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東漢的衰敗
關燈
小
中
大
單純從年号上看,名正言順的三國時代開始于魏文帝曹丕廢漢獻帝劉協,三國各自稱帝稱王。
然而,硬說三國開始于曹丕,誰都不會同意。
原因就是那個時候的東漢,早就名存實亡了。
因此,談到三國時不能不先談一談東漢的衰敗。
東漢的幾個皇帝,除光武帝劉秀外幾乎都是“少年得志”。
後漢書中記載,自孝和皇帝以來即位時最年長的少帝不過17歲(注1),最“年輕”的孝殇帝劉隆不過100多天!乳臭未幹的小孩焉能君臨天下?權力自然就落到了親朋(外戚)好友(宦官)的手裡。
後宮幹預朝政,天下從來沒有太平過,更何況東漢幾十年如一日地貫徹這一基本國策? 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時任太常的江夏人劉焉看到天下大亂盜賊四起(黃巾起義已經爆發),建議:“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緻離叛。
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簡單地說,就是要從中央選派要員加強對地方的領導,并擴大地方官的權力使其能夠更加有力地鎮壓各地的叛亂。
這一建議被采納,劉焉也親自出任益州牧。
這一三國演義中并未提及的政策卻大大影響了後世幾十年的風雲。
(注2) 公平地講,東漢末年是個腐敗透頂的時代。
桓靈時公開賣官,連公卿這樣的官職也一千萬八百萬地明碼标價童叟無欺,一時拿不出錢甚至可以賒欠!這樣的官員上了台,除了拼命“賺錢”外還能幹什麼?這樣的朝代不滅亡才是奇迹。
但仔細地分析一下,它的滅亡卻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連黃巾大起義也未能将其颠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諸侯)的反叛不臣。
董卓後有誰對朝廷真正忠誠過?究其原因,劉焉的政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央要員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當的權力,對付黃巾當然更加靈活有力,那麼反過來對付中央呢?所謂的朝廷不過是一群婦女兒童殘疾人(嘿嘿,這麼稱呼宦官夠客氣了吧),太常劉焉(益州牧)太仆黃琬(豫州牧)宗正劉虞(幽州牧)本來就不會把他們放在眼裡,更何況現在已經山高皇帝遠?這個政策的實行,實際上把東漢由中央集權變成了分封。
這就是東漢末年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
這個時候,外戚宦官之間的狗咬狗愈演愈烈。
中平六年,靈帝崩,少帝劉辯以17歲的“高齡”繼位。
外戚大将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等人計議誅殺宦官,卻又不聽陳琳曹操的勸告執意召董卓勒兵進京。
董卓是當時的悍将,“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因戰功拜前将軍。
因為疑慮他擁兵自重朝廷屢次要升遷他為少府(财政部長,九卿之一),并州牧,來個明升暗降,他都推辭掉了。
這次是個苦差事,他能高高興興地來嗎?一旦來了,又會是為什麼呢? 董卓真的來了,但何進卻沒看到。
這個大将軍實在太廢物,還沒等到董卓的兵馬就因為事情洩漏引火燒身,自己反被“殘疾人”騙進宮中作掉了。
袁紹袁術等人一看,哪裡肯甘休當即放火燒宮門進攻要完成何大将軍“遺志”。
宦官們見勢不妙,連忙劫持了少帝及陳留王劉協(就是後來的漢獻帝,當時隻有9歲)逃跑。
董卓在路上看到城中火起,匆忙趕來,正和逃難的少帝獻帝撞上。
17歲的少帝看到董卓的大軍,吓得隻是哭,倒是9歲的劉協侃侃而談,提及城中的禍亂。
17歲的大哥哥還不如9歲的小弟弟,也難怪被人看不起後來倒黴。
外戚宦官兩敗俱傷,董卓這樣的野心家當然要混水摸魚。
然而,他來得匆忙,随身的兵馬隻有三千,于是他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幕瞞天過海的妙戲。
他先在洛陽城紮了一個大軍營,夜裡把自己的人馬偷偷調出洛陽,白天在堂而皇之地調進洛陽。
