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從長安到許昌
關燈
小
中
大
地裡陰謀劫駕。
誰知道又瀉了密(看來郭汜善于洩密),吓得他抛棄軍馬隻身逃亡。
郭汜的兵力,在當時舉足輕重,又是獻帝金口禦封的車騎将軍,卻連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人馬拉走的勇氣都沒有。
這樣的廢物也來争奪天下? 這個逃亡中的小朝廷在如此窘迫的情況下,還不忘記内讧一下。
十月,當他們到了華陰縣後,将軍段隈來進貢,終于解決了這幫人的溫飽問題。
可是,後将軍楊定和這個姓段的有仇,就指使手下的誣告他要謀反,又脅迫下級官員造謠胡說郭汜在他的軍中。
太尉楊彪等人以性命擔保段将軍決不會反叛,獻帝則兩邊的話都不太相信,猶豫不決。
楊定等不及了,聯合了楊奉董承要來硬的,并請求獻帝下诏。
獻帝這時已經十六歲,稍微懂事了:"他到底有沒有罪還不清楚,你們就想讓我下命令?"有诏書要動手,沒有诏書照樣動手!可是手下又不争氣,楊奉進攻段隈的軍營,十幾天打不下來。
姓段的還真是條漢子,即使如此照樣供應天子百官飲食,并沒有二意。
獻帝下诏書命令停戰,楊奉等人找個台階就下了台,撤了兵。
十二月,獻帝一行終于到了弘農。
從長安到弘農,足足爬了五個月。
李催郭汜看到這些家夥的可愛之處,立刻就追了上來。
張濟和董承楊奉等不和,戴着獻帝給的票騎将軍(原文如此,應該是骠騎将軍的通假)的烏紗帽就又投靠了李郭。
楊奉等人哪裡抵擋得住車騎票騎大司馬的聯合進攻,在東澗被打敗。
百官士卒屍橫遍野,各種寶貝印绶典籍全都扔了逃命。
獻帝一行人病急亂投醫,一面假裝和李催郭汜和談,一面召集附近的李樂韓暹胡才等人來保駕,完全不顧他們本來是土匪。
又把匈奴的右賢王也召來護駕。
這些人會合董承楊奉等,把李催郭汜打了個措手不及,殺掉幾千人。
董承等就看快催着獻帝趁機開溜,一大堆婆婆***家夥要和李催郭汜的鐵騎賽跑。
立刻就被追上。
李催郭汜這次不再上當大打出手,獻帝一行敗得比東澗還慘,滿朝公卿被殺被俘的比逃掉的還多。
這個時候,護駕的禦林軍已經不到一百人了。
一個連都不到,怎麼能逃出魔掌?李樂就建議大家乘船走水路逃命。
太尉楊彪覺得河道過于艱險,但也沒有别的辦法,就讓李樂先去準備船隻,一切就緒後舉火為号。
獻帝和大臣們步行走向河岸。
河岸高十幾丈(頭一次聽說這樣的地方可以稱作岸而不是崖,明擺着是春秋筆法了),下不去。
幸虧伏皇後的哥哥伏完帶着十匹絹,于是派個人背着獻帝再用絹把兩個人放下去。
别人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了,要麼老老實實地往下爬,要麼一半是跳一半是掉的下了“岸”,帽子頭巾掉了也顧不上。
到了河邊,卻沒有那麼多船。
士兵們拼命扒着船舷向上爬,董承李樂就拿着戈戟亂砍。
上了船的僅有皇帝皇後等幾十人,帶着一船砍斷的手指頭離了岸(寫到這裡,我自己的手指頭都有被砍斷之感)。
留在岸上的官吏士兵宮女全都被李催郭汜的士兵搶劫,衣服被搶走頭發都被剪斷。
農曆十二月的陝北,這樣的人哪裡還有活路?活活地被凍死。
李催的騎兵發現獻帝一行後(舉火為号暴露了行蹤)追上來沿着河大喊大叫。
董承怕他們來個亂箭齊發,用被子把船艙裹了一圈,順便擋擋風寒。
雖然窩窩囊囊,也算是暫時逃脫。
半路上河内太守張楊河内太守王邑來進貢糧食衣物,獻帝一行終于有了點安心感。
功高莫過救駕,當然要論功行賞。
于是,王邑封侯,張楊等人拜将,通通假節開府(這是當年的三公,如今的溫相才有的殊榮(^_^))。
這些家夥的喽羅們也來求職,一律升了官。
印绶沒有,就拿着錐子在石頭上胡亂刻幾下充數。
狗尾續貂是五胡的典故,卻完全适用于這個時候。
獻帝就在荊棘中和百官議事,士兵們扒着籬笆看熱鬧:哦,朝廷就是這個樣子呀?獻帝派太仆韓融去弘農勸解
