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回 惡報失明更事忏悔 神助因忌反成冥罰
關燈
小
中
大
子說:&ldquo就是這幅。
&rdquo童子接過去仔細看看說:&ldquo畫得實在好,真是好極了。
但好是好,尚有不足之處。
我這樣說好似個很懂得畫的行家,與我這年歲很不相稱。
虎本是我們這個大皇國所無之獸,最初是以唐山人所畫之虎為藍本,古之畫家學着畫虎,後人便以之作為師表畫至今天。
因無法與實物比較,所以善畫其毛者不知錯畫了骨骼,善畫其形者也不知眼口耳鼻、須尾四足是否相似。
所以常言道:畫虎不成反類犬。
畫工和世人因為不知不懂,便稱好,是因和筆所畫之虎不能寫生的緣故。
&rdquo他說着慢慢将包袱打開說:&ldquo我所訂的畫兒在這兒呢。
請看!&rdquo他從梧桐箱内取出個舊畫軸。
這個童子自己将它挂在柱子的釘子上,一看畫的是虎,其勢雖如活的一般,但是兩隻白眼沒有眼珠兒。
童子又對巽解釋說:&ldquo昔宇多天皇寬平二年〔唐朝照宗元年〕,吳國酋長随商船進貢一隻雛虎和兩隻小狗。
當時從五位下采女正、巨勢金岡,是有名的畫工,世人稱為神筆靈畫。
金岡奉旨想畫那隻虎,于是同三個兒子相覽、公忠、公望等每天到虎籠子旁邊去觀虎,達百餘日。
一邊看着一邊畫,三個兒子幫助着色,雖然畫了七八十幅,金岡都不如意。
他心想看看虎發怒時的樣子,便告訴奴仆。
奴仆們領命,在虎将要入睡時,把護身棒伸進籠子裡去,虎被驚醒,忽然起身弓背瞪眼,張牙舞爪,揮動尾巴咆哮如雷,震撼天地,好似岩石被粉碎,草木和房屋翻了過來,兇猛得人人駭怕。
唯獨金岡泰然自若,打開紙筆,畫瞋虎的光景。
他畫了半晌将畫兒畫成,非常滿意,又用了些時間将它畫在畫絹上,畫得十分逼真。
他便将其他畫稿都燒了,隻将此畫獻給朝廷,經天皇禦覽,認為畫得絕妙,宛如真虎一般。
然而那虎有眼無珠,天皇垂詢是何緣故。
金岡回奏:&lsquo因為是外國的猛獸,隻看了看很難立即動筆作畫,所以臣等先到虎籠邊觀看了百餘日。
當它怒吼時,便将其靈魂繪于畫絹之中,而故意沒有點睛。
這樣啟奏似乎有些誇口,請恕臣冒昧,臣前曾奉诏畫牧馬,聽人說馬竟每夜從畫中跑出來啃胡枝子門的木頭,所以後來就在那馬上補畫了缰繩,馬便不再跑出來。
馬都有這樣的奇怪事,更何況是虎?在外國,虎被稱之為百獸之王,兇猛異常勝過豺狼百倍。
如果畫中的虎跑出來,為害百姓,豈非不測之禍嗎?因此未敢點睛,故意畫了隻瞎虎。
此言如果不謬,那虎不久必有靈驗。
&rsquo他直言不諱地如此啟奏,天皇也有些吃驚而深感不安。
未過幾天,不料那虎竟無病而突然死在籠中。
天皇和衆相卿聽了都十分驚訝和駭歎,原來金岡之筆竟奪走了那隻虎的靈魂,因而死去。
畫馬和畫虎這兩次神筆都顯了靈驗。
這種奇怪之事豈隻唐山張僧繇所畫之龍呢?因此天皇将那幅畫稱之為無睛虎,秘藏起來。
繼其位的皇太子醍醐天皇的昌泰二年,太上皇〔即先帝宇多天皇〕落發修行時,将此無睛虎的畫軸布施給仁和寺,已成該寺之物多年。
近世從元弘、建武到嘉吉、應仁年間,各國的諸侯蜂起,世間混亂如麻,五畿七道自不待言,連皇城都沾滿戰馬的灰塵。
有名的神社佛閣都被戰火破壞,幾無幸免者,所以這幅畫不知被何人奪走,最近輾轉落到了我寺。
