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與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樣子。
命令一下,手下便開始放火。
這是專門用于燒草和火藥的,每當攻入敵國時,隊伍裡一定會攜帶很多。
因為火攻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手段。
這次進入勢州,秀吉的軍隊對沿路的居民、矢田附近的村落都進行了火攻。
不一會兒,煙霧籠罩了整個城郭。
就在眼前的桑名的城郭也看不見了。
周圍一片隻有燎原大火、房屋殘骸和穿着鐵甲的人影。
接着開始攻擊,士兵們乘着煙霧殺出去,把泷川的士兵團團包圍、殺掉。
戰火升起。
&ldquo母親&mdash&mdash&rdquo &ldquo奶奶,奶奶&mdash&mdash&rdquo 驚慌失措的叫聲此起彼伏。
包圍桑名兩天後,還有百姓被留下。
有的百姓帶着小家當,拖家攜口,拉着病人,抱着嬰兒,扶着走不動的人,離開燒毀的家園,在刀劍下狼狽奔走。
他們時不時地看幾眼武士們。
啊,慘絕人寰。
但是,這就是戰争。
火與戰争是同時存在的,戰争開始,大火蔓延。
大火裡有在狼煙中尋找母親的孩子,在刀劍下請求放過孩子的父母。
這些都是有靈魂的臣民啊。
&ldquo戰争,這是戰争。
&rdquo 大家相互鼓勵。
當時的人們從來沒有想過沒有戰争的生活,沒有戰争的人生。
不僅僅是在當時的戰國時期。
在之前的應仁前後、建武正平時期、鐮倉時期,再遠一點兒算上上古的應神、推古、宇多、後宇多天皇等時代,攘外夷,讨内賊,沒有戰争的日子到底有幾天? 被稱為文化絢爛、物資富足的時代,每天都好像是春天,即使是那孕育出萬葉和歌的時代&mdash&mdash後人看當時的和歌,會感歎天寶文化的燦爛,但是要知道在那約四百年間,外征、内亂、饑荒、自然災害不斷&mdash&mdash也會有這些不祥的事情發生。
但是人們都不會去想,不會去說。
不管怎麼說,在日本戰争就跟地震一樣,經常發生。
戰國時期的國民有苦有樂,在戰争中不斷迎來新的時代。
就是都城也都受到過戰火的洗禮。
在秀吉軍隊攻到桑名之前,有過命令:&ldquo想要退縮的人,趁早離開吧。
&rdquo但是還是有好多人留下來了。
可憐,悲慘,但是在如此境遇下,人們還是不斷地尋求生的希望,不斷尋求,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士兵的鮮血,也顯示出了另一種堅強。
縱觀曆史,什麼是堅韌的精神,那就是國民不屈不撓的精神。
以前,據說淺間山噴發時,山腳下的村落,一夜之間全部消失,地上生長的東西全被埋到地下。
灰和泥土融合,樹木重新生長,田地也重新耕種,村落也重新建成了。
可是火山又一次大噴發。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村子再次建成,女兒節時吃草餅,中秋節時看滿月,喝酒吃荞麥面。
史上有過多次戰亂、變遷,但是國民的力量是偉大的,沒有什麼能夠與國民的力量相比。
和戰争不一樣,國民的根性如此強大的證明是可以找到的。
戰火是數不清的,不管再怎麼慘烈,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戰争。
戰國時代的國民,在戰火中不斷成長,維持着自己的精神,終于創造出了醍醐桃山文化,因為是具有如此不屈不撓精神的國民,所以能夠創造出這種文化。
從古到今,隻要發生戰争,那麼戰場周圍一帶一定會有敵國軍隊早早駐紮,春天的麥子,秋天的稻子,所有農作物一定會被燒光、搶光,更别說民居,一定會被燒毀。
燒毀村落、城鎮、橋梁,阻斷敵人的來路。
在攻城野戰中這是再陳腐不過的一套戰法。
但是,對百姓來說,每次都會遭受重創。
彈火無情、刀劍無眼。
四處是屍體遍布,逃亡過程中還會遇到無賴。
沒有人給這群人提供食物,相反的,自己僅有的一點兒食糧還會在逃亡途中被無賴之人搶走。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會回到自己被燒毀的家鄉,雖然沒有食物,他們還是會開心地溫和地重新拾起對明天的希望。
要說是什麼造就了國民的不死之身,我想那就是越貧窮越受打擊,卻會生出團結一心、互相扶持、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的精神。
回到農田,辛勤耕種,回到城鎮,努力建造家園。
不久後,又這樣不斷重複。
不久前進入城郭,幫助士兵的年輕男子們,都回到家鄉來了。
有能力工作的年輕男子們,想到平日深受城主的恩惠,就和士兵們一起進城,國民們也是有自己的道義的。
正是這樣的國民在支撐着整個國家。
