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燈
小
中
大
到的心理改善稱為心理補償。
現在最重要的是,這種自卑感及心理補償作用非常有可能導緻人們犯錯。
自卑感可能會激發客觀成就,也可能會導緻個體純粹的、增加自我個體和客觀事實之間距離的心理調适或心理補償。
自卑感讓人們感到特别不幸,而唯一能克服的途徑就是發展個體的心理補償特征,可能最後并沒有完全克服個體的這種自卑感。
即便如此,發展心理補償特征在個體心理學上還是必要的,也是無法避免的。
例如,這裡有三類兒童都可以很好地诠釋具有心理補償特征的個體發展。
第一類是生來就虛弱或有身體缺陷的兒童,第二類是被嚴厲對待而且沒有得到任何疼愛的兒童,第三類則是受到了太多溺愛的兒童。
據此,我們可以把這三類兒童作為三類基本情況進行例證,以便研究和理解更多普遍類型的兒童。
盡管不是每一個兒童生來殘疾,但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兒童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了一些由于生理缺陷或器官劣勢(weakorgan)所引發的心理特征。
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殘疾兒童中的極端例子而得到這種心理特征的原型。
至于其他兩類被驕縱過甚和嚴厲管教的兒童,實際上所有的兒童都不同程度地具備這兩類中的某一類特征,有的甚至兼而有之。
所有這三類主要的情況都會産生一種不滿足感和自卑感,進而引發超出人類能力範圍的過度雄心。
這種自卑感和所引發的追求優越感是人類生活中同樣基本事實的兩面且不可分割。
在病态的情況下,很難去權衡誇大了的自卑感和膨脹了的追求優越感哪個更有害。
在一定程度上兩者幾乎在一個範圍内以同一節奏交互出現。
在所研究的案例中,我們發現兒童由極度的自卑感所引發的過度野心,像一種毒藥毒害着兒童的靈魂,讓他永不滿足。
這種不滿足感并不能産生有用的行為,由于其來自不恰當的野心,最終的行為也是徒勞無功。
它扭曲了兒童的性格特征和個體行為,且類似于一個永久的刺激劑使兒童變得過度敏感和戒備,唯恐自己受傷或者被忽視。
這種《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y)雜志上随處可見的人類個體類型會成長為那些能力沒有長進,我們平常所說的神經過敏、稀奇古怪的人。
這類人如果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隻會成為一個不負責任、容易犯罪的人,因為他們眼裡隻有自己而别無他人。
他們在道德和心理上完全以自我為中心(egotism)。
我們發現,他們中一部分人逃避現實和客觀事實,而去建立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新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他們做白日夢和心懷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好像自己實現了想象,以此,他們來獲得心理上的安甯。
實際上,他們隻是在自己内心的這種理想世界中構造現實,用以緩和悲慘的現實和心理之間的差距。
需要心理學家和父母留心注意的是,評判所有成長發展的标準是兒童或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socialfeeling)水平。
這種社會情感在兒童的正常發展中起着關鍵作用。
每一個導緻這種社會或公共情感減弱的幹擾,都會對兒童的心理成長産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可以說,社會情感是兒童是否健康成長的晴雨表。
圍繞着社會情感的本質,個體心理學提出并發展了自身的教育學理念。
這種理念就是,家長或監護人一定不能讓兒童隻跟一個人密切接觸,一旦放任兒童的這種唯一性接觸,将會發現兒童對于以後的生活準備不好或準備不足。
一個有效了解兒童社會情感發展程度的途徑,就是觀察他在剛進入學校時的行為。
進入學校後兒童會遇到他人生中最早和最嚴厲的考驗。
由于學校對于兒童來說是一個新的環境,因此這種考驗就是兒童在面對新環境,尤其是遇到陌生人時所展現出自己的準備情況。
家長普遍缺乏幫助小孩作好準備入學的相應知識。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在回首他們的學校歲月時會覺得那是一個噩夢。
當然了,教育得當的學校将會彌補兒童在早期培養過程中這種缺乏準備的情況。
理想的學校應該在家庭和現實的大千世界中建立一個平台,這樣的學校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書本知識的地方,同時也是教授生活和藝術的地方。
但是,我們一方面期待着存在這種理想的學校,以便克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帶來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指出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失敗和弊端。
在分析家庭教育的弊端時,學校隻能作為一種指示器,因為準确地說,學校對于兒童而言還不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環境。
因此在兒童剛進入學校時,由于父母沒有教育好他與别人的相處之道,由此,兒童感到自己很孤單,結果就被别人視為孤僻、異類的孩子。
如此一來,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最初的孤獨感會愈演愈烈,從而偏離了正确的成長軌迹,他們因此而成為問題兒童。
這種境況下人們會指責學校,盡管學校隻是将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凸顯出來而已。
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取得進步,這在個體心理學中一直是一個開放性的、尚無定論的問題。
不過我們總是能夠證明,一個兒童入校時遭遇挫敗将是一個危險的信号。
這個信号并不是指學業上的危險,而是心理上的危險,這意味
