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無畏的王朔 蔣泥
關燈
小
中
大
他會對你“憤怒”,更别說對他栽贓和謾罵了!
他甚至把人性和正義對立起來,說“金庸的小說淺薄就在于他拿正義代替人性”(《無知者無畏》,第93頁)。
正義是一個正常社會裡正常人性的最低要求,一個人如果喪失了正義、是非觀,那他即使再有“人性”,這種人性都是相當可疑、十分可怕的。
金庸小說所表達的人性深度更是王朔無能望其項背的。
因而,王朔對于金庸的批評既立不住又特别膚淺。
當代大陸作家多不讀書,而且以不讀書為榮,談起自己的“土”出身,不對此遺憾,反倒是感激的,最典型的就是王朔。
他的不讀金庸、瞧不起金庸,既讓人覺得可笑,更讓人覺得可悲。
王朔自己意識不了這些,他最能出一口氣的地方又恰恰是“幸虧沒受過什麼正規教育,讓教本污染頭腦,否則……” 我們的教本問題确實不少,但以教本有不足,而去排斥一切真知與正規教育,強調“無知者無畏”,認同于“無知”,不當它是一樁罪過,不反思造成這種“無知”的社會、體制原因,對知識分子的反思更是不僅不予理解,相反極盡恥笑之能事,這樣的人,在我看來他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無知”,一種“罪行”更深的罪惡——它的背後是愚民! 我知道王朔是反對愚民的,但他不但是老作家,也是老“紅衛兵”,他在知識問題上攪騰,打着反對愚民、反對說教的旗号,所起的作用卻多半是在愚民、說教,這樣的老“紅衛兵”我就該詛咒他,除非他哪一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因此,我對他的批評隻限于這些錯誤之上,其他方面,我是尊重他的,他的許多小說我是虛心學習的。
不過,王朔的“蔑視”教育由來已久、由來有故,早在《動物兇猛》裡就交代過了。
我可以将這種交代“認真”,雖然王朔一向不大看重這個詞,因為這篇小說裡的“我”,其經曆和王朔本人恰好相近。
他說: 我感激我所處的那個年代,在那個年代學生獲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學習那些後來注定要忘掉的無用的知識。
我很同情現在的學生,他們即便認識到他們是在浪費青春也無計可施。
我至今認為人們之所以強迫年輕人讀書并以光明的前途誘惑他們,僅僅是為了不讓他們到街頭鬧事。
那時我隻是為了不過分丢臉才去上課。
我一點不擔心自己的前途,這前途已經決定:中學畢業後我将入伍,在軍隊當一名四個兜的排級軍官,這就是我的全部夢想,我一點不想最終晉升到一個高級職務上,因為在當時的我看來,那些占據高級職務的老人們是會永生的。
一切都無須争取,我隻要等待,十八歲時自然會輪到我。
(《王朔自選集》,第518-519頁。
) 這基本上代表了當時王朔的某種真實的心理、想法。
後來他沒能當上四個兜的軍官,并非由于覺悟了、看透了、“瞧不起”了,而是像他說的,在競争中失敗了,被“甩”出來了。
這一切我們姑且不談,隻以“陰暗的”心态,假定這就是王朔們對于“教育”的高見,從這些話裡人們能發現什麼呢? 在這裡,王朔不是去反思教育失敗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裡,而是“反思”教育本身,得出的結論是,我們不該對年輕人進行教育,更不該強迫年輕人讀書,否則就有“誘惑”他們的可能,使他們“浪費了青春”,得不到“空前的解放”,沒能像王朔們這樣聰明,也沒有具備王朔們功蓋當世的本領! 我覺得他王朔本人不接受教育是可以的,他的父母雖是“百姓”,但中國不就一所“國防大學”嗎?父母也許沒能力讓他頂替、接班,放他出去當兵的本事也還是有的,确信兒子将來做軍官也還是不妄的——後來他“沒出息”,辜負了雙親,能怪誰呢? 這還罷了,遠為可笑的是,王朔們覺得我們把孩子們管起來,“誘惑”他們讀書,原來“僅僅是為了不讓他們到街頭鬧事”。
我第一次明白了教育的意義,他不說我就無知了! 幸虧他說了出來,多少人才免于無知。
