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西恩娜瞥了他一眼,臉上的表情緩和了一些。
“羅伯特,你聽我說,我并非贊同佐布裡斯特所說的一場足以奪走世上一半人性命的瘟疫就是解決人口過剩的辦法。
我也不是說我們應該停止治療病人。
我隻是說我們目前的道路是走向毀滅的一個簡單公式。
人口增長呈指數級,就發生在一個空間和資源非常有限的體系中。
末日會突然到來。
我們的體驗将不是逐漸沒有汽油……而更像是驅車駛下懸崖。
” 蘭登籲了口氣,試圖理解他剛剛聽到的這番話。
“既然說到這裡,”她傷感地指向右邊的空中補充道,“我相信佐布裡斯特就是從那裡跳下去的。
” 蘭登擡頭張望,看到他們正好經過右邊巴傑羅博物館簡樸的石頭外牆,它後面是錐形的巴迪亞塔,高聳于周圍建築之上。
他盯着塔尖,想知道佐布裡斯特為什麼跳樓,希望他跳樓的原因最好别是他幹了什麼可怕的事,而無法面對最後的結果。
西恩娜說:“那些批評佐布裡斯特的人喜歡指出他的自相矛盾之處,也就是說他研發的許多遺傳技術現在極大地延長了人的壽命。
” “而這隻會進一步加劇人口問題。
” “正是。
佐布裡斯特曾經公開地說,他希望他能夠将妖怪重新裝回到瓶子裡,消除掉他對延長人類壽命所做的貢獻。
我認為這在同一個思想體系之内說得通。
我們的壽命越長,我們用在贍養老人和資助病人上的資源也就越多。
” 蘭登點點頭。
“我在報刊上看到過,美國約百分之六十的醫療保健支出都花在了維系病人生命的最後六個月上。
” “對。
雖然我們的大腦在說,‘這很愚蠢,’我們的心卻在說,‘讓奶奶盡量多活一段時間吧。
’” 蘭登點點頭。
“這是阿波羅與狄俄尼索斯之戰——神話中一個著名的困境。
那是大腦與心靈,理性與感性的古老戰争,這兩者絕少做出相同的選擇。
” 蘭登聽說過,美國嗜酒者互誡協會聚會時會引用這一神話故事來形容緊盯着一瓶酒的酗酒者,他的大腦知道那有損他的身體,但他的心卻渴望着美酒的慰藉。
這裡傳遞的信息顯然是:你并不孤獨,就連神也左右為難。
“誰需要阿加蘇西亞?”西恩娜突然小聲問。
“什麼?” 西恩娜瞥了他一眼。
“我終于想起了佐布裡斯特那篇文章的标題,《誰需要阿加蘇西亞?》” 蘭登從未聽到過阿加蘇西亞這個詞,但他還是根據希臘語詞根進行了猜測——阿加、蘇西亞。
“阿加蘇西亞的意思……是‘善意的犧牲’?” “差不多吧。
它确切的意思是‘為造福人類而做出自我犧牲’。
”她停頓了一下。
“也被稱作仁慈的自殺。
” 蘭登以前的确聽到過這個說法——一次是與某位破産的父親相關,這位父親選擇了自殺,目的是讓他的家庭得到他的人壽保險;另一次則被用在了一位悔恨交加的連環殺手身上,他因為害怕自己無法控制殺人的沖動而選擇了自殺。
不過,蘭登能夠回憶起來的最令人恐懼的例子,卻是一九六七年問世的長篇小說《我不能死》。
在書中描繪的未來社會裡,每個人都高興地同意在二十一歲時自殺,這樣既充分享受了青春,又避免了人口數量或者年邁問題給這座星球有限的資源增加的壓力。
如果蘭登記得沒錯的話,《我不能死》的電影版将“終結年齡”從二十一歲提高到了三十歲,顯然是為了讓這部影片更加吸引構成票房主體的十八至二十五歲年齡段的觀衆。
“那麼,佐布裡斯特的這篇文章……”蘭登說。
“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理解了它的标題。
‘誰需要阿加蘇西亞?’他這樣說是譏諷嗎?就像誰需要仁慈的自殺……我們全都需要那樣?” “其實不是,這個标題是個雙關語。
” 蘭登搖搖頭,沒有明白。
“誰需要自殺——誰——W-H-O——世界衛生組織。
佐布裡斯特在文章中猛烈抨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伊麗莎白·辛斯基博士,她一直霸占着這個位置,而且據佐布裡斯特說,她并沒有認真對待人口控制問題。
他在文章裡說,如果辛斯基總幹事選擇自殺的話,世界衛生組織的情況