據說是某施主布施的。
然而今之法師們多是肉眼凡胎,怎麼識得這幅古畫?見虎目無珠疑是有殘,未看在眼上,放在寶庫中任蟲咬也無人過問。
因此我想暫且借給你,以為畫匾額的藍本,所以将它拿來。
你畫虎要好好臨摹,長期下工夫,就可以畫出我所訂的匾額了,其他畫也必将提高價值,名傳後世。
要好自為之。
&rdquo這童子詳細告誡後,便将那幅畫卷起來放在盒内遞給他。
巽對這童子能言善辯的才幹感到驚奇,對古畫的來曆更是毫不懷疑,所以既感激又高興,恭敬地答道:&ldquo您特意為小可送來這樣一幅非拙筆所能摹仿的名畫為師,我絕不能辜負您的好意。
即使沒有把握學到這幅畫的工夫,也一定努力。
&rdquo他說着寫了個借條遞過去,那童子接了說:&ldquo那麼從明天起有工夫就要學着畫,我時常到這裡來,授你筆法和筆意。
但有一條要記住,即使豪門貴族以權勢脅迫,或有人以千金利誘,也不得在此虎的眼中點上一點兒。
倘若為虎點睛,則立即會有不測之禍,勢必害人殺身,宜慎之!慎之!&rdquo童子叮咛告誡後,起身飄然而去。
巽連連答應,急忙站起來目送他遠去。
這一天于兔子從早晨就被村長老婆雇去做針線活兒。
以後那童子又來了幾次,于兔子也都不在家,巽也未告訴她,所以很久于兔子也不知道。
卻說巽從次日便臨摹那名畫,開始學畫虎的形狀,茫然不知如何運筆,不得要領。
那童子每三天或隔一天,忽然前來教巽傳神的妙訣,教授得非常細心,所以巽的筆法大有進步,僅一個月工夫,已大體得法。
那童子又教他說:&ldquo凡畫活物,點睛至為重要。
人有男女老幼、貴賤善惡之分,同時又有喜怒哀樂愛愁苦七情。
以此理推之,鳥獸魚蟲皆然。
再加之有正面、側面、左面、右面和俯仰之分,皆
&rdquo童子接過去仔細看看說:&ldquo畫得實在好,真是好極了。
但好是好,尚有不足之處。
我這樣說好似個很懂得畫的行家,與我這年歲很不相稱。
虎本是我們這個大皇國所無之獸,最初是以唐山人所畫之虎為藍本,古之畫家學着畫虎,後人便以之作為師表畫至今天。
因無法與實物比較,所以善畫其毛者不知錯畫了骨骼,善畫其形者也不知眼口耳鼻、須尾四足是否相似。
所以常言道:畫虎不成反類犬。
畫工和世人因為不知不懂,便稱好,是因和筆所畫之虎不能寫生的緣故。
&rdquo他說着慢慢将包袱打開說:&ldquo我所訂的畫兒在這兒呢。
請看!&rdquo他從梧桐箱内取出個舊畫軸。
這個童子自己将它挂在柱子的釘子上,一看畫的是虎,其勢雖如活的一般,但是兩隻白眼沒有眼珠兒。
童子又對巽解釋說:&ldquo昔宇多天皇寬平二年〔唐朝照宗元年〕,吳國酋長随商船進貢一隻雛虎和兩隻小狗。
當時從五位下采女正、巨勢金岡,是有名的畫工,世人稱為神筆靈畫。
金岡奉旨想畫那隻虎,于是同三個兒子相覽、公忠、公望等每天到虎籠子旁邊去觀虎,達百餘日。
一邊看着一邊畫,三個兒子幫助着色,雖然畫了七八十幅,金岡都不如意。
他心想看看虎發怒時的樣子,便告訴奴仆。
奴仆們領命,在虎将要入睡時,把護身棒伸進籠子裡去,虎被驚醒,忽然起身弓背瞪眼,張牙舞爪,揮動尾巴咆哮如雷,震撼天地,好似岩石被粉碎,草木和房屋翻了過來,兇猛得人人駭怕。
唯獨金岡泰然自若,打開紙筆,畫瞋虎的光景。
他畫了半晌将畫兒畫成,非常滿意,又用了些時間将它畫在畫絹上,畫得十分逼真。
