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神明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住那個面容枯槁的老太婆,可就是不能把她摔倒。
以後,當他們離開烏特加時,巨人首領以禮相待,送了他們一程,并對托爾神說:&ldquo你剛才受挫了,&mdash&mdash但不必太慚愧,其中有些現象是騙人的。
你想喝幹的那杯酒其實是海洋,你使它退潮了,但誰能把這無底的海水一飲而盡!你要抱的那隻貓,&mdash&mdash咳!那是米德加〔51〕蛇,即塵世巨蛇,它頭尾銜接,它纏住并支撐整個已創造的世界,如果把它扯開,世界就會傾刻毀滅!至于那個老太婆,她是時間、久遠的歲月和綿延不斷的時光,誰能和她搏鬥?不論是人還是神都不能,他卻能戰勝任何神或人!至于你砸的三錘,&mdash&mdash看看這三個山谷,就是你的三錘砸成的!&rdquo托爾神看了看陪同他的巨人,原來就是斯克裡默。
&mdash&mdash據北歐評論家考證,這巨人就是古老、混沌、多岩石的地球的化身,那所手套房屋則是某個地穴!正當托爾神抓起大錘想狠狠砸去時,斯克裡默已經不見了,烏特加和它高入雲霄的大門也不知去向了,隻聽見巨人的嘲笑聲:&ldquo最好還是不要再來約頓巨人國為妙!&rdquo 我們知道,這種神話是寓言時代的産物,半是遊戲性的,并非預言或完全虔誠的東西。
但是,作為一種神話,難道其中沒有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真正珍貴的東西嗎?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雖然出自粗糙模拟的基礎,卻比許多經過精雕,享有盛名的希臘神話更加珍貴。
在斯克裡默身上,具有非常開朗的巨人憨笑時顯露的那種真正的幽默。
歡笑是以真誠和憂傷作為基礎的,正像彩虹要以兇猛的暴風雨作為基礎一樣。
隻有真正勇敢的心靈才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自己的本·瓊森〔52〕、傑出的老本·瓊森的無情的幽默就是這樣。
我想:這種幽默仍存在我們的血液中,因為人們在美洲邊遠地區,也能聽到這種幽默的語調,隻是形式不同而已。
還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觀念是世界的毀滅或神的衰亡〔53〕,它見于《老埃達》的《瓦洛斯帕》之歌中,似乎是真實的非常古老的、預言家的思想。
衆神與巨人們,神聖的力量和混沌蠻橫的力量,經過長期的鬥争,神聖的力量略勝一籌。
然而,在整個宇宙的範圍内的大決鬥中,塵世巨蛇與托爾神相抗争,雙方勢均力敵,同歸于盡。
于是宇宙毀滅了,夕陽被黑暗所吞沒,整個已創造的世界遭到毀滅,舊世界随衆神沉沒了,但是,這并不是世界的最終滅亡:一個新的天和一個新的地産生了,一個更至高無上的神和正義來統治人類。
令人驚異的是,這些輪回規律,還隻是存在于人們的思想深處,卻由這些古代真誠的思想家以樸素的風格辨釋出來。
雖然一切都已死去,甚至神也死了,然而這一切的死亡,僅僅是鳳凰自焚〔54〕,毀滅後的新生将會變得更偉大,更美好!這是時間創造的一切生命,生活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大地上的基本生存規律。
一切真誠的人都曾這樣認識;現在仍然如此。
再說,與此相關,讓我們來看看有關托爾神出現的最後一個神話,以此作為結束。
我猜想,從時間上,這是這些寓言中為時最晚的一個。
&mdash&mdash它是某些保守的異教徒譴責基督教發展所表示的一種悲憤的抗議。
奧拉夫國王〔55〕由于過分熱衷于引進基督教而遭到嚴厲的責難。
當然,我卻要責備他對基督教還不夠熱情!他為此付出了非常昂貴的代價,1033年,在德朗瑟姆附近的斯蒂克爾斯塔德,他在異教徒叛亂的戰鬥中陣亡。
那裡至今還矗立着有幾個世紀曆史的北歐大教堂,就是為了衷心紀念這位聖奧拉夫國王而修建的。
關于托爾神的那個神話,其大意如下:奧拉夫這位推行基督教改革的國王,率護衛隊沿挪威海岸航行,經過許多港口,執法行政或處理皇家事務。
在離開某個港口時,發現有一個陌生人走了進來。
此人目光嚴肅,容貌端正,紅胡子,雄偉健壯。
廷臣們與他攀談起來,他談吐懇切深刻,言語驚人。
于是他就被引見國王。
當他們在沿着美麗的海岸航行中,這個陌生人的談吐還是那樣精彩。
但是片刻後,他對國王這樣說:&ldquo不錯,這一切都很美,陽光燦爛,一片翠綠,果實累累,對你來說是一個美好的家園。