誰知道又瀉了密(看來郭汜善于洩密),吓得他抛棄軍馬隻身逃亡。
郭汜的兵力,在當時舉足輕重,又是獻帝金口禦封的車騎将軍,卻連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人馬拉走的勇氣都沒有。
這樣的廢物也來争奪天下? 這個逃亡中的小朝廷在如此窘迫的情況下,還不忘記内讧一下。
十月,當他們到了華陰縣後,将軍段隈來進貢,終于解決了這幫人的溫飽問題。
可是,後将軍楊定和這個姓段的有仇,就指使手下的誣告他要謀反,又脅迫下級官員造謠胡說郭汜在他的軍中。
太尉楊彪等人以性命擔保段将軍決不會反叛,獻帝則兩邊的話都不太相信,猶豫不決。
楊定等不及了,聯合了楊奉董承要來硬的,并請求獻帝下诏。
獻帝這時已經十六歲,稍微懂事了:"他到底有沒有罪還不清楚,你們就想讓我下命令?"有诏書要動手,沒有诏書照樣動手!可是手下又不争氣,楊奉進攻段隈的軍營,十幾天打不下來。
姓段的還真是條漢子,即使如此照樣供應天子百官飲食,并沒有二意。
獻帝下诏書命令停戰,楊奉等人找個台階就下了台,撤了兵。
十二月,獻帝一行終于到了弘農。
從長安到弘農,足足爬了五個月。
李催郭汜看到這些家夥的可愛之處,立刻就追了上來。
張濟和董承楊奉等不和,戴着獻帝給的票騎将軍(原文如此,應該是骠騎将軍的通假)的烏紗帽就又投靠了李郭。
楊奉等人哪裡抵擋得住車騎票騎大司馬的聯合進攻,在東澗被打敗。
百官士卒屍橫遍野,各種寶貝印绶典籍全都扔了逃命。
獻帝一行人病急亂投醫,一面假裝和李催郭汜和談,一面召集附近的李樂韓暹胡才等人來保駕,完全不顧他們本來是土匪。
又把匈奴的右賢王也召來護駕。
這些人會合董承楊奉等,把李催郭汜打了個措手不及,殺掉幾千人。
董承等就看快催着獻帝趁機開溜,一大堆婆婆***家夥要和李催郭汜的鐵騎賽跑。
立刻就被追上。
李催郭汜這次不再上當大打出手,獻帝一行敗得比東澗還慘,滿朝公卿被殺被俘的比逃掉的還多。
這個時候,護駕的禦林軍已經不到一百人了。
一個連都不到,怎麼能逃出魔掌?李樂就建議大家乘船走水路逃命。
太尉楊彪覺得河道過于艱險,但也沒有别的辦法,就讓李樂先去準備船隻,一切就緒後舉火為号。
獻帝和大臣們步行走向河岸。
河岸高十幾丈(頭一次聽說這樣的地方可以稱作岸而不是崖,明擺着是春秋筆法了),下不去。
幸虧伏皇後的哥哥伏完帶着十匹絹,于是派個人背着獻帝再用絹把兩個人放下去。
别人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了,要麼老老實實地往下爬,要麼一半是跳一半是掉的下了“岸”,帽子頭巾掉了也顧不上。
到了河邊,卻沒有那麼多船。
士兵們拼命扒着船舷向上爬,董承李樂就拿着戈戟亂砍。
上了船的僅有皇帝皇後等幾十人,帶着一船砍斷的手指頭離了岸(寫到這裡,我自己的手指頭都有被砍斷之感)。
留在岸上的官吏士兵宮女全都被李催郭汜的士兵搶劫,衣服被搶走頭發都被剪斷。
農曆十二月的陝北,這樣的人哪裡還有活路?活活地被凍死。
李催的騎兵發現獻帝一行後(舉火為号暴露了行蹤)追上來沿着河大喊大叫。
董承怕他們來個亂箭齊發,用被子把船艙裹了一圈,順便擋擋風寒。
雖然窩窩囊囊,也算是暫時逃脫。
半路上河内太守張楊河内太守王邑來進貢糧食衣物,獻帝一行終于有了點安心感。
功高莫過救駕,當然要論功行賞。
于是,王邑封侯,張楊等人拜将,通通假節開府(這是當年的三公,如今的溫相才有的殊榮(^_^))。
這些家夥的喽羅們也來求職,一律升了官。
印绶沒有,就拿着錐子在石頭上胡亂刻幾下充數。
狗尾續貂是五胡的典故,卻完全适用于這個時候。
獻帝就在荊棘中和百官議事,士兵們扒着籬笆看熱鬧:哦,朝廷就是這個樣子呀?獻帝派太仆韓融去弘農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