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關燈
小
中
大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關羽授首呂蒙病逝之後一個月,帶着一身疲憊返回洛陽的曹操還來不及品味救援襄樊離間孫劉斬殺關羽的勝利,就以六十六歲的高齡去世。
雖然名正言順的三國時代起于他身後的曹丕,但毫無疑問,這位戎馬一生的魏武帝才是三國時代的奠基人。
鑒于曹操對三國的重要影響,這裡對他的生平進行一個簡單的評論。
三國演義中将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并不公平。
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朝野上下烏煙瘴氣。
步入建安年代,東漢朝廷早已無可救藥。
對此,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
”董卓擅行廢立,劉焉自造龍袍,淮南弟稱号刻玺于北方的亂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對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拉攏當時任議郎的曹操時被其拒絕;聯軍讨伐董卓時,與其他人觀望顧慮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奮力進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韓馥袁紹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次為曹操所拒絕,并明确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你們可以去聽那個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誠于西面的漢獻帝;李催等人禍亂長安,獻帝一行狼狽從他們手下逃命時,漠然無視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主動迎接獻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吳魏合作擊殺關羽後孫權上表勸進稱臣,曹操也不聽:"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這一系列的言行中雖然有曹操的慎重權謀,但客觀上不能否認是對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誅殺董承(原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按照三國演義看出身的标準應為“漏網之魚”)伏完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動手于前曹操反擊于後,難道能指望曹操高高興興地等死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裡,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
誅董承殺伏完的同時,曹操也規定了自己“後宮”的人一律不得幹涉朝政,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
才高八鬥的曹植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注1),他的車夫(司機)立刻就被處死(曹植失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違法亂紀。
曹丕或許是有賊心沒賊膽,曹植則根本不把當不當賊當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華麗,違反了自己提倡節儉的命令後盡管是兒媳婦照樣砍頭(狠是太狠了)。
綜合這些回頭看曹操誅殺董伏等人,客觀上有避免重蹈覆轍之意,并非單純的以牙還牙。
曹操雖然大權在握,但一直尊重漢獻帝權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獻帝手裡。
曹操晉見獻帝,都按照當時三公見皇帝的慣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
建安十九年,曹操誅殺伏完的同一年,獻帝曾對曹操說:“您如果認為我值得輔佐就請輔佐,不能的話也随你。
”那時獻帝隻要一聲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殺死,曹操聽到這樣的言語後大吃一驚,汗如雨下(此後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
當然,曹操回去後一句話也可以反過來殺掉獻帝,但是獻帝沒有下令殺曹操,曹操也沒有因此對獻帝有什麼不恭。
由此可見,獻帝對曹操還是比較信任的,至少認為1,他,或者說這個天下還需要曹操;2曹操不會加害他。
不明白為什麼類似的話,劉備對諸葛說出來,就是赤膽忠心,而獻帝對曹操說出來,就是欺君罔上。
曹操說過的“設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其實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
客觀地說,應該稱曹操是東漢王朝的終結者和繼承者,他讓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過了最後的歲月并順利地繼承了其“遺産”。
曹操的軍事文學才能很少有人否認,稍微有争議的是他的政績。
個人認為,他的政績與軍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顧三國前的曆史,東漢桓帝年間,中國的人口曾經達到五千多萬,但到了三國時銳減到七百多萬,甚至還不如四五百年前動不動就“斬首十萬”的戰國時代(那時還有一千多萬)。
殺光這麼多人不可能,但餓死卻不難。
究其根源,無非是天災人禍。
自東漢桓帝靈帝以來,旱災、水災、瘟疫、暴動、少數民族叛亂
雖然名正言順的三國時代起于他身後的曹丕,但毫無疑問,這位戎馬一生的魏武帝才是三國時代的奠基人。
鑒于曹操對三國的重要影響,這裡對他的生平進行一個簡單的評論。
三國演義中将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并不公平。
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朝野上下烏煙瘴氣。
步入建安年代,東漢朝廷早已無可救藥。
對此,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
”董卓擅行廢立,劉焉自造龍袍,淮南弟稱号刻玺于北方的亂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對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拉攏當時任議郎的曹操時被其拒絕;聯軍讨伐董卓時,與其他人觀望顧慮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奮力進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韓馥袁紹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次為曹操所拒絕,并明确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你們可以去聽那個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誠于西面的漢獻帝;李催等人禍亂長安,獻帝一行狼狽從他們手下逃命時,漠然無視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主動迎接獻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吳魏合作擊殺關羽後孫權上表勸進稱臣,曹操也不聽:"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這一系列的言行中雖然有曹操的慎重權謀,但客觀上不能否認是對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誅殺董承(原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按照三國演義看出身的标準應為“漏網之魚”)伏完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動手于前曹操反擊于後,難道能指望曹操高高興興地等死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裡,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
誅董承殺伏完的同時,曹操也規定了自己“後宮”的人一律不得幹涉朝政,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
才高八鬥的曹植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注1),他的車夫(司機)立刻就被處死(曹植失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違法亂紀。
曹丕或許是有賊心沒賊膽,曹植則根本不把當不當賊當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華麗,違反了自己提倡節儉的命令後盡管是兒媳婦照樣砍頭(狠是太狠了)。
綜合這些回頭看曹操誅殺董伏等人,客觀上有避免重蹈覆轍之意,并非單純的以牙還牙。
曹操雖然大權在握,但一直尊重漢獻帝權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獻帝手裡。
曹操晉見獻帝,都按照當時三公見皇帝的慣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
建安十九年,曹操誅殺伏完的同一年,獻帝曾對曹操說:“您如果認為我值得輔佐就請輔佐,不能的話也随你。
”那時獻帝隻要一聲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殺死,曹操聽到這樣的言語後大吃一驚,汗如雨下(此後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
當然,曹操回去後一句話也可以反過來殺掉獻帝,但是獻帝沒有下令殺曹操,曹操也沒有因此對獻帝有什麼不恭。
由此可見,獻帝對曹操還是比較信任的,至少認為1,他,或者說這個天下還需要曹操;2曹操不會加害他。
不明白為什麼類似的話,劉備對諸葛說出來,就是赤膽忠心,而獻帝對曹操說出來,就是欺君罔上。
曹操說過的“設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其實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
客觀地說,應該稱曹操是東漢王朝的終結者和繼承者,他讓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過了最後的歲月并順利地繼承了其“遺産”。
曹操的軍事文學才能很少有人否認,稍微有争議的是他的政績。
個人認為,他的政績與軍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顧三國前的曆史,東漢桓帝年間,中國的人口曾經達到五千多萬,但到了三國時銳減到七百多萬,甚至還不如四五百年前動不動就“斬首十萬”的戰國時代(那時還有一千多萬)。
殺光這麼多人不可能,但餓死卻不難。
究其根源,無非是天災人禍。
自東漢桓帝靈帝以來,旱災、水災、瘟疫、暴動、少數民族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