這一切是托爾神經曆無數痛苦,與強暴的巨人經過多次殘酷的鬥争才創造出來的。
可是,你現在似乎想抛棄托爾神。
奧拉夫王,你要留神啊!&rdquo那陌生人說罷,眉頭緊鎖。
&mdash&mdash當人們再次看他時,已不知去向。
&mdash&mdash這就是托爾神在這個世界舞台上的最後一次露面! 我們不是已經清楚地知道,寓言的産生是有其真實性的嗎?絕大多數的神都以這種方式在人間出現。
例如,假使在品達〔56〕的時代,尼普頓〔57〕一經被人在尼米亞競技會〔58〕上看見,那麼,這個尼普頓不也成了&ldquo高貴而容貌莊重的陌生人了嗎?&rdquo&mdash&mdash這正好與我們上述情況一緻!在我看來,異教臨終時總有一種哀婉悲傷的情調。
托爾神消失了,整個古代北歐世界消失了,而且是一去不複返了。
最高尚的事物也是這樣流逝了。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存在過的事物,一切現存的或将要存在的事物,都必定要消失,我們無可奈何地和它們依依惜别。
斯堪的納維亞宗教是原始而真誠的,感人至深地把勇敢神聖化(我們可以這樣明确其定義)。
它正适應古代勇敢的北歐人的需要。
把勇敢予以神聖化并不是壞事!就這種宗教來說,我們認為它是好事。
了解我們祖先這種古代的異教,也不是無益的。
雖然,這是一種古代的信仰,但它和更高階段的事物結合起來,&mdash&mdash不知不覺地存在于我們心中。
如果有意識地了解它,就會使我們與過去&mdash&mdash與過去我們自己的财富建立更密切、更明确的關系。
正如我一再重申,全部過去都是現在的财富。
過去總有某些真實的東西,這都是珍貴的财富。
在不同時代、在不同地方,這些财富總是人類共同天性在其自身發展中的某些側面。
現實的真實是所有這些東西的總和,而不是構成迄今為止人類天性發展本身的任何一個方面。
全面的認識,勝過片面的誤解。
麥斯特〔59〕問他的老師:&ldquo在這三種宗教中你特别信奉哪一種?&rdquo老師答道:&ldquo三種都信奉!因為這三者的結合才開始成為真正的宗教。
&rdquo 注釋 〔1〕 奧丁是北歐神話中的主神,系智慧、詩詞、戰争之神,又為死者及農業之神。
外形為一戴帽、執杖之獨眼人。
&mdash&mdash譯者 〔2〕 指塞缪爾·特納著《出使西藏紀實》(倫敦,1806年)。
&mdash&mdash譯者 〔3〕 班揚(1628&mdash1688),英國散文作家,清教徒牧師,反對王政複辟。
因傳教違反國教規定,被拘禁12年。
《天路曆程》為其代表作。
&mdash&mdash譯者 〔4〕 見柏拉圖著《理想國》第七卷開始部分:&ldquo讓我們想象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hellip&hellip&rdquo(商務印書館版中譯本第272頁)。
&mdash&mdash譯者 〔5〕 萊頓瓶,舊式的電容器。
因在荷蘭的城市萊頓最先使用而得名。
&mdash&mdash譯者 〔6〕 讓·保爾·弗裡德裡希·裡希特爾(1763&mdash1825,JeanPaul為筆名),德國小說家,浪漫主義和心理小說的先驅。
&mdash&mdash譯者 〔7〕 老人星,夜晚天空中僅次于天狼星的第二亮星。
&mdash&mdash譯者 〔8〕 以實瑪利,《聖經》中人物,事迹見《舊約·創世記》第21章。
&mdash&mdash譯者 〔9〕 古也門人,即賽伯伊人,住在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現名也門]的阿拉伯族。
&mdash&mdash譯者 〔10〕 聖·克裡索斯托(約347&mdash407),希臘教父,擅長辭令,有&ldquo金口&rdquo之譽,因急于改革觸犯權貴,遭監禁,死于流放途中。
&mdash&mdash譯者 〔11〕 舍金納,希伯來文shěkhināh的音譯,原意為&ldquo上帝之榮耀存留大地&rdquo。
猶太教有時用以代稱雅赫維神名。
或稱神之顯現,或指神顯現時光芒四射之雲。
&mdash&mdash譯者 〔12〕 約櫃,亦稱&ldquo結約之櫃&rdquo,是古代猶太人存放上帝約法的聖櫃。
據說:摩西奉上帝之命,以貴重木材制成方櫃,内外包金,用以保存上帝與以色列人所立約法。
櫃内藏有兩塊刻有十誡的石闆,還有藏着&ldquo嗎哪&rdquo(天降食物)的金盒及亞倫的手杖。
見《聖經·出埃及記》第24&mdash26章。
&mdash&mdash譯者 〔13〕 諾瓦利斯(1772&mdash1801),德國浪漫派詩人。
