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決策隆中

關燈
曹操在北方仗打得漂亮詩寫得豪邁,急壞了那個在劉表手下的老朋友劉備。

    曹操北征烏桓時,劉備就建議劉表趁機北上攻擊許昌,卻被拒絕。

    如今劉表也感受到了曹操的壓力,萬分遺憾地說不聽玄德老弟的如今果然尴尬了。

    劉備到是勸他,如今天下大亂好機會還會沒有?如果将來能把握住也還來得及(注1)。

     劉備在長期的失敗中認識到自己身邊缺乏優秀的參謀人才,大大加強了訪求人才的力度。

    當時襄陽有一個名士叫司馬徽,擅長識别人才,人稱“水鏡”。

    劉備向他咨詢天下大事。

    司馬徽自稱“儒生俗士,不識時務”,而極力誇獎号稱“卧龍”的諸葛亮和“鳳雛”的龐統是“識時務之俊傑”。

    不久,另一個名士徐庶也向劉備稱述諸葛亮好比潛伏人間的卧龍。

    兩個人不約而同的介紹,自然引起了劉備的深切關注,于是想請徐庶去把諸葛亮請來。

    徐庶告訴他,這樣的大賢還是您親自去請。

    徐庶一向倍受劉備的器重,他這樣的大力推薦當然打動了劉備。

    經過著名的"三顧茅廬"後,劉備見到了這個年輕人,并誠懇地向他請教,于是就有了三國中最有名的一段對話隆中對:"今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并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内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在言談中,指出現在曹操強大,一時無法同他正面對抗。

    江東的孫權也無隙可擊,隻能利用孫權,共同對付曹操。

    接着,諸葛亮又指出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凡庸之輩,難以守住基業。

    他們手下的智能之士,都想另擇明主。

    而您劉備具有“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及“思賢如渴”等優點,順勢提出了先取荊、益,再圖取曹操的戰略部署。

     隆中對是個永遠的話題,一方面是因為它氣魄宏大,而且是劉備第一次獲得了一個可行的戰略。

    從此,劉備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勢力大大膨脹,終于成為一方的霸主。

    另一方面,從争霸天下的角度看,它執行得相當不順利。

    原因是什麼,是後來執行時的錯誤還是它本身固有的矛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恐怕是沒有統一的答案了。

    個人認為,作為一個成就霸業的計劃,它有點一廂情願,過于依賴後來的盟友東吳。

    事實上,對比後來蜀漢在益州和漢中的成功,在吳蜀矛盾最激烈的荊州,隆中對幾乎沒有實現過。

    細節問題将來還會談及,總之這個戰略對當時弱小的劉備來說,太難了。

     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看得到,别人也看得到。

    幾乎同時,歸降東吳不久的甘甯也象孫權提出了類似的計劃:“如今漢室衰敗,曹操早晚會取而代之。

    荊州南部地形有利,是我們西部的屏障。

    看看劉表,即沒有深謀遠慮兒子也不過是幾個廢物,不是能建功立業的人。

    您應該趁機早日圖取,不能讓曹操搶先。

    如今,我們應先攻取黃祖。

    黃祖早就頹廢昏聩,您親自出擊沒有不獲勝的理由。

    打敗黃祖後,一鼓作氣向西攻擊,占據楚關,然後就可以圖謀巴蜀了。

    ”這一段分析,和建安五年魯肅的意見不謀而和。

    孫權頭上又沒有什麼人壓着,當即采納這一建議動手西攻黃祖。

    在董襲淩統呂蒙等部将奮戰下,孫權徹底打敗并誅殺江夏的黃祖,俘獲那裡的軍民數萬後回師。

    甘甯從此受到孫權的重用。

     北方的曹操,這時正在進行系統的内政建設。

    夏六月,廢三公而置丞相,曹操親自出任。

    曹操又任命崔琰毛玠負責選拔人才,二人清正廉潔兢兢業業。

    他們提拔誠懇實在的賢才,排斥華而不實的假貨,推薦虛懷若谷的長者,打擊溜須拍馬的小人。

    完全唯才是舉,有名無實的家夥,一個也不舉薦(嘿嘿,庫爾尼科娃要是在他們手下,恐怕就甭想風光了)。

    後來風雲一時的晉宣帝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