現在最重要的是,這種自卑感及心理補償作用非常有可能導緻人們犯錯。
自卑感可能會激發客觀成就,也可能會導緻個體純粹的、增加自我個體和客觀事實之間距離的心理調适或心理補償。
自卑感讓人們感到特别不幸,而唯一能克服的途徑就是發展個體的心理補償特征,可能最後并沒有完全克服個體的這種自卑感。
即便如此,發展心理補償特征在個體心理學上還是必要的,也是無法避免的。
例如,這裡有三類兒童都可以很好地诠釋具有心理補償特征的個體發展。
第一類是生來就虛弱或有身體缺陷的兒童,第二類是被嚴厲對待而且沒有得到任何疼愛的兒童,第三類則是受到了太多溺愛的兒童。
據此,我們可以把這三類兒童作為三類基本情況進行例證,以便研究和理解更多普遍類型的兒童。
盡管不是每一個兒童生來殘疾,但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兒童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了一些由于生理缺陷或器官劣勢(weakorgan)所引發的心理特征。
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殘疾兒童中的極端例子而得到這種心理特征的原型。
至于其他兩類被驕縱過甚和嚴厲管教的兒童,實際上所有的兒童都不同程度地具備這兩類中的某一類特征,有的甚至兼而有之。
所有這三類主要的情況都會産生一種不滿足感和自卑感,進而引發超出人類能力範圍的過度雄心。
這種自卑感和所引發的追求優越感是人類生活中同樣基本事實的兩面且不可分割。
在病态的情況下,很難去權衡誇大了的自卑感和膨脹了的追求優越感哪個更有害。
在一定程度上兩者幾乎在一個範圍内以同一節奏交互出現。
在所研究的案例中,我們發現兒童由極度的自卑感所引發的過度野心,像一種毒藥毒害着兒童的靈魂,讓他永不滿足。
這種不滿足感并不能産生有用的行為,由于其來自不恰當的野心,最終的行為也是徒勞無功。
它扭曲了兒童的性格特征和個體行為,且類似于一個永久的刺激劑使兒童變得過度敏感和戒備,唯恐自己受傷或者被忽視。
這種《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y)雜志上随處可見的人類個體類型會成長為那些能力沒有長進,我們平常所說的神經過敏、稀奇古怪的人。
這類人如果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隻會成為一個不負責任、容易犯罪的人,因為他們眼裡隻有自己而别無他人。
他們在道德和心理上完全以自我為中心(egotism)。
我們發現,他們中一部分人逃避現實和客觀事實,而去建立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新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他們做白日夢和心懷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好像自己實現了想象,以此,他們來獲得心理上的安甯。
實際上,他們隻是在自己内心的這種理想世界中構造現實,用以緩和悲慘的現實和心理之間的差距。
需要心理學家和父母留心注意的是,評判所有成長發展的标準是兒童或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socialfeeling)水平。
這種社會情感在兒童的正常發展中起着關鍵作用。
每一個導緻這種社會或公共情感減弱的幹擾,都會對兒童的心理成長産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可以說,社會情感是兒童是否健康成長的晴雨表。
圍繞着社會情感的本質,個體心理學提出并發展了自身的教育學理念。
這種理念就是,家長或監護人一定不能讓兒童隻跟一個人密切接觸,一旦放任兒童的這種唯一性接觸,将會發現兒童對于以後的生活準備不好或準備不足。
一個有效了解兒童社會情感發展程度的途徑,就是觀察他在剛進入學校時的行為。
進入學校後兒童會遇到他人生中最早和最嚴厲的考驗。
由于學校對于兒童來說是一個新的環境,因此這種考驗就是兒童在面對新環境,尤其是遇到陌生人時所展現出自己的準備情況。
家長普遍缺乏幫助小孩作好準備入學的相應知識。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在回首他們的學校歲月時會覺得那是一個噩夢。
當然了,教育得當的學校将會彌補兒童在早期培養過程中這種缺乏準備的情況。
理想的學校應該在家庭和現實的大千世界中建立一個平台,這樣的學校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書本知識的地方,同時也是教授生活和藝術的地方。
但是,我們一方面期待着存在這種理想的學校,以便克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帶來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指出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失敗和弊端。
在分析家庭教育的弊端時,學校隻能作為一種指示器,因為準确地說,學校對于兒童而言還不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環境。
因此在兒童剛進入學校時,由于父母沒有教育好他與别人的相處之道,由此,兒童感到自己很孤單,結果就被别人視為孤僻、異類的孩子。
如此一來,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最初的孤獨感會愈演愈烈,從而偏離了正确的成長軌迹,他們因此而成為問題兒童。
這種境況下人們會指責學校,盡管學校隻是将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凸顯出來而已。
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取得進步,這在個體心理學中一直是一個開放性的、尚無定論的問題。
不過我們總是能夠證明,一個兒童入校時遭遇挫敗将是一個危險的信号。
這個信号并不是指學業上的危險,而是心理上的危險,這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