Novalis為其筆名,意為:休耕地。
本名弗裡德裡希·封·哈登貝格。
&mdash&mdash譯者 〔14〕 鮑斯韋爾(1740&mdash1795),蘇格蘭牧師、作家。
&mdash&mdash譯者 〔15〕 約翰遜(1709&mdash1784),英國作家。
在本書第五講,有專節論述。
&mdash&mdash譯者 〔16〕 伏爾泰(1694&mdash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
主張開明君主制,信奉洛克經驗論,曾兩次入獄,後被逐出國。
&mdash&mdash譯者 〔17〕 埃達,是古代冰島兩部文學名著的合稱。
其一為《老埃達》,又作《詩體埃達》,一譯:《伊達詩集》;另一為《新埃達》,又作《散文埃達》,一譯《伊達散文集》。
&mdash&mdash譯者 〔18〕 斯諾羅·斯特萊森(1179&mdash1241),冰島史學家,詩人。
&mdash&mdash譯者 〔19〕 拉德倫群島,位于西太平洋;又稱馬利亞納群島,1521年由麥哲倫發現。
&mdash&mdash譯者 〔20〕 托爾神,主神奧丁的兒子。
&mdash&mdash譯者 〔21〕 鮑爾德,光明、和善、智慧之神。
奧丁與弗麗嘉之子。
&mdash&mdash譯者 〔22〕 格林,指雅各布·路德維希·卡爾·格林(1785&mdash1863),德國民間文學家、語言學家,與其弟威廉·格林(1786&mdash1859)合編《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即《格林童話》,并編有《德語語法》、《德語史》等。
&mdash&mdash譯者 〔23〕 埃吉爾,北歐神話中的海神。
&mdash&mdash譯者 〔24〕 諾丁漢,英國城市名。
&mdash&mdash譯者 〔25〕 阿波羅,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太陽神(司陽光、智慧、預言、音樂、詩歌、醫藥、男性美等之神)。
&mdash&mdash譯者 〔26〕 大人國,是英國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mdash1745)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一書中,巨人居住的地方(寫于1726年)。
&mdash&mdash譯者 〔27〕 伊格德拉西(爾),北歐神話的乾坤樹,即用樹幹、根株連結天地、冥界的巨樹。
&mdash&mdash譯者 〔28〕 赫拉(北歐神話中的)死亡女神和冥界女王。
&mdash&mdash譯者 〔29〕 密西哥特人,公元4世紀居住在古羅馬密西亞省的哥特族人。
&mdash&mdash譯者 〔30〕 烏爾費拉(約311&mdash約383),哥特人的主教(約341年),在哥特人中宣傳阿裡烏教。
被認為是哥特字母的發明者,他把大部分《聖經》譯為哥特文(學術界有争議)。
後來受迫害遷至多瑙河南部的密西亞。
&mdash&mdash譯者 〔31〕 斯芬克斯(希臘語意思是&ldquo女扼殺者&rdquo。
)希臘神話中帶翼的獅身女怪。
傳說她常叫過路人猜謎,猜不出者即遭殺害。
後被俄狄浦斯猜中,斯芬克斯就跳崖而死(一說為俄狄浦斯所殺)。
&mdash&mdash譯者 〔32〕 特拉比松德會議,曆史上無此會議的記載。
&mdash&mdash原書編者 〔33〕 特蘭托會議,是天主教在特蘭托(在北意大利)舉行的第十九次宗教會議,從1545&mdash1563年,曆時18年,為教會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
旨在重申天主教教義,反對宗教改革運動。
&mdash&mdash譯者 〔34〕 阿塔納西烏斯(296&mdash373),羅馬帝國亞曆山大城基督教主教。
他參加七十位猶太人翻譯《聖經·舊約》的工作,領導&ldquo正教&rdquo(尼西亞)教派反對阿利烏斯派。
&mdash&mdash譯者 〔35〕 薩克森·格拉馬蒂克(12世紀中葉/1150?&mdash1206與1200之間),丹麥曆史學家,著有《丹麥人的業績》(1186)。
&mdash&mdash譯者 〔36〕 托爾費烏斯(1636/9&mdash1719),冰島學者,首次将中世紀北歐傳說整理問世的人。
&mdash&mdash譯者 〔37〕 阿倫德爾碑文,是指阿倫德爾伯爵1624年購到的一塊碑刻,碑上記有古希臘主要曆史事件的碑文。
