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桃太郎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比霧氣幹燥的白色大氣彌漫在十鋪席宅地背後林中斜坡上的那個早晨,不識寺的住持上門來訪。
松男住持剛剛走進玄關就說道:“課外那節特别課程的事,難了!”當他經過起居室再次說起同樣的話時,羅茲開口說道: “‘難’這個日語單詞,不就是表示難的嘛?!而且,還把你要表述的意思本身給壓住了。
” 面對羅茲的視線裡迸發出的不滿和氣勢,松男感到一陣晃眼。
緊接着,羅茲把矛頭轉向了古義人: “日本人不會說:我,或者說我們,拒絕接受你的要求。
通常人們隻是用誰也不用承擔責任的、客觀的表述,以‘難’這種語言形式予以拒絕。
” “不過,比方說,普魯斯特、厄普代克作品中的人物都曾說過,假如譯為日語的話,那就是‘實現起來隻能說很難’,翻譯時可是這麼說過的呀!” “我認為,這種說法紮根于日本人的社會生活和他們個人的精神狀态之中。
”羅茲毫不退讓地說。
“這裡所說的‘難’裡,并沒有那種暧昧呀。
”松男說道。
“對于古義人來說,可是什麼都不困難。
”羅茲的表情沒有任何松動,“即便是剛才說到的普魯斯特、厄普代克,你也是準備了實例才那麼說的吧。
” 當松男住持重新開始他的叙述之後,才明白在真木町從行政到教育都代表着舊村地區利益的這位老練的交涉者,這一天也帶來了相反的提案。
“中學裡定了下來,說是即使在暑假的返校日,那也要放在下午講課……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留下來聽課,也可以回去……關于《桃太郎》,也就是說,請古義人先生講授并請羅茲小姐用英語進行說明。
“另外,我打算對學校這樣提出建議:古義人先生這次為我們講授特别課程非常難得,如果面向一般聽衆開放的話……這麼說怎麼樣?時至現在才去邀請町長當然有所不便,不過,還是會有一兩位負責人出面吧。
“古義人你從未去過町公所,完全沒有‘寒暄’過呀!這麼一說,大概又要觸怒羅茲小姐,被她說成‘還是表現日本人個人意識的說法’了……” “暑假返校日一共有幾天?” “現在還說不好……大緻有三天吧。
就用其中的一天……” “如果隻有一天時間的話,對于英語教育來說毫無意義。
” “哎呀,不要那麼說嘛……作為對古義人先生非常重要的活動……哦,我必須要回寺裡去了,你們兩人請再商量一下吧。
還要請考慮到這裡是日本的四國地區這一因素……” 二 八月裡的第一個星期六,早早吃完午飯後,古義人和羅茲就出門往中學去了。
這所學校是古義人很久以前請一位建築家朋友設計的。
由于阿紗夫婦也一同前去,便請阿動照看留在家裡的阿亮。
學校大操場的邊沿是縱向等長的混凝土外牆,在這混凝土外牆的支撐下,兩間高低差并不明顯的教學樓比鄰而立。
這兩座教學樓的左側,是充作演講會場的圓桶狀音樂堂。
古義人一行穿過不見學生身影的大操場,往音樂堂對面的、也就是教學樓右側的教員辦公室而去。
在通往教員辦公室的階梯西側,為了躲避像要鑿穿混凝土牆壁的強烈陽光,猬集着躲避那日光的人群,像是混凝土外牆上一個被鑿開的山路。
當古義人正要挨着人群走過去時,一個既像是小工廠業主,又像是遊手好閑的、與自己歲數大緻相同的男人開口招呼道: “哎,是俺呀!明白嗎?” 那男人趿拉着膠底涼鞋,一隻腳踏在古義人正往上去的台階上,與其說在注視着古義人的面部,毋甯說在等待着回答。
他的頭部細長,極為扁平的後腦勺使得古義人的心底裡泛起了不太愉快的回憶。
“那是啥時的事呀,還是在大阪的千日前見的面吧。
