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陣

關燈
家康的身形有些貓背。

    年過四十的他加上身體肥胖,即使穿上铠甲,背部也顯得渾圓,沉重的鍬形頭盔挨在厚實的雙肩上,看起來像是将脖子壓進去了似的。

    他右手持采配,左手握拳,将雙手放于膝蓋,兩腿分開坐在馬紮上,過度前屈的身形總讓人覺得不夠威風。

     不過,他這一習慣平日裡與客人對坐,或是走路時也是如此,身體從未後仰過。

    曾經有老臣借機不經意地提醒過他,當時家康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過了幾日,在與左右近臣夜談時曾如此述懷道: &ldquo因我從小家境貧寒,六歲時又被帶去其他家族做人質,所見皆是比自己更有權勢之人,很自然便養成了在小孩中間也不能後仰走路的習慣。

    此外,還有一個理由,那時在臨濟寺寒室中學習,總是緊挨着低矮的讀經桌,像駝背一樣看書。

    後來被釋放不再做今川家人質了,一心隻想着自己的身體要自己控制,都沒法像個孩子一樣去遊玩&hellip&hellip&rdquo 今川家時代的回憶家康似乎打算一直牢記,他的人質故事德川家的近臣們中沒有一個沒聽說過的。

     &ldquo不過呢,&rdquo他又繼續道,&ldquo按臨濟寺雪齋和尚的說法,禅家比起面相更看重所謂的肩相。

    看那人的肩膀,似乎就能明白此人是否得到真正的覺悟,是否是個能幹之人。

    有些人威風凜凜,身形筆挺,但從肩相來看還是不行。

    于是我便常常端詳和尚的肩相,就如佛祖光頭一般既圓且柔和。

    即便胸中不能容納三千世界,但若筆挺後仰那便一點也進不去,反而相互對立沖突。

    所以我就開始覺得自己的習慣并非不好。

    不過汝等已不是一旦事發便互争首功的年輕人了,這說來也隻不過是我個人的習慣而已。

    &rdquo 自此以後,再無人對他的姿勢指指點點了。

    如今家康已經年過四十,曾以貧困知名的三河也富饒起來,漸漸地成為了東海一雄,而他前屈的姿勢看起來似乎也懷抱着某種偉大之物,隻要有這一身影在,不管是困難重重的城中,還是苦戰不斷的戰場上,都有如不倒的主柱穩坐在地,令所有人感到可靠而安心。

     如今也是。

    坐于富士根山一端的這一身影,從剛才起便神色安靜地一直環視四周。

     &ldquo嚯,岐阜山嶽嗎?駐紮那裡的應該是森武藏吧。

    那麼,不久勝入的軍隊也會在某個山上備戰。

    探子,探子!立刻去看看!&rdquo 令聲一下,數名勇士争先搶着向山下斜坡奔去,進行危險的敵前偵察。

    沒過多久,探察敵情的人陸續回來向家康複命。

     每個人帶回來的敵軍情報自然都隻是其中一小部分,家康的耳朵将這些情報綜合起來,在腦中描繪着戰鬥。

     &ldquo藤藏還沒返回嗎?&rdquo &ldquo不知為何現在還沒有回來。

    &rdquo 旗本們從剛才起也一直擔心,不知為何隻有菅沼藤藏一人遲遲未歸。

     戰機已經成熟,敵人随時都可能主動挑起戰火,己方也随時可能行動。

    然而,前往敵前偵察的人全都燕子歸巢,卻唯有年輕的菅沼藤藏一人一去不返。

     &ldquo是被抓了還是擊中了?&rdquo對他的惋惜之情掠過了人們的眉頭。

     平日裡,藤藏一直歸屬在小姓組中,小牧出陣以來就加入了偵察組。

    此前,還在小牧對峙中時,他便大膽地潛入秀吉軍的田中營壘和二重堀附近,與六個部下生擒了一名騎白馬的敵将,将很多敵方的重大機密據為德川方所有,家康也對這個年輕人記憶猶深。

     &ldquo&hellip&hellip哎,那不是藤藏嗎?沒錯,是藤藏!竟然還在那兒!&rdquo 站在山崖鼻端的諸将互相指着往那邊看去,家康也在遠處尋到了他的身影。

     他本是騎馬,現在他下了馬,站在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