就這樣,這個把戲重複了四五天而沒有被人戳穿。
大家看到董卓的援軍源
然而,硬說三國開始于曹丕,誰都不會同意。
原因就是那個時候的東漢,早就名存實亡了。
因此,談到三國時不能不先談一談東漢的衰敗。
東漢的幾個皇帝,除光武帝劉秀外幾乎都是“少年得志”。
後漢書中記載,自孝和皇帝以來即位時最年長的少帝不過17歲(注1),最“年輕”的孝殇帝劉隆不過100多天!乳臭未幹的小孩焉能君臨天下?權力自然就落到了親朋(外戚)好友(宦官)的手裡。
後宮幹預朝政,天下從來沒有太平過,更何況東漢幾十年如一日地貫徹這一基本國策? 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時任太常的江夏人劉焉看到天下大亂盜賊四起(黃巾起義已經爆發),建議:“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緻離叛。
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簡單地說,就是要從中央選派要員加強對地方的領導,并擴大地方官的權力使其能夠更加有力地鎮壓各地的叛亂。
這一建議被采納,劉焉也親自出任益州牧。
這一三國演義中并未提及的政策卻大大影響了後世幾十年的風雲。
(注2) 公平地講,東漢末年是個腐敗透頂的時代。
桓靈時公開賣官,連公卿這樣的官職也一千萬八百萬地明碼标價童叟無欺,一時拿不出錢甚至可以賒欠!這樣的官員上了台,除了拼命“賺錢”外還能幹什麼?這樣的朝代不滅亡才是奇迹。
但仔細地分析一下,它的滅亡卻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連黃巾大起義也未能将其颠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諸侯)的反叛不臣。
董卓後有誰對朝廷真正忠誠過?究其原因,劉焉的政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央要員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當的權力,對付黃巾當然更加靈活有力,那麼反過來對付中央呢?所謂的朝廷不過是一群婦女兒童殘疾人(嘿嘿,這麼稱呼宦官夠客氣了吧),太常劉焉(益州牧)太仆黃琬(豫州牧)宗正劉虞(幽州牧)本來就不會把他們放在眼裡,更何況現在已經山高皇帝遠?這個政策的實行,實際上把東漢由中央集權變成了分封。
這就是東漢末年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
這個時候,外戚宦官之間的狗咬狗愈演愈烈。
中平六年,靈帝崩,少帝劉辯以17歲的“高齡”繼位。
外戚大将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等人計議誅殺宦官,卻又不聽陳琳曹操的勸告執意召董卓勒兵進京。
董卓是當時的悍将,“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因戰功拜前将軍。
因為疑慮他擁兵自重朝廷屢次要升遷他為少府(财政部長,九卿之一),并州牧,來個明升暗降,他都推辭掉了。
這次是個苦差事,他能高高興興地來嗎?一旦來了,又會是為什麼呢? 董卓真的來了,但何進卻沒看到。
這個大将軍實在太廢物,還沒等到董卓的兵馬就因為事情洩漏引火燒身,自己反被“殘疾人”騙進宮中作掉了。
袁紹袁術等人一看,哪裡肯甘休當即放火燒宮門進攻要完成何大将軍“遺志”。
宦官們見勢不妙,連忙劫持了少帝及陳留王劉協(就是後來的漢獻帝,當時隻有9歲)逃跑。
董卓在路上看到城中火起,匆忙趕來,正和逃難的少帝獻帝撞上。
17歲的少帝看到董卓的大軍,吓得隻是哭,倒是9歲的劉協侃侃而談,提及城中的禍亂。
17歲的大哥哥還不如9歲的小弟弟,也難怪被人看不起後來倒黴。
外戚宦官兩敗俱傷,董卓這樣的野心家當然要混水摸魚。
然而,他來得匆忙,随身的兵馬隻有三千,于是他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幕瞞天過海的妙戲。
他先在洛陽城紮了一個大軍營,夜裡把自己的人馬偷偷調出洛陽,白天在堂而皇之地調進洛陽。
就這樣,這個把戲重複了四五天而沒有被人戳穿。
大家看到董卓的援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