‘俺還有宴會,對不住你了,非常遺憾……’這已經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 當年,古義人依據郵寄來的目錄前往那座城市的繁華街區搜尋此行所要尋找的舊書店時,一個扁平腦袋的年輕人盡管對尚未熟悉的都市生活心存畏懼,卻要在同鄉面前表現出從容,擺出一副查看記事簿上日程安排的模樣,确實有過這樣的事。
當時他還說,他的一個親戚是山林地主,在此人的舉薦下,自己在阪神一家木材公司任職…… “你的孫子在這所中學裡讀書?” “不不,是因為商務才趕回來的。
”在對方已顯出垂垂老态的神情中,清晰描畫出當年在大阪熙熙攘攘的人群裡時的表情:“俺的日程安排得很滿,連講演也沒法聽了……行了,我隻想看看你的臉,就行了!” 随着橡膠鞋底發出的啪嗒啪嗒聲響,這男人往階梯下走去。
随之出現在眼前的,是兩個結伴而來、各自戴着亦可稱之為西洋頭巾的帽子、年近五十的女性,其中一人将“守護真木川河岸之集會”的傳單塞到了古義人和羅茲的手中: “我們就是從事這個工作的。
不過,還有其他一些事想要向您讨教……與我們有工作關系的林君負責長良川的運動,我們可是從他那裡聽說的。
不是曾給長江先生您寄過一封信嗎?說是請您參加環境保護組織的百人委員會。
當時您剛剛獲得那個獎項,所以也沒抱很大期望,卻收到了您在承諾一欄劃上圓圈的回信……于是,林君就把自己的所有著作以及請您出席記者招待會的邀請函寄給了您,可您卻在回信中說,當初劃錯了地方,因此取消了此前的承諾。
” 急切之間,古義人竟不知如何回答。
可是,另一位肌膚如同癟棗的婦女也開了腔。
她的口氣與其說是詢問,毋甯說是在責問: “村君是一位以調查近代作家墓地而廣為人知的随筆家,這位非常繁忙的随筆家曾特地來看過這所中學,還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從貧苦人家往來于超現代化的建築物……’長江先生您記恨這句話嗎?” “你是真木町舊村一帶的嗎” “不,我是宇和島的……” “那麼,你的孫子就不會從貧苦人家到這所中學來了。
” “
松男住持剛剛走進玄關就說道:“課外那節特别課程的事,難了!”當他經過起居室再次說起同樣的話時,羅茲開口說道: “‘難’這個日語單詞,不就是表示難的嘛?!而且,還把你要表述的意思本身給壓住了。
” 面對羅茲的視線裡迸發出的不滿和氣勢,松男感到一陣晃眼。
緊接着,羅茲把矛頭轉向了古義人: “日本人不會說:我,或者說我們,拒絕接受你的要求。
通常人們隻是用誰也不用承擔責任的、客觀的表述,以‘難’這種語言形式予以拒絕。
” “不過,比方說,普魯斯特、厄普代克作品中的人物都曾說過,假如譯為日語的話,那就是‘實現起來隻能說很難’,翻譯時可是這麼說過的呀!” “我認為,這種說法紮根于日本人的社會生活和他們個人的精神狀态之中。
”羅茲毫不退讓地說。
“這裡所說的‘難’裡,并沒有那種暧昧呀。
”松男說道。
“對于古義人來說,可是什麼都不困難。
”羅茲的表情沒有任何松動,“即便是剛才說到的普魯斯特、厄普代克,你也是準備了實例才那麼說的吧。
” 當松男住持重新開始他的叙述之後,才明白在真木町從行政到教育都代表着舊村地區利益的這位老練的交涉者,這一天也帶來了相反的提案。
“中學裡定了下來,說是即使在暑假的返校日,那也要放在下午講課……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留下來聽課,也可以回去……關于《桃太郎》,也就是說,請古義人先生講授并請羅茲小姐用英語進行說明。
“另外,我打算對學校這樣提出建議:古義人先生這次為我們講授特别課程非常難得,如果面向一般聽衆開放的話……這麼說怎麼樣?時至現在才去邀請町長當然有所不便,不過,還是會有一兩位負責人出面吧。