我從這句話裡,也是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們中國還這樣發達,竟至于一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全成了“街道”,孩子們一出門就是街道,不然你怎麼理解那個“僅僅是”? 這樣發達的國家,難怪不必需要發展什麼教育——教育有什麼用啊,全做“無知”多好! 你學什麼東西最終都會忘,即使你不肯忘,每個人不都還面臨一個死嗎? 死了罷了,你學習、讀書有什麼用呢? 當然,也許我的确心态陰暗了,見到這些話我不會把它們當真,即使看到他的小說情節有許多地方像金庸的武俠人物那樣“出格”,亦不會像他評點金庸時那樣去說: 在金庸小說中我确實看到了一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那麼狹隘、粗魯,視聽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嚴重障礙。
差不多都不可理喻,無法無天,精神世界幾乎都沒有容量,隻能認知眼前的一丁點兒人和事,所有的行動近乎簡單的條件反射,一句話,我認不出他們是誰。
讀他的書我沒有産生任何有關人、人群的聯想,有如看一堆機器人作業,邊讀邊問自己:這可能嗎?這哥們兒寫東西也太不過腦子了!一個那麼大歲數的人,混了一輩子,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這麼亂來? 王朔能這樣評點金庸,至于我,我确實沒這個膽量。
如果我是王朔,我也不會有這個膽量。
為啥?因為假如我是王朔,我會發現我的小說中不僅讓人“看到了一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而且還讓人看到了一些人們從所未聞的話。
上面那段有關教育的高見即連“弱智”都說不出來! 話已這樣,何況情節呢? 可能有人不相信“我”兜自己的老底,其實你稍微有一點“陰暗”心理的話,就能發現,在我王朔的小說裡,“我”這個痞子勾引起女人來,也實在太容易不過了!大街上随便碰上了怦然心動的一個,觍起臉皮上前把人家調侃幾句,人家馬上就和你相見恨晚了,兩個人挂上了;或者,那些女孩子對“我”也太主動,太願意找個“流氓”做朋友了,不找“流氓”就嫁不出去了。
更為稀奇的是,這些找“流氓”的女孩子層次還挺高,大學畢業,而“我”這個“痞子”呢,又太像把她們捏出來、賦予其生命的“上帝”王朔那樣了,都沒
正義是一個正常社會裡正常人性的最低要求,一個人如果喪失了正義、是非觀,那他即使再有“人性”,這種人性都是相當可疑、十分可怕的。
金庸小說所表達的人性深度更是王朔無能望其項背的。
因而,王朔對于金庸的批評既立不住又特别膚淺。
當代大陸作家多不讀書,而且以不讀書為榮,談起自己的“土”出身,不對此遺憾,反倒是感激的,最典型的就是王朔。
他的不讀金庸、瞧不起金庸,既讓人覺得可笑,更讓人覺得可悲。
王朔自己意識不了這些,他最能出一口氣的地方又恰恰是“幸虧沒受過什麼正規教育,讓教本污染頭腦,否則……” 我們的教本問題确實不少,但以教本有不足,而去排斥一切真知與正規教育,強調“無知者無畏”,認同于“無知”,不當它是一樁罪過,不反思造成這種“無知”的社會、體制原因,對知識分子的反思更是不僅不予理解,相反極盡恥笑之能事,這樣的人,在我看來他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無知”,一種“罪行”更深的罪惡——它的背後是愚民! 我知道王朔是反對愚民的,但他不但是老作家,也是老“紅衛兵”,他在知識問題上攪騰,打着反對愚民、反對說教的旗号,所起的作用卻多半是在愚民、說教,這樣的老“紅衛兵”我就該詛咒他,除非他哪一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因此,我對他的批評隻限于這些錯誤之上,其他方面,我是尊重他的,他的許多小說我是虛心學習的。
不過,王朔的“蔑視”教育由來已久、由來有故,早在《動物兇猛》裡就交代過了。
我可以将這種交代“認真”,雖然王朔一向不大看重這個詞,因為這篇小說裡的“我”,其經曆和王朔本人恰好相近。
他說: 我感激我所處的那個年代,在那個年代學生獲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學習那些後來注定要忘掉的無用的知識。
我很同情現在的學生,他們即便認識到他們是在浪費青春也無計可施。