此碑後來由阿倫德爾的孫子贈給牛津大學。
&mdash&mdash譯者 〔38〕 如尼文(Runes),北歐古文字。
&mdash&mdash譯者 〔39〕 阿塔瓦爾帕(1500/1502?&mdash1533),秘魯印加帝國末代皇帝,被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處死。
&mdash&mdash譯者 〔40〕 參見:羅伯遜著《美洲史》(ROBERTSON,HistoryofAmerica,Ⅲ,153f.Lond1808)。
&mdash&mdash原書編者 〔41〕 腓尼基,地中海東岸的古國,今黎巴嫩和叙利亞沿海一帶。
&mdash&mdash譯者 〔42〕 瓦爾基莉,北歐神話中的神婢。
奧丁神的侍女,一般認為有九個。
她們奉奧丁神之命,飛往戰場,挑選應當戰死者,并把那些堪稱英雄之亡靈引向瓦爾哈拉殿堂(即陣亡勇士殿或英靈殿,名譽宮,是奧丁神收容戰死勇士亡魂之所。
據說,該處有門540扇。
戰士每晨由此門出來,晚歸與諸神共宴,衆神婢即在此服侍)。
&mdash&mdash譯者 〔43〕 羅伯特·布萊克(1599&mdash1657),英國海軍上将,擊敗王黨艦隊及荷蘭、西班牙艦隊,為克倫威爾共和政府建立了海上優勢。
&mdash&mdash譯者 〔44〕 霍雷肖·納爾遜(1758&mdash1805)英國海軍統帥,作戰中負傷,右眼失明(1794年),失去右臂(1797年),後任地中海艦隊司令(1803&mdash1805),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大敗法國&mdash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本人受重傷陣亡,稱号納爾遜子爵。
&mdash&mdash譯者 〔45〕 阿伽門農,希臘神話中邁錫尼國王,特洛伊戰争中希臘聯軍統帥。
&mdash&mdash譯者 〔46〕 赫羅爾夫即羅洛公爵(860?&mdash930?),斯堪的納維亞的海盜頭子,從法國國王傻瓜查理得到一塊封地(911年),在那裡創建諾曼底公國。
&mdash&mdash譯者 〔47〕 托馬斯·格雷(1716&mdash1771),英國詩人,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
&mdash&mdash譯者 〔48〕 蒲柏(1688&mdash1744),英國詩人,長于諷刺,著有長篇諷刺詩,曾翻譯荷馬史詩。
&mdash&mdash譯者 〔49〕 烏蘭德(1787&mdash1862),德國詩人,施瓦本浪漫詩派重要代表,研究中古文學。
&mdash&mdash譯者 〔50〕 烏特加,是約頓巨人之家,位于仙宮與塵世之外的部分。
&mdash&mdash譯者 〔51〕 米德加,意為:(條頓神話中)天堂與地獄間之境地,即塵世、人世。
&mdash&mdash譯者 〔52〕 本·瓊森(1572&mdash1637),英國劇作家、詩人,其劇作大多用詩寫成,以喜劇著稱。
&mdash&mdash譯者 〔53〕 世界的毀滅指北歐神話中善惡大決戰所導緻的世界毀滅,亦稱&ldquo神的衰亡&rdquo。
&mdash&mdash譯者 〔54〕 鳳凰自焚:埃及神話中的一種長生鳥、不死鳥。
相傳隔500年後,集香木以自焚成灰,由灰中複生,再活500年後又自焚為灰,以至循環不息。
&mdash&mdash譯者 〔55〕 奧拉夫(995&mdash1033),是挪威國王二世(1015&mdash1028在位),強制推行基督教,頒布宗教法典(1024),被英格蘭和丹麥的共同國王Canute廢黜。
據格林《條頓神話》中說,此處指奧拉夫一世(964&mdash1000)。
&mdash&mdash譯者 〔56〕 品達(約前518/522?&mdash前438/450?),古希臘詩人。
&mdash&mdash譯者 〔57〕 尼普頓,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即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
&mdash&mdash譯者 〔58〕 尼米亞競技會,古希臘四大競技會之一,在尼米亞(為希臘Argolis之都會)舉行。
&mdash&mdash譯者 〔59〕 見歌德著《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麥斯特是小說中的主人公。