“羅伯特,你聽我說,我并非贊同佐布裡斯特所說的一場足以奪走世上一半人性命的瘟疫就是解決人口過剩的辦法。
我也不是說我們應該停止治療病人。
我隻是說我們目前的道路是走向毀滅的一個簡單公式。
人口增長呈指數級,就發生在一個空間和資源非常有限的體系中。
末日會突然到來。
我們的體驗将不是逐漸沒有汽油……而更像是驅車駛下懸崖。
” 蘭登籲了口氣,試圖理解他剛剛聽到的這番話。
“既然說到這裡,”她傷感地指向右邊的空中補充道,“我相信佐布裡斯特就是從那裡跳下去的。
” 蘭登擡頭張望,看到他們正好經過右邊巴傑羅博物館簡樸的石頭外牆,它後面是錐形的巴迪亞塔,高聳于周圍建築之上。
他盯着塔尖,想知道佐布裡斯特為什麼跳樓,希望他跳樓的原因最好别是他幹了什麼可怕的事,而無法面對最後的結果。
西恩娜說:“那些批評佐布裡斯特的人喜歡指出他的自相矛盾之處,也就是說他研發的許多遺傳技術現在極大地延長了人的壽命。
” “而這隻會進一步加劇人口問題。
” “正是。
佐布裡斯特曾經公開地說,他希望他能夠将妖怪重新裝回到瓶子裡,消除掉他對延長人類壽命所做的貢獻。
我認為這在同一個思想體系之内說得通。
我們的壽命越長,我們用在贍養老人和資助病人上的資源也就越多。
” 蘭登點點頭。
“我在報刊上看到過,美國約百分之六十的醫療保健支出都花在了維系病人生命的最後六個月上。
” “對。
雖然我們的大腦在說,‘這很愚蠢,’我們的心卻在說,‘讓奶奶盡量多活一段時間吧。
’” 蘭登點點頭。
“這是阿波羅與狄俄尼索斯之戰——神話中一個著名的困境。
那是大腦與心靈,理性與感性的古老戰争,這兩者絕少做出相同的選擇。
” 蘭登聽說過,美國嗜酒者互誡協會聚會時會引用這一神話故事來形容緊盯着一瓶酒的酗酒者,他的大腦知道那有損他的身體,但他的心卻渴望着美酒的慰藉。
這裡傳遞的信息顯然是:你并不孤獨,就連神也左右為難。
“誰需要阿加蘇西亞?”西恩娜突然小聲問。
“什麼?” 西恩娜瞥了他一眼。
“我終于想起了佐布裡斯特那篇文章的标題,《誰需要阿加蘇西亞?》” 蘭登從未聽到過阿加蘇西亞這個詞,但他還是根據希臘語詞根進行了猜測——阿加、蘇西亞。
“阿加蘇西亞的意思……是‘善意的犧牲’?” “差不多吧。
它确切的意思是‘為造福人類而做出自我犧牲’。
”她停頓了一下。
“也被稱作仁慈的自殺。
” 蘭登以前的确聽到過這個說法——一次是與某位破産的父親相關,這位父親選擇了自殺,目的是讓他的家庭得到他的人壽保險;另一次則被用在了一位悔恨交加的連環殺手身上,他因為害怕自己無法控制殺人的沖動而選擇了自殺。
不過,蘭登能夠回憶起來的最令人恐懼的例子,卻是一九六七年問世的長篇小說《我不能死》。
在書中描繪的未來社會裡,每個人都高興地同意在二十一歲時自殺,這樣既充分享受了青春,又避免了人口數量或者年邁問題給這座星球有限的資源增加的壓力。
如果蘭登記得沒錯的話,《我不能死》的電影版将“終結年齡”從二十一歲提高到了三十歲,顯然是為了讓這部影片更加吸引構成票房主體的十八至二十五歲年齡段的觀衆。
“那麼,佐布裡斯特的這篇文章……”蘭登說。
“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理解了它的标題。
‘誰需要阿加蘇西亞?’他這樣說是譏諷嗎?就像誰需要仁慈的自殺……我們全都需要那樣?” “其實不是,這個标題是個雙關語。
” 蘭登搖搖頭,沒有明白。
“誰需要自殺——誰——W-H-O——世界衛生組織。
佐布裡斯特在文章中猛烈抨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伊麗莎白·辛斯基博士,她一直霸占着這個位置,而且據佐布裡斯特說,她并沒有認真對待人口控制問題。
他在文章裡說,如果辛斯基總幹事選擇自殺的話,世界衛生組織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