我至今認為人們之所以強迫年輕人讀書并以光明的前途誘惑他們,僅僅是為了不讓他們到街頭鬧事。
那時我隻是為了不過分丢臉才去上課。
我一點不擔心自己的前途,這前途已經決定:中學畢業後我将入伍,在軍隊當一名四個兜的排級軍官,這就是我的全部夢想,我一點不想最終晉升到一個高級職務上,因為在當時的我看來,那些占據高級職務的老人們是會永生的。
一切都無須争取,我隻要等待,十八歲時自然會輪到我。
(《王朔自選集》,第518-519頁。
) 這基本上代表了當時王朔的某種真實的心理、想法。
後來他沒能當上四個兜的軍官,并非由于覺悟了、看透了、“瞧不起”了,而是像他說的,在競争中失敗了,被“甩”出來了。
這一切我們姑且不談,隻以“陰暗的”心态,假定這就是王朔們對于“教育”的高見,從這些話裡人們能發現什麼呢? 在這裡,王朔不是去反思教育失敗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裡,而是“反思”教育本身,得出的結論是,我們不該對年輕人進行教育,更不該強迫年輕人讀書,否則就有“誘惑”他們的可能,使他們“浪費了青春”,得不到“空前的解放”,沒能像王朔們這樣聰明,也沒有具備王朔們功蓋當世的本領! 我覺得他王朔本人不接受教育是可以的,他的父母雖是“百姓”,但中國不就一所“國防大學”嗎?父母也許沒能力讓他頂替、接班,放他出去當兵的本事也還是有的,确信兒子将來做軍官也還是不妄的——後來他“沒出息”,辜負了雙親,能怪誰呢? 這還罷了,遠為可笑的是,王朔們覺得我們把孩子們管起來,“誘惑”他們讀書,原來“僅僅是為了不讓他們到街頭鬧事”。
我第一次明白了教育的意義,他不說我就無知了! 幸虧他說了出來,多少人才免于無知。
我從這句話裡,也是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們中國還這樣發達,竟至于一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全成了“街道”,孩子們一出門就是街道,不然你怎麼理解那個“僅僅是”? 這樣發達的國家,難怪不必需要發展什麼教育——教育有什麼用啊,全做“無知”多好! 你學什麼東西最終都會忘,即使你不肯忘,每個人不都還面臨一個死嗎? 死了罷了,你學習、讀書有什麼用呢? 當然,也許我的确心态陰暗了,見到這些話我不會把它們當真,即使看到他的小說情節有許多地方像金庸的武俠人物那樣“出格”,亦不會像他評點金庸時那樣去說: 在金庸小說中我确實看到了一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那麼狹隘、粗魯,視聽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嚴重障礙。
差不多都不可理喻,無法無天,精神世界幾乎都沒有容量,隻能認知眼前的一丁點兒人和事,所有的行動近乎簡單的條件反射,一句話,我認不出他們是誰。
讀他的書我沒有産生任何有關人、人群的聯想,有如看一堆機器人作業,邊讀邊問自己:這可能嗎?這哥們兒寫東西也太不過腦子了!一個那麼大歲數的人,混了一輩子,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這麼亂來? 王朔能這樣評點金庸,至于我,我确實沒這個膽量。
如果我是王朔,我也不會有這個膽量。
為啥?因為假如我是王朔,我會發現我的小說中不僅讓人“看到了一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而且還讓人看到了一些人們從所未聞的話。
上面那段有關教育的高見即連“弱智”都說不出來! 話已這樣,何況情節呢? 可能有人不相信“我”兜自己的老底,其實你稍微有一點“陰暗”心理的話,就能發現,在我王朔的小說裡,“我”這個痞子勾引起女人來,也實在太容易不過了!大街上随便碰上了怦然心動的一個,觍起臉皮上前把人家調侃幾句,人家馬上就和你相見恨晚了,兩個人挂上了;或者,那些女孩子對“我”也太主動,太願意找個“流氓”做朋友了,不找“流氓”就嫁不出去了。
更為稀奇的是,這些找“流氓”的女孩子層次還挺高,大學畢業,而“我”這個“痞子”呢,又太像把她們捏出來、賦予其生命的“上帝”王朔那樣了,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