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董卓之死

關燈
董卓不打了,聯軍總地找點事情幹。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韓馥袁紹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為由,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甚至連玉玺都準備好了。

    嘿嘿,他們為董卓列舉的一大罪狀不就是擅行廢立嗎?如今為了打倒董卓,就想先當一次董卓?曹操就反對。

    韓馥袁紹碰了壁,就給袁紹的弟弟袁術寫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來個少數服從多數。

    沒想到袁術暗中有反叛的心思,一個遠在天邊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哪裡肯換一個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給自己找麻煩?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辭藻應付他哥,不同意。

    韓馥袁紹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幹脆派使者直接向劉虞勸進,想先造成既成事實然後逼迫大家承認。

    可這個馬屁也拍到了馬蹄上,劉虞痛斥使者,認為天子蒙難不先讨伐叛逆卻考慮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即使逃到匈奴那裡去(流亡國外)也不能聽從。

    韓馥袁紹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獲是被曹操鮑信等人看透了,其實他們隻不過是董卓第二。

    從此曹操看不起幼時的好友袁紹,直到徹底将他消滅。

     董卓聽說反叛的家夥們原來是這樣的一批活寶,得意忘形,在相國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自封為太師以示慶祝。

    然而好景不長,諸侯中又崛起了一員堪稱董卓克星的狠将,這就是孫堅。

     董卓對孫堅并不陌生。

    董卓還在西涼時,曾奉命與周慎等人征讨羌人,隸屬于當時的車騎将軍張溫。

    孫堅當時是張溫的部下。

    圍攻榆中時孫堅曾經建議周慎給他一萬人先截斷羌人的糧道,來個"計毒莫過絕糧"。

    周慎不聽,執意圍攻榆中堅城。

    結果,自己的糧道反而被羌人趁機截斷。

    無可奈何之下丢盔棄甲,"棄車重而退"。

    董卓對孫堅的計策評價頗高,認為如果能夠被采納執行涼州就此可以平定。

    諸侯起兵反叛董卓後,孫堅也不甘落後。

    和袁紹等人無所作為不同,他始終積極求戰。

    雖然出師不利被徐榮打敗(看來這個徐榮真是個人物),但也抓住胡轸呂布内部不合的良機大破之,并"枭其都督華雄"(冤枉呀,三國演義颠倒黑白,孫堅反而成了華雄的手下敗将)。

    董卓知道孫堅的厲害,就派李催去遊說孫堅,又是要結親又是封官許願極力拉攏。

    孫堅不但嚴辭拒絕,還發誓要将董卓"滅之三族,縣示四海"。

    軟的不聽,隻好來硬的。

    可是董卓呂布都不是孫堅的對手,親自出戰都被打敗,狼狽不堪。

    得勝的孫堅殺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渑池等地要尋找董卓決戰。

    董卓心有餘悸地囑咐部下,諸侯都是廢物,唯有孫堅非等閑之輩,你們要小心。

    一副"生子當如孫文台"的樣子。

    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對孫堅的防禦後董卓返回長安。

    孫堅也忙着給董卓擦屁股-救火,整複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如此忠勇的孫堅為什麼半道撤了兵,三國演義中寫到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玺,起了私心後退兵,并因此結怨于袁紹劉表。

    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是公認的結論。

    陳壽在三國志中雖然如此記載,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對此表示了有根據的懷疑。

    陳壽編纂三國志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玺一段是從吳人的紀錄中抄來的。

    裴松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

    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于玉玺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

    然而有一點,雖然三國演義不曾提及卻是白紙黑字為曆代史家所公認的,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的内讧後心灰意懶。

     原來,孫堅在前方奮戰的同時,後方的聯盟已經亂了套。

    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裡奪取了冀州。

    前後一系列的運作,大體和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相符,隻不過沒有殺死公孫越的一段。

    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來,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明白了,什麼狗屁聯盟,狗屁盟主!于是這個聯盟徹底破滅,代之而來得則是"關東州郡,務相兼并以自強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堅攻擊董卓時依附于袁術(提供軍糧)并以豫州為後盾。

    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後(兄弟翻臉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紹另外派人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

    孫堅聽說後仰天長歎,淚如雨下:“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麼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