&mdash&mdash譯者
以後,當他們離開烏特加時,巨人首領以禮相待,送了他們一程,并對托爾神說:&ldquo你剛才受挫了,&mdash&mdash但不必太慚愧,其中有些現象是騙人的。
你想喝幹的那杯酒其實是海洋,你使它退潮了,但誰能把這無底的海水一飲而盡!你要抱的那隻貓,&mdash&mdash咳!那是米德加〔51〕蛇,即塵世巨蛇,它頭尾銜接,它纏住并支撐整個已創造的世界,如果把它扯開,世界就會傾刻毀滅!至于那個老太婆,她是時間、久遠的歲月和綿延不斷的時光,誰能和她搏鬥?不論是人還是神都不能,他卻能戰勝任何神或人!至于你砸的三錘,&mdash&mdash看看這三個山谷,就是你的三錘砸成的!&rdquo托爾神看了看陪同他的巨人,原來就是斯克裡默。
&mdash&mdash據北歐評論家考證,這巨人就是古老、混沌、多岩石的地球的化身,那所手套房屋則是某個地穴!正當托爾神抓起大錘想狠狠砸去時,斯克裡默已經不見了,烏特加和它高入雲霄的大門也不知去向了,隻聽見巨人的嘲笑聲:&ldquo最好還是不要再來約頓巨人國為妙!&rdquo 我們知道,這種神話是寓言時代的産物,半是遊戲性的,并非預言或完全虔誠的東西。
但是,作為一種神話,難道其中沒有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真正珍貴的東西嗎?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雖然出自粗糙模拟的基礎,卻比許多經過精雕,享有盛名的希臘神話更加珍貴。
在斯克裡默身上,具有非常開朗的巨人憨笑時顯露的那種真正的幽默。
歡笑是以真誠和憂傷作為基礎的,正像彩虹要以兇猛的暴風雨作為基礎一樣。
隻有真正勇敢的心靈才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自己的本·瓊森〔52〕、傑出的老本·瓊森的無情的幽默就是這樣。
我想:這種幽默仍存在我們的血液中,因為人們在美洲邊遠地區,也能聽到這種幽默的語調,隻是形式不同而已。
還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觀念是世界的毀滅或神的衰亡〔53〕,它見于《老埃達》的《瓦洛斯帕》之歌中,似乎是真實的非常古老的、預言家的思想。
衆神與巨人們,神聖的力量和混沌蠻橫的力量,經過長期的鬥争,神聖的力量略勝一籌。
然而,在整個宇宙的範圍内的大決鬥中,塵世巨蛇與托爾神相抗争,雙方勢均力敵,同歸于盡。
于是宇宙毀滅了,夕陽被黑暗所吞沒,整個已創造的世界遭到毀滅,舊世界随衆神沉沒了,但是,這并不是世界的最終滅亡:一個新的天和一個新的地産生了,一個更至高無上的神和正義來統治人類。
令人驚異的是,這些輪回規律,還隻是存在于人們的思想深處,卻由這些古代真誠的思想家以樸素的風格辨釋出來。
雖然一切都已死去,甚至神也死了,然而這一切的死亡,僅僅是鳳凰自焚〔54〕,毀滅後的新生将會變得更偉大,更美好!這是時間創造的一切生命,生活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大地上的基本生存規律。
一切真誠的人都曾這樣認識;現在仍然如此。
再說,與此相關,讓我們來看看有關托爾神出現的最後一個神話,以此作為結束。
我猜想,從時間上,這是這些寓言中為時最晚的一個。
&mdash&mdash它是某些保守的異教徒譴責基督教發展所表示的一種悲憤的抗議。
奧拉夫國王〔55〕由于過分熱衷于引進基督教而遭到嚴厲的責難。
當然,我卻要責備他對基督教還不夠熱情!他為此付出了非常昂貴的代價,1033年,在德朗瑟姆附近的斯蒂克爾斯塔德,他在異教徒叛亂的戰鬥中陣亡。
那裡至今還矗立着有幾個世紀曆史的北歐大教堂,就是為了衷心紀念這位聖奧拉夫國王而修建的。
關于托爾神的那個神話,其大意如下:奧拉夫這位推行基督教改革的國王,率護衛隊沿挪威海岸航行,經過許多港口,執法行政或處理皇家事務。
在離開某個港口時,發現有一個陌生人走了進來。
此人目光嚴肅,容貌端正,紅胡子,雄偉健壯。
廷臣們與他攀談起來,他談吐懇切深刻,言語驚人。
于是他就被引見國王。
當他們在沿着美麗的海岸航行中,這個陌生人的談吐還是那樣精彩。
但是片刻後,他對國王這樣說:&ldquo不錯,這一切都很美,陽光燦爛,一片翠綠,果實累累,對你來說是一個美好的家園。
這一切是托爾神經曆無數痛苦,與強暴的巨人經過多次殘酷的鬥争才創造出來的。
可是,你現在似乎想抛棄托爾神。
奧拉夫王,你要留神啊!&rdquo那陌生人說罷,眉頭緊鎖。