“古義人你從未去過町公所,完全沒有‘寒暄’過呀!這麼一說,大概又要觸怒羅茲小姐,被她說成‘還是表現日本人個人意識的說法’了……” “暑假返校日一共有幾天?” “現在還說不好……大緻有三天吧。
就用其中的一天……” “如果隻有一天時間的話,對于英語教育來說毫無意義。
” “哎呀,不要那麼說嘛……作為對古義人先生非常重要的活動……哦,我必須要回寺裡去了,你們兩人請再商量一下吧。
還要請考慮到這裡是日本的四國地區這一因素……” 二 八月裡的第一個星期六,早早吃完午飯後,古義人和羅茲就出門往中學去了。
這所學校是古義人很久以前請一位建築家朋友設計的。
由于阿紗夫婦也一同前去,便請阿動照看留在家裡的阿亮。
學校大操場的邊沿是縱向等長的混凝土外牆,在這混凝土外牆的支撐下,兩間高低差并不明顯的教學樓比鄰而立。
這兩座教學樓的左側,是充作演講會場的圓桶狀音樂堂。
古義人一行穿過不見學生身影的大操場,往音樂堂對面的、也就是教學樓右側的教員辦公室而去。
在通往教員辦公室的階梯西側,為了躲避像要鑿穿混凝土牆壁的強烈陽光,猬集着躲避那日光的人群,像是混凝土外牆上一個被鑿開的山路。
當古義人正要挨着人群走過去時,一個既像是小工廠業主,又像是遊手好閑的、與自己歲數大緻相同的男人開口招呼道: “哎,是俺呀!明白嗎?” 那男人趿拉着膠底涼鞋,一隻腳踏在古義人正往上去的台階上,與其說在注視着古義人的面部,毋甯說在等待着回答。
他的頭部細長,極為扁平的後腦勺使得古義人的心底裡泛起了不太愉快的回憶。
“那是啥時的事呀,還是在大阪的千日前見的面吧。
‘俺還有宴會,對不住你了,非常遺憾……’這已經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 當年,古義人依據郵寄來的目錄前往那座城市的繁華街區搜尋此行所要尋找的舊書店時,一個扁平腦袋的年輕人盡管對尚未熟悉的都市生活心存畏懼,卻要在同鄉面前表現出從容,擺出一副查看記事簿上日程安排的模樣,确實有過這樣的事。
當時他還說,他的一個親戚是山林地主,在此人的舉薦下,自己在阪神一家木材公司任職…… “你的孫子在這所中學裡讀書?” “不不,是因為商務才趕回來的。
”在對方已顯出垂垂老态的神情中,清晰描畫出當年在大阪熙熙攘攘的人群裡時的表情:“俺的日程安排得很滿,連講演也沒法聽了……行了,我隻想看看你的臉,就行了!” 随着橡膠鞋底發出的啪嗒啪嗒聲響,這男人往階梯下走去。
随之出現在眼前的,是兩個結伴而來、各自戴着亦可稱之為西洋頭巾的帽子、年近五十的女性,其中一人将“守護真木川河岸之集會”的傳單塞到了古義人和羅茲的手中: “我們就是從事這個工作的。
不過,還有其他一些事想要向您讨教……與我們有工作關系的林君負責長良川的運動,我們可是從他那裡聽說的。
不是曾給長江先生您寄過一封信嗎?說是請您參加環境保護組織的百人委員會。
當時您剛剛獲得那個獎項,所以也沒抱很大期望,卻收到了您在承諾一欄劃上圓圈的回信……于是,林君就把自己的所有著作以及請您出席記者招待會的邀請函寄給了您,可您卻在回信中說,當初劃錯了地方,因此取消了此前的承諾。
” 急切之間,古義人竟不知如何回答。
可是,另一位肌膚如同癟棗的婦女也開了腔。
她的口氣與其說是詢問,毋甯說是在責問: “村君是一位以調查近代作家墓地而廣為人知的随筆家,這位非常繁忙的随筆家曾特地來看過這所中學,還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從貧苦人家往來于超現代化的建築物……’長江先生您記恨這句話嗎?” “你是真木町舊村一帶的嗎” “不,我是宇和島的……” “那麼,你的孫子就不會從貧苦人家到這所中學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