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篇 白山黑水連吳越

關燈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從祁山退兵後,蜀漢迎來了一個難得太平的三年(注1)。

    然而,蜀漢的平淡并不意味着天下的太平,吳魏内部外交内政的紛争愈演愈烈。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元月,孫權還沉浸在新年的喜慶氣氛中時,卻得到了一個噩耗:他的兒子孫慮去世。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可想而知,他的太子孫登也不得不從武昌來到建業勸慰這時已經五十多歲的老爸。

    為了盡到兒子的孝心,也因為陸遜鎮守武昌忠誠勤懇令人放心,孫登從此就留在了建業孫權的身邊。

    無獨有偶,二月曹睿的女兒曹淑也夭折。

    曹睿這時候三十都不到,他的女兒才八歲。

    遭到如此打擊,曹睿同樣痛不欲生,又是立廟祭祀,又是找已經去世的童男合葬,還要親自去許昌參加葬禮。

    曹操曹丕去世的時候,葬禮都相當簡單,如今為了一個乳臭未幹的小丫頭這麼興師動衆,當然招緻了群臣的反對。

    陳群楊阜等人都勸曹睿,當年您的父親曹丕和您的奶奶(曹操的妻子卞氏)去世時,您都沒有送葬,并非您不孝,不就是因為如今的天下還沒有到可以大張旗鼓地辦私事嗎?如今不但您要去,還要把後宮的人全都帶去“公費旅遊”,浪費的都是公款啊。

    還有一點他們大概沒好意思說,就是文帝曹丕曾下诏命令禁止厚葬,您這麼幹,不是帶頭違法亂紀?曹睿正在氣頭上,當然聽不進去。

    三月,執意去了許昌辦葬禮。

    曹睿為人,在攻吳取蜀外交内政上都很有建樹,但就是在自己的私生活上糊塗。

    遺憾的是,他如果僅僅是個平民百姓這些到算不上什麼太大的缺點,但偏偏他是皇帝。

    這樣,沉重的負擔就自然轉嫁到了平民百姓的頭上。

     曹睿是私事糊塗,然而這個時候的孫權,卻連公事都糊塗起來了。

    他因為看到國中缺馬,就派人遠赴遼東到公孫淵那裡想辦法。

    大家都認為這樣的想當然不可行(後來孫權從高麗那裡弄到了些馬,滑稽的是對方給了一百匹,他卻因為船的容量有限隻運回來八十),他也全都當作耳旁風。

    遼東的公孫家自從董卓大亂後就仗着山高皇帝遠割據一方,一直是個獨立王國。

    公孫度在董卓進洛陽之前就到了遼東,當時不少人為了躲避中原的戰亂都到了他手下,比如和華歆共創“割席絕交”之詞的管甯。

    為了加以拉攏,曹操曾給了他一個武威将軍的頭銜和永甯鄉侯的爵位,公孫度對此一番"恭維"卻勃然大怒:“我在遼東稱王,當什麼永甯鄉侯!”曹操給他的印绶被他扔在一旁。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在曹操攻克邺城的同時公孫度去世,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位。

    公孫康死後,經過一番明争暗鬥其次子公孫淵終于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擊敗了他人,成了遼東的新任土皇帝。

    曹魏對遼東鞭長莫及,隻能以加官進爵的方式對這個獨立王國進行拉攏和名義上的控制。

    然而,這個公孫淵腳踩兩隻船,帶着魏國遼東太守的頭銜私下結交東吳。

    曹睿當然不答應,太和六年九月命令田豫等人海陸并進收拾這個吃裡爬外的家夥。

    田豫等沒能把公孫淵怎麼樣,卻打聽到了孫權派的使者就要返航的消息。

    這個季節西北風強勁海浪很大,田豫估計吳國的使者必然要找地方避風,就先到可能的地方埋伏。

    果然,東吳的船為了躲避風浪一頭鑽進了田豫的口袋,當即被斬殺。

    孫權馬沒要來,卻損兵折将,賠錢(東吳的使者既然是要買馬,錢總不會少帶)更是當然的。

    他這時才想起來當年虞翻曾說過這麼幹不行,趕快把這個無神論者(注2)從交州(如今的廣西海南一帶)調回來。

    然而,晚了,虞翻此時已經去世,他僅僅迎回了一幅靈柩。

     幾個月後,魏國也有一人失寵後憂死,這個人就是相當有名的劉晔。

    劉晔為人相當有膽量智慧,說起話來有頭有尾,一向為曹睿所敬重,但這麼個人到了晚年成了察言觀色的小人(曹操時代,好象沒這個毛病)。

    曹睿曾有讨伐蜀漢的念頭,群臣都反對,說不行,于是曹睿把劉晔找來親自詢問,劉晔也說可行,曹睿當然高興。

    然而,劉晔出來就跟大家說不行,大家也都高了興。

    有一位叫楊暨的官員,也是劉晔的崇拜者,他最為激烈地反對伐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