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門陣
關燈
小
中
大
辨出大和、紀伊、和泉、攝津、丹波、播磨等諸侯國。
人們一眼就能認出紀伊、和泉和大和的船是羽柴秀長的軍隊,攝津、丹波是秀次率領的隊伍。
也就是說,代表秀吉征讨四國長曾我部的總帥秀長和副将秀次已經在此作好了出港的準備了。
這支主力軍的作戰計劃似乎是打算從福良這裡出發,渡過鳴門渦流,在阿波土佐的泊靠地取得立足點。
但進攻四國的羽柴軍并非僅有跨越鳴門的這一支,另有一隊大軍将從山陽道跨越内海壓向四國的西北面。
宇多喜秀家、蜂須賀正勝、同姓家政、黑田官兵衛等人從贊岐八島登陸,毛利輝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等人則在伊予新麻起兵。
從大局來看,大軍采取了從四國除太平洋一面外的三方同時進攻的路線。
總兵力号稱十萬,而實際上據說也有八萬。
但無論如何,隻為攻打區區一個長曾我部,确實是下定決心的大規模。
原本統治四國的問題就是自信長以來的一大難題。
信長曾命其子信孝和丹羽五郎左出兵四國,而就在兵船即将駛出堺之浦之際,本能寺事變突發,此後便不曾有過變化。
在此期間,土佐的長曾我部将勢力擴至整個四國,并與紀州、和泉的不平分子勾結,一直暗中與家康、信雄通款結誼,因為他早就預料到某一天秀吉必定也會沿襲信長的策略向四國發兵。
果然,這一天到來了,而且遠比長曾我部預料的更早、規模更大地兵臨城下。
長曾我部的老臣谷忠兵衛偷偷從負責防守的一之宮城逃出,來到主君元親所在的白地居城谒見元親。
&ldquo一之宮城被秀長大軍包圍,城池陷落已成定局。
此時大人考慮一下是否更為明智呢?&rdquo &ldquo忠兵衛,你讓我考慮是考慮什麼?&rdquo &ldquo大體來說,所謂戰争并非必須等到整個國家化為焦土,戰死餓殍屍積如山才能分出勝負的。
隻要先在戰場上進行一兩回合,便能明白戰争勝負将會如何。
&rdquo &ldquo這麼說,忠兵衛你認為此次戰争從一開始就注定我軍失敗了?&rdquo &ldquo這再明顯不過了&hellip&hellip既然明知會失敗,在下認為盡早投降才是領民之幸、家國安全,諸多性命也不必枉自犧牲,所以才甘冒萬難前來向大人提議。
&rdquo 元親并非是個愚昧的将領,他很清楚忠兵衛的智謀和武人的謹慎在老臣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是盡管如此,谷忠兵衛的谏言在元親耳中也隻是意想不到的無禮之言。
&ldquo夠了,住口!忠兵衛你住口!&rdquo 元親滿臉憤怒,心裡将這個從交戰中的守城逃出來恬不知恥地勸自己投降的老臣罵得體無完膚:&ldquo我真是看錯你了!正因覺得你年齡至此值得依賴,才将一之宮的要塞交予你。
誰料防守還不足半月、二十日,你竟然逃到此處來說喪氣話!&rdquo &ldquo大人!哎呀!大人才是&hellip&hellip請您等一下!&rdquo &ldquo怎麼,你還有何怨言?&rdquo &ldquo我忠兵衛何時說喪氣話,何時逃回來了?&rdquo &ldquo混賬東西!方才不是說讓我元親投降嗎?你不就是為了說這個來這裡的嗎?&rdquo &ldquo這都是大人的誤解。
恕我誇口,谷忠兵衛并非争搶頭功的雜兵,而是一個老臣。
臣深信老臣的責任是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作出正确判斷以免國家滅亡,确保領土國民的安穩,因此臣才不畏大人怒氣來此,并有覺悟堅持自己的信念。
&rdquo &ldquo任你說得如何好聽,我元親絕不會向秀吉乞降。
一之宮讓其他将領守衛,你不必再去。
忠兵衛,你就在此幽閉反省!&rdquo &ldquo恕難從命,國家存亡之時臣又豈能安閑反省?求大人恢複往日賢明重新考慮!如今投降的話土佐一國和長曾我部家尚還能留存,可若是戰鬥到底還會有什麼呢?&rdquo &ldquo你還是武門男兒嗎!&rdquo &ldquo臣自認乃堂堂武門砥柱,打勝仗隻是武人的空話。
有一個去考慮敗陣方式好壞的家臣在也不為過吧。
&rdquo &ldquo你是在愚弄我元親嗎?&rdquo &ldquo老臣豈敢!&rdquo忠兵衛不僅沒被他的盛怒吓退,反而前進膝頭步步逼近,&ldquo真正愛國之人大多是不會利用所愛的國土來打一場盲戰的。
而真正敬愛主君之人也絕不會忍心看着敬愛的主君被敵軍枭首!鄙人忠兵衛以從六十餘年亂世之中習得的微薄經驗來看,此次羽柴秀吉興兵進攻四國的部署,确實是以驚人的船隻、兵力、物資從四國三方一齊登陸,意欲大規模地逐漸壓兵城下。
對此恕我冒昧,我方長曾我部的防禦力實在捉襟見肘。
無論大人麾下有多少勇武之士,但面對得天時地利且有豐厚物資進攻而來的秀吉方,始終是無力對抗的,勝負顯而易見。
