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仕途初登 嶄露鋒芒(9)

關燈
施展抱負也不算遲。

     朝中上下都大感意外,以曹操在官場風華正茂、才氣橫溢之時,居然告假回鄉,實在不可思議。

    但既然曹操态度堅決,朝廷也隻得恩準了他。

     曹操卸服解印,即日回到安徽老家谯縣。

    他沒有住到少年時候居住的地方,而是在谯縣東面約五十裡的地方,選一偏僻之地,建立了一座小茅屋,獨自一人住在裡面。

    他的目的是為了清靜,少幹擾,以便秋夏兩季讀書,冬春兩季狩獵。

    如此不問政事,不理俗務,真正過一段獨自靜養的生活。

     可是,事實并不如曹操想的那麼單純,不久,就有人來找他了。

    當然來找他的并不是曹操日夕皆喜的山野之人,而是遠道從京城趕來的。

    那人帶來一封信,曹操看罷信才知道内情。

     原來,冀州刺史王芬、黨锢之禍主角陳蕃的兒子陳逸、名道教法師襄楷、豪使周旌、著名的策士許攸等人共同陰謀政變,廢立靈帝,誅殺宦官,以為陳蕃等人報仇。

    經許攸建議,他們決定拉曹操加入,因曹操在洛陽城居民間聲望崇高,具有民心号召力。

     曹操讀罷密函,頓覺不妥,趕快寫信給許攸,明确表示: “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

    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

    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讓,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

    及至霍光受托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内應太後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教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谠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

    今諸君徒見曩昔之易,未睹當今之難。

    諸君自度,結衆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曹操絕不是漢皇帝的“死忠派”。

    許攸敢建議找他,可能便已看出曹操的真實心态。

    因此,曹操的反對并非政治倫理,而是政治利害。

    他認為要廢立君王,隻有在像霍光對昌邑王、伊尹對太甲的情勢下,才有可能成功。

    那是因為太甲及昌邑均剛上任,權力未穩固。

    而且内朝的皇親,外朝的大臣都不支持皇帝,反而較傾向元老權臣的伊尹和霍光,所以廢立之事有成功的可能。

     像王芬這種由地方發動的政變陰謀,無法在事件開始便控制政權,容易受到中央政府集合各地部隊圍剿,以七國之亂規模之大,都無法取勝,憑王芬以冀州之力,要想成功,幾率太小,故不宜冒險妄動。

     曹操的分析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王芬等人既然意向已決,便決不會因曹操的反對而改變主意。

    至于曹操,已向來使表示,即使王芬等人不聽他的勸告,要一意孤行,他曹操也不會去告發他們,裝作不知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