就越是适合于卡特爾化。
假定這些條件在鐵礦開采中首先獲得;鐵礦采掘業被卡特爾化,價格被提高。
直接的結果是采礦企業家利潤率提高。
可是,鐵礦石銷售價格的提高,意味着生鐵生産者成本價格的提高。
但是,生鐵的銷售價格并不首先因此而受到影響。
生鐵市場并沒有因鐵礦采掘業的卡特爾化而變化。
供求比例,從而價格,仍然保持不變。
因而,卡特爾利潤率的提高導緻生産者利潤率的下降。
這意味着什麼呢? 從理論上講,會出現下述結果。
資本從利潤率較低的領域流向利潤率較高的領域,以前用于生鐵生産的資本現在被用于經營鐵礦山。
于是,競争在鐵礦采掘業中發生了;而由于生鐵生産的縮減,這種競争更為顯著。
礦石的價格将下降,而生鐵的價格則會上升,在經過幾番波動之後,在卡特爾可能發生崩潰的時期以後,以前的狀況又會被恢複。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恰恰是在這些生産部門裡,資本的流進和流出會遇到幾乎不可逾越的障礙。
因此,朝向利潤率平均化的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
卡特爾價格僅僅對于那些必須在市場上購買礦石的生鐵生産者才有意義。
為了避免卡特爾化的影響,生鐵廠本身合并于鐵礦山也就行了。
通過這種方式,它們便獨立于卡特爾,它們的利潤率也達到正常水平。
此外,那些最初成為聯合制企業的企業,與那些
它們與通過消滅弱小企業而造成集中的較早形式的區别在于:這裡,财産的聯合并不一定同生産的聯合和企業的聯合同時發生。
但是,局部聯合并不意味競争關系的任何根本的變化。
就它們的成本低于其他企業成本或聯合前自己企業的成本的限度内,它們在競争中更為有力;如果聯合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很充分,以緻它們生産了産品的絕大部分,那麼,它們的生産成本對價格将是決定性的。
因此,這種聯合有降低價格的趨勢。
這并不妨礙聯合的優勢能給聯合的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甚至是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條件。
壟斷聯合,即卡特爾和托拉斯,情況就不同了。
它們的目的是提高利潤率;一旦它們能夠消除競争,就可以通過提高價格達到這一點。
這裡便出現了卡特爾價格的問題,這個問題通常被與壟斷價格本身的問題混為一談,而且還有許多争論:壟斷聯合是真的壟斷呢,或是壟斷受到某種東西的限制;從而這種聯合的價格必須真的等于壟斷價格呢,還是低于壟斷價格。
可是,壟斷價格本身,一方面由生産成本與生産規模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決定,另一方面由價格與銷售量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決定。
壟斷價格等于這樣一種價格,這種價格能使銷售量達到如此大的程度,以緻生産規模不會使生産費用過于昂貴,從而不會使單位産品利潤過于降低。
較高的價格減少銷售量,從而縮小生産規模,這樣,單位産品成本提高而利潤降低;較低的價格會大量地減少利潤,以緻即使是很大的銷售量也不能抵償被降低的價格。
在壟斷價格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不确定的和不能測定的因素是需求。
需求對價格的提高如何反應,不能确定。
壟斷價格雖然可以根據經驗确定,但是它的水平卻不能從理論上客觀地認識,而隻能從心理上主觀地來把握。
由于這個緣故,古典經濟學派(也包括馬克思)在他們的推論中排除了壟斷價格,即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的價格。
相反,心理學派的愛好是&ldquo解釋&rdquo壟斷價格,而且最熱衷于從商品儲備有限出發,把所有價格都說成是壟斷價格。
古典經濟學派把價格理解為無政府狀态的社會生産的表現形式,把價格水平理解為依賴于社會勞動生産力。
但是,客觀的價格規律隻能通過競争為自己開辟道路。
如果壟斷消除了競争,它們也就因此而消除了客觀的價格規律能夠借以實現的唯一手段。
價格不再是一個客觀決定的量,而變成那些以意志和意識決定價格的人們的計算數例,變成了前提而不是結果,成了主觀的東西而不是客觀的東西,成了任意的和偶然的東西而不是不依賴于當事人的意志和意識的獨立的和必然的東西。
因此,馬克思集中理論的實現,即壟斷聯合,看來要廢除馬克思的價值理論。
讓我們更仔細地研究一下。
卡特爾化是一個曆史過程。
它按照某種時間順序,根據為卡特爾化所提供的條件,攫取了各資本主義生産部門。
我們已經看到,資本主義的發展怎樣趨于為所有生産部門日益造成這些條件。
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即銀行對産業影響的發展程度相同,産業周期的階段相同,資本有機構成相同),那麼,一個産業部門,其個别企業的資本量越大,該生産部門的企業數量越少,就越是适合于卡特爾化。
假定這些條件在鐵礦開采中首先獲得;鐵礦采掘業被卡特爾化,價格被提高。
直接的結果是采礦企業家利潤率提高。
可是,鐵礦石銷售價格的提高,意味着生鐵生産者成本價格的提高。
但是,生鐵的銷售價格并不首先因此而受到影響。
生鐵市場并沒有因鐵礦采掘業的卡特爾化而變化。
供求比例,從而價格,仍然保持不變。
因而,卡特爾利潤率的提高導緻生産者利潤率的下降。
這意味着什麼呢? 從理論上講,會出現下述結果。
資本從利潤率較低的領域流向利潤率較高的領域,以前用于生鐵生産的資本現在被用于經營鐵礦山。
于是,競争在鐵礦采掘業中發生了;而由于生鐵生産的縮減,這種競争更為顯著。
礦石的價格将下降,而生鐵的價格則會上升,在經過幾番波動之後,在卡特爾可能發生崩潰的時期以後,以前的狀況又會被恢複。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恰恰是在這些生産部門裡,資本的流進和流出會遇到幾乎不可逾越的障礙。
因此,朝向利潤率平均化的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
卡特爾價格僅僅對于那些必須在市場上購買礦石的生鐵生産者才有意義。
為了避免卡特爾化的影響,生鐵廠本身合并于鐵礦山也就行了。
通過這種方式,它們便獨立于卡特爾,它們的利潤率也達到正常水平。
此外,那些最初成為聯合制企業的企業,與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