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燈
小
中
大
把Essay這字譯作&ldquo小品&rdquo,自然不甚妥當。但是Essay這字含義非常複雜,在中國文學裡,帶有Essay色彩的東西又很少,要找個确當的字眼來翻譯,真不容易。隻好暫譯作&ldquo小品&rdquo,拿來和培根、約翰遜,以及戈斯所下Essay的定義比較一下,還大緻不差。希望國内愛讀Essay的人,能夠想出個更合式的譯法。
在大學時候,除詩歌外,我最喜歡念的是Essay。對于小說,我看時自然也感到有興趣,可是翻過最後一頁以後,我照例把它好好地放在書架後面那一排,預備以後每星期用拂塵把書頂的灰塵掃一下,不敢再勞動它在我手裡翻身打滾了。霍桑的《紅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康拉德的《吉姆老爺》《水仙号上的黑家夥》都是我最愛念的小說,可是現在都安然地躺在家裡我父親的書架上面了。但是坡、丁尼生、克裡斯蒂娜·羅塞蒂、濟慈的詩集,蒙田、蘭姆、哥爾德斯密斯的全集,斯梯爾、艾迪生、哈茲裡特、亨特、布朗、德·昆西、史密士、薩克雷、斯蒂文森、洛威爾、吉辛、貝洛克、劉易斯、林德這些作家的小品集卻總在我的身邊,輪流地占我枕頭旁邊的地方。心裡煩悶的時候,順手拿來看看,總可醫好一些。其中有的是由舊書攤上買來而曾經他人眉批目注過的,也有是貪一時便宜,版子壞到不能再壞的;自然,也有十幾本金邊大字印度紙印的。我卻一視同仁,讀慣了也不想再去換本好版子的來念。因為恐怕有忘恩背義的嫌疑。
常常當讀得入神時候,發些癡願。曾經想把蒙田那一千多頁的小品全翻作中文,一回濁酒三杯後,和一位朋友說要翻蘭姆全集,并且逐句加解釋,第二天澄心一想,若使做出來,豈不是有些像《皇清經解》把頑皮萬分的蘭姆這樣拘束起來,蘭姆的鬼晚上也會來口吃地和我吵架了。有時高興起來,也譯一二篇,但将譯文同原文一比較,免不了覺得失望。所以天天讀,天天想譯,二三年始終沒有辦到。前年冬天反倒馬馬虎虎地譯出一篇自己不十分愛讀的屠格涅夫的小說。回想起來,笑也不是,歎氣也不是,隻好不去想吧!
今年四五月的時候,心境沉悶,想作些翻譯解愁。到苦雨齋和豈明老人商量,他說若使用英漢對照出版,讀者會更感到有趣味些。我覺這法子很好,就每天伏案句斟字酌地把平時喜歡的譯出來。先譯十篇,做個試驗,譯好承他看一遍,這些事我都要感謝他老先生。
本來打算每一個作家,都加一篇評傳,但是試寫蘭姆評傳,下筆不能自已,寫了一萬字,這樣算起六篇評傳就占六萬字了(當代小品文四篇,本不拟作評傳,隻打算做一篇泛論當代的小品文),比翻譯還要多兩萬字,道理說不過去,所以也就不做,等将來再說吧。
所加注釋,除原文困難的地方以外,許多是順便讨論小品文的性質同别的零零碎碎的話,所以有不少贅言,不過也免得太幹燥,英文程度好,用不着注釋的人,也可以拿來看看。
譯這書時,我是在北京馬神廟西齋;現在寫這些話時,人卻在真茹了。而且北京也改作北平了。
譯得不妥的地方,希望讀者告訴我。
梁遇春
一九二八年九月五日
在大學時候,除詩歌外,我最喜歡念的是Essay。對于小說,我看時自然也感到有興趣,可是翻過最後一頁以後,我照例把它好好地放在書架後面那一排,預備以後每星期用拂塵把書頂的灰塵掃一下,不敢再勞動它在我手裡翻身打滾了。霍桑的《紅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康拉德的《吉姆老爺》《水仙号上的黑家夥》都是我最愛念的小說,可是現在都安然地躺在家裡我父親的書架上面了。但是坡、丁尼生、克裡斯蒂娜·羅塞蒂、濟慈的詩集,蒙田、蘭姆、哥爾德斯密斯的全集,斯梯爾、艾迪生、哈茲裡特、亨特、布朗、德·昆西、史密士、薩克雷、斯蒂文森、洛威爾、吉辛、貝洛克、劉易斯、林德這些作家的小品集卻總在我的身邊,輪流地占我枕頭旁邊的地方。心裡煩悶的時候,順手拿來看看,總可醫好一些。其中有的是由舊書攤上買來而曾經他人眉批目注過的,也有是貪一時便宜,版子壞到不能再壞的;自然,也有十幾本金邊大字印度紙印的。我卻一視同仁,讀慣了也不想再去換本好版子的來念。因為恐怕有忘恩背義的嫌疑。
常常當讀得入神時候,發些癡願。曾經想把蒙田那一千多頁的小品全翻作中文,一回濁酒三杯後,和一位朋友說要翻蘭姆全集,并且逐句加解釋,第二天澄心一想,若使做出來,豈不是有些像《皇清經解》把頑皮萬分的蘭姆這樣拘束起來,蘭姆的鬼晚上也會來口吃地和我吵架了。有時高興起來,也譯一二篇,但将譯文同原文一比較,免不了覺得失望。所以天天讀,天天想譯,二三年始終沒有辦到。前年冬天反倒馬馬虎虎地譯出一篇自己不十分愛讀的屠格涅夫的小說。回想起來,笑也不是,歎氣也不是,隻好不去想吧!
今年四五月的時候,心境沉悶,想作些翻譯解愁。到苦雨齋和豈明老人商量,他說若使用英漢對照出版,讀者會更感到有趣味些。我覺這法子很好,就每天伏案句斟字酌地把平時喜歡的譯出來。先譯十篇,做個試驗,譯好承他看一遍,這些事我都要感謝他老先生。
本來打算每一個作家,都加一篇評傳,但是試寫蘭姆評傳,下筆不能自已,寫了一萬字,這樣算起六篇評傳就占六萬字了(當代小品文四篇,本不拟作評傳,隻打算做一篇泛論當代的小品文),比翻譯還要多兩萬字,道理說不過去,所以也就不做,等将來再說吧。
所加注釋,除原文困難的地方以外,許多是順便讨論小品文的性質同别的零零碎碎的話,所以有不少贅言,不過也免得太幹燥,英文程度好,用不着注釋的人,也可以拿來看看。
譯這書時,我是在北京馬神廟西齋;現在寫這些話時,人卻在真茹了。而且北京也改作北平了。
譯得不妥的地方,希望讀者告訴我。
梁遇春
一九二八年九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