&mdash&mdash當人們再次看他時,已不知去向。
&mdash&mdash這就是托爾神在這個世界舞台上的最後一次露面! 我們不是已經清楚地知道,寓言的産生是有其真實性的嗎?絕大多數的神都以這種方式在人間出現。
例如,假使在品達〔56〕的時代,尼普頓〔57〕一經被人在尼米亞競技會〔58〕上看見,那麼,這個尼普頓不也成了&ldquo高貴而容貌莊重的陌生人了嗎?&rdquo&mdash&mdash這正好與我們上述情況一緻!在我看來,異教臨終時總有一種哀婉悲傷的情調。
托爾神消失了,整個古代北歐世界消失了,而且是一去不複返了。
最高尚的事物也是這樣流逝了。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存在過的事物,一切現存的或将要存在的事物,都必定要消失,我們無可奈何地和它們依依惜别。
斯堪的納維亞宗教是原始而真誠的,感人至深地把勇敢神聖化(我們可以這樣明确其定義)。
它正适應古代勇敢的北歐人的需要。
把勇敢予以神聖化并不是壞事!就這種宗教來說,我們認為它是好事。
了解我們祖先這種古代的異教,也不是無益的。
雖然,這是一種古代的信仰,但它和更高階段的事物結合起來,&mdash&mdash不知不覺地存在于我們心中。
如果有意識地了解它,就會使我們與過去&mdash&mdash與過去我們自己的财富建立更密切、更明确的關系。
正如我一再重申,全部過去都是現在的财富。
過去總有某些真實的東西,這都是珍貴的财富。
在不同時代、在不同地方,這些财富總是人類共同天性在其自身發展中的某些側面。
現實的真實是所有這些東西的總和,而不是構成迄今為止人類天性發展本身的任何一個方面。
全面的認識,勝過片面的誤解。
麥斯特〔59〕問他的老師:&ldquo在這三種宗教中你特别信奉哪一種?&rdquo老師答道:&ldquo三種都信奉!因為這三者的結合才開始成為真正的宗教。
&rdquo 注釋 〔1〕 奧丁是北歐神話中的主神,系智慧、詩詞、戰争之神,又為死者及農業之神。
外形為一戴帽、執杖之獨眼人。
&mdash&mdash譯者 〔2〕 指塞缪爾·特納著《出使西藏紀實》(倫敦,1806年)。
&mdash&mdash譯者 〔3〕 班揚(1628&mdash1688),英國散文作家,清教徒牧師,反對王政複辟。
因傳教違反國教規定,被拘禁12年。
《天路曆程》為其代表作。
&mdash&mdash譯者 〔4〕 見柏拉圖著《理想國》第七卷開始部分:&ldquo讓我們想象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hellip&hellip&rdquo(商務印書館版中譯本第272頁)。
&mdash&mdash譯者 〔5〕 萊頓瓶,舊式的電容器。
因在荷蘭的城市萊頓最先使用而得名。
&mdash&mdash譯者 〔6〕 讓·保爾·弗裡德裡希·裡希特爾(1763&mdash1825,JeanPaul為筆名),德國小說家,浪漫主義和心理小說的先驅。
&mdash&mdash譯者 〔7〕 老人星,夜晚天空中僅次于天狼星的第二亮星。
&mdash&mdash譯者 〔8〕 以實瑪利,《聖經》中人物,事迹見《舊約·創世記》第21章。
&mdash&mdash譯者 〔9〕 古也門人,即賽伯伊人,住在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現名也門]的阿拉伯族。
&mdash&mdash譯者 〔10〕 聖·克裡索斯托(約347&mdash407),希臘教父,擅長辭令,有&ldquo金口&rdquo之譽,因急于改革觸犯權貴,遭監禁,死于流放途中。
&mdash&mdash譯者 〔11〕 舍金納,希伯來文shěkhināh的音譯,原意為&ldquo上帝之榮耀存留大地&rdquo。
猶太教有時用以代稱雅赫維神名。
或稱神之顯現,或指神顯現時光芒四射之雲。
&mdash&mdash譯者 〔12〕 約櫃,亦稱&ldquo結約之櫃&rdquo,是古代猶太人存放上帝約法的聖櫃。
據說:摩西奉上帝之命,以貴重木材制成方櫃,内外包金,用以保存上帝與以色列人所立約法。
櫃内藏有兩塊刻有十誡的石闆,還有藏着&ldquo嗎哪&rdquo(天降食物)的金盒及亞倫的手杖。
見《聖經·出埃及記》第24&mdash26章。
&mdash&mdash譯者 〔13〕 諾瓦利斯(1772&mdash1801),德國浪漫派詩人。
Novalis為其筆名,意為:休耕地。
本名弗裡德裡希·封·哈登貝格。
