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色花

關燈
美濃養老和伊吹的山腰有幾處古驿站,《萬葉集》和《古今集》中自古便有無數詠唱其幽寂的詩歌。

    自關原往來于湖南的遊人每當走在這一峽谷的街道上,都會懷念起遠古時代人們歌詠時的心情和踏步旅行的身影。

     再從東海大道橫向而行,隻需從不破走二裡,再從垂井前行一裡餘,便可望見似是居所的屋頂星星點點地分布在伊吹山腳的半山地上,向西南一直綿延而去。

    村落名為岩手鄉,背靠的山丘人們稱之為菩提山。

     此處的交通與世俗稍有隔絕,加之冬季寒冷、土地貧瘠,反而一派山清水秀,民風質樸,連語言和習俗也還殘留着些許室町期以前的古風。

     時值三月初,以尾張地方而言已晚了半月餘的梅花正四處盛放,空氣清新,流水潺潺,鳥語悅耳動聽,雖說已是春天,但溫度還很低,令人感到一陣寒意。

     &ldquo叔叔,給我一幅畫!&rdquo &ldquo叔叔,那幅畫給我吧!&rdquo &ldquo給我吧,叔叔!&rdquo 一群孩子追在他後面央求道。

     他的手裡拿着一卷紙,一眼便知是幅畫。

    孩子們根據迄今為止的經驗知道,隻要一直糾纏下去,這位繪畫的叔叔便會将畫送給他們。

     &ldquo這個不行!&rdquo友松停下腳步,驅趕着身後的孩子道:&ldquo之後我再畫給你們,今天就放過我吧。

    這個可是不能給你們的。

    &rdquo &ldquo為什麼,為什麼啊?&rdquo &ldquo這幅畫對小孩兒而言是很無聊的。

    &rdquo &ldquo無聊也沒關系啦,給我們吧叔叔!&rdquo &ldquo不行,不行!好孩子應該回家。

    乖乖回家的好孩子叔叔會畫他喜歡的畫送給他。

    &rdquo &ldquo那這幅畫是給誰的呢?&rdquo &ldquo給那裡的朋友。

    &rdquo友松用手中的卷紙指向前方的柴門答道。

     &ldquo哦哦,原來是給尼姑的啊&hellip&hellip&rdquo孩子們齊聲一緻,臉上略帶嘲弄地笑道:&ldquo叔叔老是隻給尼姑畫畫,哼!真無聊。

    &rdquo 孩子們不再糾纏,朝原路一哄而散。

    友松臉上笑容明朗地看着他們離開。

    不知是否因為他天生外表和善,小孩們經常捉弄他,如今世道艱險,他又無家無依靠,隻是心中堅信着漂泊前路定能遇上知己,且從未放棄。

     前方柴門裡也有他的知己,是他駐留這個村子時偶然認識的一位年輕尼姑。

     &ldquo有人在嗎?&rdquo 過了一會兒,友松推開了庵門。

    每次拜訪這間庵院都令人強烈地感到庭院中似剛掃過的平整帚痕,以及穿過竹葉灑入室内的明媚陽光。

     &ldquo禅尼不在家嗎?&rdquo 無人應答。

     性情真誠的禅尼似乎将庵院交給小鳥啼鳴,徑直外出了。

    友松沉默地伫立原地。

    忽然,一陣不屬于禅尼的聲音傳來。

    不是說話聲,而是朗誦聲,似乎在誦讀《物語》之類的書籍,音調抑揚頓挫,聽起來該是位比禅尼更為年輕的女子。

     陽光透過紙門,窄小的房間略顯寒冷。

    一張矮腳小桌擺在房間正中,一名十六七的姑娘與松琴尼隔着桌子相對而坐。

    旁邊疊放着幾冊《源氏書帖》,而桌上翻開的正是其中的《空蟬》卷: &ldquo晝間西廂君前來,正相對下棋。

    源氏聞此亦想睹其對弈,悄然進屋,藏身格子門簾縫中。

    格門未鎖,隙間正好窺。

    且向西望去,屏風一端折疊,暑熱天帷幕亦拉起,室内分明可見。

    燈火近旁,源氏想&lsquo正屋中柱旁即吾思挂之人&rsquo,仔細端詳,其人着紫綢、披外衣,容貌精細,姿态玲珑而淡雅&hellip&hellip&rdquo 小姑娘流暢地誦讀着,聽起來《源氏物語》中這篇《空蟬》也好,《帚木》和《夕顔》等章節也好,她都很喜歡,不知已讀了幾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