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侘”與“寂”:日本獨有的審美概念

關燈
與&ldquo幽玄&rdquo&ldquo物哀&rdquo等概念一樣,&ldquo侘寂&rdquo(わびさび)這個詞顯然也是一個審美概念或美的形态。

    這種特殊形态的美,在日本國民生活的某個時代,或在某種藝術樣式、藝術的生活方式中,例如俳句(俳諧)[1]、茶道等所謂的&ldquo風雅之道&rdquo中表現出來。

    同時,它不僅僅作為一種理念,而且在藝術與生活當中被某種程度地具體化,在國民的審美體驗中被把握、被欣賞。

    這種特殊的藝術生活中所包含的民衆性,以及某一時代特别流行與發達的文化潮流,都使這種美的感受性與趣味性得以普及。

    另一方面,&ldquo侘寂&rdquo這個概念所表示的特殊形态的美,也天然地與日本及東洋的民族趣味相投,對于這種特殊之美的感受乃至欣賞趣味,造就了日本國民審美意識的重要方面。

     然而,對于&ldquo侘寂&rdquo這一審美概念的理論探讨,較之對&ldquo幽玄&rdquo&ldquo物哀&rdquo等其他審美概念則要貧乏得多。

    而一直以來,日本也并沒有所謂的&ldquo美學研究&rdquo。

    在俳句方面,&ldquo侘寂&rdquo作為一種&ldquo藝術&rdquo中的根本問題,以蕉門[2]的很多俳人[3]在其俳論[4]中都有過種種讨論。

    但直接對其特殊的審美内涵加以理論反省和讨論的卻非常稀見。

     這種情況的産生,有種種必然和偶然的原因。

    其中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基于以下的緣由:&ldquo侘寂&rdquo這個概念,在芭蕉及其門人作為俳句的審美理念加以強調時,賦予了太多高深、廣泛、複雜的内容,其中的奧妙真谛,除了芭蕉這樣登堂入室的人之外,畢竟是很難把握的,也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言說的。

    不過,如果把&ldquo侘寂&rdquo中的&ldquo寂&rdquo單純地限定在&ldquo閑寂&rdquo這個意義上的話,倒是非常簡單明了,但那樣一來,除了這個字本身的意味之外,就再無其他意味了。

    于是,&ldquo寂&rdquo這個詞,就在明與暗兩極之間搖擺不定。

    一方面,意思非常明了,另一方面,它又是極晦澀的。

    連寫了很多俳論書、在這個問題上極盡饒舌的古典俳人們,盡管頻頻使用&ldquo寂&rdquo這個詞,卻對其本身的内容幾乎不加任何說明和分析。

    &ldquo總之,&lsquo寂&rsquo&lsquo位&rsquo&lsquo細柔&rsquo[5]&lsquo枝折&rsquo[6]等,隻能以心傳心。

    &rdquo 到了現代,與&ldquo幽玄&rdquo&ldquo物哀&rdquo等概念同時,&ldquo侘寂&rdquo這個概念也常被日本文學研究者提出來,并加以解釋和讨論。

    然而,在多數場合下,&ldquo侘寂&rdquo&ldquo幽玄&rdquo&ldquo物哀&rdquo這些概念,是被過分緊密地結合在某種語境中,人們尋求和闡明的,僅隻是它們共通的審美本質。

    例如,在談到這些概念的時候,人們往往解釋為,這是同一審美本質的三個側面的曆史顯現;或者認為,&ldquo侘寂&rdquo的概念是中世時代的&ldquo幽玄&rdquo在近世俳句中的演變。

    當然,我并不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從文學史和精神史的立場上看,我們不能滿足于把曆史的現象僅僅作個别的孤立的解釋,而是要盡可能從民族性的精神本質上加以考察,并确認它的統一性,這也是理論研究的必然要求。

    特别是最近在精神史和思想史研究方面,以西洋的精神與思想為參照,更傾向于強調東洋的或者日本的特性,這是當下時代流行的學術思潮。

    在這種背景下,僅僅對日本國民審美意識和藝術思想中的個别的、孤立的現象與問題加以研究,往往不能充分滿足這一要求,于是便急切地尋求貫穿于所有個别現象中的所謂&ldquo日本的&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