既如此,不
人們一眼就能認出紀伊、和泉和大和的船是羽柴秀長的軍隊,攝津、丹波是秀次率領的隊伍。
也就是說,代表秀吉征讨四國長曾我部的總帥秀長和副将秀次已經在此作好了出港的準備了。
這支主力軍的作戰計劃似乎是打算從福良這裡出發,渡過鳴門渦流,在阿波土佐的泊靠地取得立足點。
但進攻四國的羽柴軍并非僅有跨越鳴門的這一支,另有一隊大軍将從山陽道跨越内海壓向四國的西北面。
宇多喜秀家、蜂須賀正勝、同姓家政、黑田官兵衛等人從贊岐八島登陸,毛利輝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等人則在伊予新麻起兵。
從大局來看,大軍采取了從四國除太平洋一面外的三方同時進攻的路線。
總兵力号稱十萬,而實際上據說也有八萬。
但無論如何,隻為攻打區區一個長曾我部,确實是下定決心的大規模。
原本統治四國的問題就是自信長以來的一大難題。
信長曾命其子信孝和丹羽五郎左出兵四國,而就在兵船即将駛出堺之浦之際,本能寺事變突發,此後便不曾有過變化。
在此期間,土佐的長曾我部将勢力擴至整個四國,并與紀州、和泉的不平分子勾結,一直暗中與家康、信雄通款結誼,因為他早就預料到某一天秀吉必定也會沿襲信長的策略向四國發兵。
果然,這一天到來了,而且遠比長曾我部預料的更早、規模更大地兵臨城下。
長曾我部的老臣谷忠兵衛偷偷從負責防守的一之宮城逃出,來到主君元親所在的白地居城谒見元親。
&ldquo一之宮城被秀長大軍包圍,城池陷落已成定局。
此時大人考慮一下是否更為明智呢?&rdquo &ldquo忠兵衛,你讓我考慮是考慮什麼?&rdquo &ldquo大體來說,所謂戰争并非必須等到整個國家化為焦土,戰死餓殍屍積如山才能分出勝負的。
隻要先在戰場上進行一兩回合,便能明白戰争勝負将會如何。
&rdquo &ldquo這麼說,忠兵衛你認為此次戰争從一開始就注定我軍失敗了?&rdquo &ldquo這再明顯不過了&hellip&hellip既然明知會失敗,在下認為盡早投降才是領民之幸、家國安全,諸多性命也不必枉自犧牲,所以才甘冒萬難前來向大人提議。
&rdquo 元親并非是個愚昧的将領,他很清楚忠兵衛的智謀和武人的謹慎在老臣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是盡管如此,谷忠兵衛的谏言在元親耳中也隻是意想不到的無禮之言。
&ldquo夠了,住口!忠兵衛你住口!&rdquo 元親滿臉憤怒,心裡将這個從交戰中的守城逃出來恬不知恥地勸自己投降的老臣罵得體無完膚:&ldquo我真是看錯你了!正因覺得你年齡至此值得依賴,才将一之宮的要塞交予你。
誰料防守還不足半月、二十日,你竟然逃到此處來說喪氣話!&rdquo &ldquo大人!哎呀!大人才是&hellip&hellip請您等一下!&rdquo &ldquo怎麼,你還有何怨言?&rdquo &ldquo我忠兵衛何時說喪氣話,何時逃回來了?&rdquo &ldquo混賬東西!方才不是說讓我元親投降嗎?你不就是為了說這個來這裡的嗎?&rdquo &ldquo這都是大人的誤解。
恕我誇口,谷忠兵衛并非争搶頭功的雜兵,而是一個老臣。
臣深信老臣的責任是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作出正确判斷以免國家滅亡,确保領土國民的安穩,因此臣才不畏大人怒氣來此,并有覺悟堅持自己的信念。
&rdquo &ldquo任你說得如何好聽,我元親絕不會向秀吉乞降。
一之宮讓其他将領守衛,你不必再去。
忠兵衛,你就在此幽閉反省!&rdquo &ldquo恕難從命,國家存亡之時臣又豈能安閑反省?求大人恢複往日賢明重新考慮!如今投降的話土佐一國和長曾我部家尚還能留存,可若是戰鬥到底還會有什麼呢?&rdquo &ldquo你還是武門男兒嗎!&rdquo &ldquo臣自認乃堂堂武門砥柱,打勝仗隻是武人的空話。
有一個去考慮敗陣方式好壞的家臣在也不為過吧。
&rdquo &ldquo你是在愚弄我元親嗎?&rdquo &ldquo老臣豈敢!&rdquo忠兵衛不僅沒被他的盛怒吓退,反而前進膝頭步步逼近,&ldquo真正愛國之人大多是不會利用所愛的國土來打一場盲戰的。
而真正敬愛主君之人也絕不會忍心看着敬愛的主君被敵軍枭首!鄙人忠兵衛以從六十餘年亂世之中習得的微薄經驗來看,此次羽柴秀吉興兵進攻四國的部署,确實是以驚人的船隻、兵力、物資從四國三方一齊登陸,意欲大規模地逐漸壓兵城下。
對此恕我冒昧,我方長曾我部的防禦力實在捉襟見肘。
無論大人麾下有多少勇武之士,但面對得天時地利且有豐厚物資進攻而來的秀吉方,始終是無力對抗的,勝負顯而易見。
既如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