他便将其他畫稿都燒了,隻将此畫獻給朝廷,經天皇禦覽,認為畫得絕妙,宛如真虎一般。
然而那虎有眼無珠,天皇垂詢是何緣故。
金岡回奏:&lsquo因為是外國的猛獸,隻看了看很難立即動筆作畫,所以臣等先到虎籠邊觀看了百餘日。
當它怒吼時,便将其靈魂繪于畫絹之中,而故意沒有點睛。
這樣啟奏似乎有些誇口,請恕臣冒昧,臣前曾奉诏畫牧馬,聽人說馬竟每夜從畫中跑出來啃胡枝子門的木頭,所以後來就在那馬上補畫了缰繩,馬便不再跑出來。
馬都有這樣的奇怪事,更何況是虎?在外國,虎被稱之為百獸之王,兇猛異常勝過豺狼百倍。
如果畫中的虎跑出來,為害百姓,豈非不測之禍嗎?因此未敢點睛,故意畫了隻瞎虎。
此言如果不謬,那虎不久必有靈驗。
&rsquo他直言不諱地如此啟奏,天皇也有些吃驚而深感不安。
未過幾天,不料那虎竟無病而突然死在籠中。
天皇和衆相卿聽了都十分驚訝和駭歎,原來金岡之筆竟奪走了那隻虎的靈魂,因而死去。
畫馬和畫虎這兩次神筆都顯了靈驗。
這種奇怪之事豈隻唐山張僧繇所畫之龍呢?因此天皇将那幅畫稱之為無睛虎,秘藏起來。
繼其位的皇太子醍醐天皇的昌泰二年,太上皇〔即先帝宇多天皇〕落發修行時,将此無睛虎的畫軸布施給仁和寺,已成該寺之物多年。
近世從元弘、建武到嘉吉、應仁年間,各國的諸侯蜂起,世間混亂如麻,五畿七道自不待言,連皇城都沾滿戰馬的灰塵。
有名的神社佛閣都被戰火破壞,幾無幸免者,所以這幅畫不知被何人奪走,最近輾轉落到了我寺。
據說是某施主布施的。
然而今之法師們多是肉眼凡胎,怎麼識得這幅古畫?見虎目無珠疑是有殘,未看在眼上,放在寶庫中任蟲咬也無人過問。
因此我想暫且借給你,以為畫匾額的藍本,所以将它拿來。
你畫虎要好好臨摹,長期下工夫,就可以畫出我所訂的匾額了,其他畫也必将提高價值,名傳後世。
要好自為之。
&rdquo這童子詳細告誡後,便将那幅畫卷起來放在盒内遞給他。
巽對這童子能言善辯的才幹感到驚奇,對古畫的來曆更是毫不懷疑,所以既感激又高興,恭敬地答道:&ldquo您特意為小可送來這樣一幅非拙筆所能摹仿的名畫為師,我絕不能辜負您的好意。
即使沒有把握學到這幅畫的工夫,也一定努力。
&rdquo他說着寫了個借條遞過去,那童子接了說:&ldquo那麼從明天起有工夫就要學着畫,我時常到這裡來,授你筆法和筆意。
但有一條要記住,即使豪門貴族以權勢脅迫,或有人以千金利誘,也不得在此虎的眼中點上一點兒。
倘若為虎點睛,則立即會有不測之禍,勢必害人殺身,宜慎之!慎之!&rdquo童子叮咛告誡後,起身飄然而去。
巽連連答應,急忙站起來目送他遠去。
這一天于兔子從早晨就被村長老婆雇去做針線活兒。
以後那童子又來了幾次,于兔子也都不在家,巽也未告訴她,所以很久于兔子也不知道。
卻說巽從次日便臨摹那名畫,開始學畫虎的形狀,茫然不知如何運筆,不得要領。
那童子每三天或隔一天,忽然前來教巽傳神的妙訣,教授得非常細心,所以巽的筆法大有進步,僅一個月工夫,已大體得法。
那童子又教他說:&ldquo凡畫活物,點睛至為重要。
人有男女老幼、貴賤善惡之分,同時又有喜怒哀樂愛愁苦七情。
以此理推之,鳥獸魚蟲皆然。
再加之有正面、側面、左面、右面和俯仰之分,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