&mdash&mdash譯者 〔14〕 鮑斯韋爾(1740&mdash1795),蘇格蘭牧師、作家。
&mdash&mdash譯者 〔15〕 約翰遜(1709&mdash1784),英國作家。
在本書第五講,有專節論述。
&mdash&mdash譯者 〔16〕 伏爾泰(1694&mdash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
主張開明君主制,信奉洛克經驗論,曾兩次入獄,後被逐出國。
&mdash&mdash譯者 〔17〕 埃達,是古代冰島兩部文學名著的合稱。
其一為《老埃達》,又作《詩體埃達》,一譯:《伊達詩集》;另一為《新埃達》,又作《散文埃達》,一譯《伊達散文集》。
&mdash&mdash譯者 〔18〕 斯諾羅·斯特萊森(1179&mdash1241),冰島史學家,詩人。
&mdash&mdash譯者 〔19〕 拉德倫群島,位于西太平洋;又稱馬利亞納群島,1521年由麥哲倫發現。
&mdash&mdash譯者 〔20〕 托爾神,主神奧丁的兒子。
&mdash&mdash譯者 〔21〕 鮑爾德,光明、和善、智慧之神。
奧丁與弗麗嘉之子。
&mdash&mdash譯者 〔22〕 格林,指雅各布·路德維希·卡爾·格林(1785&mdash1863),德國民間文學家、語言學家,與其弟威廉·格林(1786&mdash1859)合編《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即《格林童話》,并編有《德語語法》、《德語史》等。
&mdash&mdash譯者 〔23〕 埃吉爾,北歐神話中的海神。
&mdash&mdash譯者 〔24〕 諾丁漢,英國城市名。
&mdash&mdash譯者 〔25〕 阿波羅,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太陽神(司陽光、智慧、預言、音樂、詩歌、醫藥、男性美等之神)。
&mdash&mdash譯者 〔26〕 大人國,是英國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mdash1745)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一書中,巨人居住的地方(寫于1726年)。
&mdash&mdash譯者 〔27〕 伊格德拉西(爾),北歐神話的乾坤樹,即用樹幹、根株連結天地、冥界的巨樹。
&mdash&mdash譯者 〔28〕 赫拉(北歐神話中的)死亡女神和冥界女王。
&mdash&mdash譯者 〔29〕 密西哥特人,公元4世紀居住在古羅馬密西亞省的哥特族人。
&mdash&mdash譯者 〔30〕 烏爾費拉(約311&mdash約383),哥特人的主教(約341年),在哥特人中宣傳阿裡烏教。
被認為是哥特字母的發明者,他把大部分《聖經》譯為哥特文(學術界有争議)。
後來受迫害遷至多瑙河南部的密西亞。
&mdash&mdash譯者 〔31〕 斯芬克斯(希臘語意思是&ldquo女扼殺者&rdquo。
)希臘神話中帶翼的獅身女怪。
傳說她常叫過路人猜謎,猜不出者即遭殺害。
後被俄狄浦斯猜中,斯芬克斯就跳崖而死(一說為俄狄浦斯所殺)。
&mdash&mdash譯者 〔32〕 特拉比松德會議,曆史上無此會議的記載。
&mdash&mdash原書編者 〔33〕 特蘭托會議,是天主教在特蘭托(在北意大利)舉行的第十九次宗教會議,從1545&mdash1563年,曆時18年,為教會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
旨在重申天主教教義,反對宗教改革運動。
&mdash&mdash譯者 〔34〕 阿塔納西烏斯(296&mdash373),羅馬帝國亞曆山大城基督教主教。
他參加七十位猶太人翻譯《聖經·舊約》的工作,領導&ldquo正教&rdquo(尼西亞)教派反對阿利烏斯派。
&mdash&mdash譯者 〔35〕 薩克森·格拉馬蒂克(12世紀中葉/1150?&mdash1206與1200之間),丹麥曆史學家,著有《丹麥人的業績》(1186)。
&mdash&mdash譯者 〔36〕 托爾費烏斯(1636/9&mdash1719),冰島學者,首次将中世紀北歐傳說整理問世的人。
&mdash&mdash譯者 〔37〕 阿倫德爾碑文,是指阿倫德爾伯爵1624年購到的一塊碑刻,碑上記有古希臘主要曆史事件的碑文。
此碑後來由阿倫德爾的孫子贈給牛津大學。
&mdash&mdash譯者 〔38〕 如尼文(Runes),北歐古文字。