深得這群國民心的君主才能長久維持政權,而永祿以來不能長久維持政權的君主就是最好的例子。
命令一下,手下便開始放火。
這是專門用于燒草和火藥的,每當攻入敵國時,隊伍裡一定會攜帶很多。
因為火攻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手段。
這次進入勢州,秀吉的軍隊對沿路的居民、矢田附近的村落都進行了火攻。
不一會兒,煙霧籠罩了整個城郭。
就在眼前的桑名的城郭也看不見了。
周圍一片隻有燎原大火、房屋殘骸和穿着鐵甲的人影。
接着開始攻擊,士兵們乘着煙霧殺出去,把泷川的士兵團團包圍、殺掉。
戰火升起。
&ldquo母親&mdash&mdash&rdquo &ldquo奶奶,奶奶&mdash&mdash&rdquo 驚慌失措的叫聲此起彼伏。
包圍桑名兩天後,還有百姓被留下。
有的百姓帶着小家當,拖家攜口,拉着病人,抱着嬰兒,扶着走不動的人,離開燒毀的家園,在刀劍下狼狽奔走。
他們時不時地看幾眼武士們。
啊,慘絕人寰。
但是,這就是戰争。
火與戰争是同時存在的,戰争開始,大火蔓延。
大火裡有在狼煙中尋找母親的孩子,在刀劍下請求放過孩子的父母。
這些都是有靈魂的臣民啊。
&ldquo戰争,這是戰争。
&rdquo 大家相互鼓勵。
當時的人們從來沒有想過沒有戰争的生活,沒有戰争的人生。
不僅僅是在當時的戰國時期。
在之前的應仁前後、建武正平時期、鐮倉時期,再遠一點兒算上上古的應神、推古、宇多、後宇多天皇等時代,攘外夷,讨内賊,沒有戰争的日子到底有幾天? 被稱為文化絢爛、物資富足的時代,每天都好像是春天,即使是那孕育出萬葉和歌的時代&mdash&mdash後人看當時的和歌,會感歎天寶文化的燦爛,但是要知道在那約四百年間,外征、内亂、饑荒、自然災害不斷&mdash&mdash也會有這些不祥的事情發生。
但是人們都不會去想,不會去說。
不管怎麼說,在日本戰争就跟地震一樣,經常發生。
戰國時期的國民有苦有樂,在戰争中不斷迎來新的時代。
就是都城也都受到過戰火的洗禮。
在秀吉軍隊攻到桑名之前,有過命令:&ldquo想要退縮的人,趁早離開吧。
&rdquo但是還是有好多人留下來了。
可憐,悲慘,但是在如此境遇下,人們還是不斷地尋求生的希望,不斷尋求,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士兵的鮮血,也顯示出了另一種堅強。
縱觀曆史,什麼是堅韌的精神,那就是國民不屈不撓的精神。
以前,據說淺間山噴發時,山腳下的村落,一夜之間全部消失,地上生長的東西全被埋到地下。
灰和泥土融合,樹木重新生長,田地也重新耕種,村落也重新建成了。
可是火山又一次大噴發。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村子再次建成,女兒節時吃草餅,中秋節時看滿月,喝酒吃荞麥面。
史上有過多次戰亂、變遷,但是國民的力量是偉大的,沒有什麼能夠與國民的力量相比。
和戰争不一樣,國民的根性如此強大的證明是可以找到的。
戰火是數不清的,不管再怎麼慘烈,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戰争。
戰國時代的國民,在戰火中不斷成長,維持着自己的精神,終于創造出了醍醐桃山文化,因為是具有如此不屈不撓精神的國民,所以能夠創造出這種文化。
從古到今,隻要發生戰争,那麼戰場周圍一帶一定會有敵國軍隊早早駐紮,春天的麥子,秋天的稻子,所有農作物一定會被燒光、搶光,更别說民居,一定會被燒毀。
燒毀村落、城鎮、橋梁,阻斷敵人的來路。
在攻城野戰中這是再陳腐不過的一套戰法。
但是,對百姓來說,每次都會遭受重創。
彈火無情、刀劍無眼。
四處是屍體遍布,逃亡過程中還會遇到無賴。
沒有人給這群人提供食物,相反的,自己僅有的一點兒食糧還會在逃亡途中被無賴之人搶走。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會回到自己被燒毀的家鄉,雖然沒有食物,他們還是會開心地溫和地重新拾起對明天的希望。
要說是什麼造就了國民的不死之身,我想那就是越貧窮越受打擊,卻會生出團結一心、互相扶持、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的精神。
回到農田,辛勤耕種,回到城鎮,努力建造家園。
不久後,又這樣不斷重複。
不久前進入城郭,幫助士兵的年輕男子們,都回到家鄉來了。
有能力工作的年輕男子們,想到平日深受城主的恩惠,就和士兵們一起進城,國民們也是有自己的道義的。
正是這樣的國民在支撐着整個國家。
深得這群國民心的君主才能長久維持政權,而永祿以來不能長久維持政權的君主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