&mdash&mdash譯者 〔39〕 阿塔瓦爾帕(1500/1502?&mdash1533),秘魯印加帝國末代皇帝,被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處死。
&mdash&mdash譯者 〔40〕 參見:羅伯遜著《美洲史》(ROBERTSON,HistoryofAmerica,Ⅲ,153f.Lond1808)。
&mdash&mdash原書編者 〔41〕 腓尼基,地中海東岸的古國,今黎巴嫩和叙利亞沿海一帶。
&mdash&mdash譯者 〔42〕 瓦爾基莉,北歐神話中的神婢。
奧丁神的侍女,一般認為有九個。
她們奉奧丁神之命,飛往戰場,挑選應當戰死者,并把那些堪稱英雄之亡靈引向瓦爾哈拉殿堂(即陣亡勇士殿或英靈殿,名譽宮,是奧丁神收容戰死勇士亡魂之所。
據說,該處有門540扇。
戰士每晨由此門出來,晚歸與諸神共宴,衆神婢即在此服侍)。
&mdash&mdash譯者 〔43〕 羅伯特·布萊克(1599&mdash1657),英國海軍上将,擊敗王黨艦隊及荷蘭、西班牙艦隊,為克倫威爾共和政府建立了海上優勢。
&mdash&mdash譯者 〔44〕 霍雷肖·納爾遜(1758&mdash1805)英國海軍統帥,作戰中負傷,右眼失明(1794年),失去右臂(1797年),後任地中海艦隊司令(1803&mdash1805),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大敗法國&mdash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本人受重傷陣亡,稱号納爾遜子爵。
&mdash&mdash譯者 〔45〕 阿伽門農,希臘神話中邁錫尼國王,特洛伊戰争中希臘聯軍統帥。
&mdash&mdash譯者 〔46〕 赫羅爾夫即羅洛公爵(860?&mdash930?),斯堪的納維亞的海盜頭子,從法國國王傻瓜查理得到一塊封地(911年),在那裡創建諾曼底公國。
&mdash&mdash譯者 〔47〕 托馬斯·格雷(1716&mdash1771),英國詩人,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
&mdash&mdash譯者 〔48〕 蒲柏(1688&mdash1744),英國詩人,長于諷刺,著有長篇諷刺詩,曾翻譯荷馬史詩。
&mdash&mdash譯者 〔49〕 烏蘭德(1787&mdash1862),德國詩人,施瓦本浪漫詩派重要代表,研究中古文學。
&mdash&mdash譯者 〔50〕 烏特加,是約頓巨人之家,位于仙宮與塵世之外的部分。
&mdash&mdash譯者 〔51〕 米德加,意為:(條頓神話中)天堂與地獄間之境地,即塵世、人世。
&mdash&mdash譯者 〔52〕 本·瓊森(1572&mdash1637),英國劇作家、詩人,其劇作大多用詩寫成,以喜劇著稱。
&mdash&mdash譯者 〔53〕 世界的毀滅指北歐神話中善惡大決戰所導緻的世界毀滅,亦稱&ldquo神的衰亡&rdquo。
&mdash&mdash譯者 〔54〕 鳳凰自焚:埃及神話中的一種長生鳥、不死鳥。
相傳隔500年後,集香木以自焚成灰,由灰中複生,再活500年後又自焚為灰,以至循環不息。
&mdash&mdash譯者 〔55〕 奧拉夫(995&mdash1033),是挪威國王二世(1015&mdash1028在位),強制推行基督教,頒布宗教法典(1024),被英格蘭和丹麥的共同國王Canute廢黜。
據格林《條頓神話》中說,此處指奧拉夫一世(964&mdash1000)。
&mdash&mdash譯者 〔56〕 品達(約前518/522?&mdash前438/450?),古希臘詩人。
&mdash&mdash譯者 〔57〕 尼普頓,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即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
&mdash&mdash譯者 〔58〕 尼米亞競技會,古希臘四大競技會之一,在尼米亞(為希臘Argolis之都會)舉行。
&mdash&mdash譯者 〔59〕 見歌德著《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麥斯特是小說中的主人公。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