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魏武揮鋤
關燈
小
中
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争霸天下邁出了關鍵的兩步。
第一步,他把漢獻帝遷到許都(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
第二步,與政治上的成功相對應的是,經濟上他開始實行屯田。
自中平以來,天下大亂,各地的農民沒人能夠安心地從事耕作生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侯們都為軍糧所困擾而無法制定長遠的規劃。
缺糧時就搶,有糧時也不知道珍惜。
結果必然是"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袁紹的軍隊靠采桑椹充饑,袁術的人馬靠撿河蚌裹腹。
曹操征陶謙讨呂布時都曾因為軍糧短缺而被迫撤兵,和呂布對抗到關鍵時刻時甚至不得不裁軍,對此有切膚之痛。
因此,當他征服兖州遷回天子,其他的方面暫時告一段落後,就集中全力開始解決軍糧的問題。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二月,曹操誘降了青州的百萬黃巾。
建安元年春正月,曹操又征服了依附于袁術的黃巾軍何儀等,繳獲了大量的生産工具和勞動人口。
這時曹操的部下棗祗提出了屯田的建議。
具體的說,曹操兩次俘獲的黃巾軍都是農民起義軍,種田耕地本來就是他們的本行。
如果把土地和鋤犁耕牛租給他們,他們是願意墾荒的。
實事求是地講,起源于黃巾的青州兵戰鬥力不敢恭維(注1),幹農活卻是得心應手。
曹操接納了這個建議,以“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
并任命棗祗任峻等人具體負責,規定如果自己有生産工具的人,收取收成的50%為地租;租用官府鋤犁耕牛的則收取60%。
租稅重了點,但是不用服徭役。
這在當時是相當優惠的條件,和其他諸侯根本沒有什麼動作更是天壤之别。
這一政策立竿見影,招募到農民在以許昌為中心的地區耕作,"得谷百萬斛"。
曹操逐漸推廣了這一做法,各個州郡都任命了田官,招募流民屯田,後來更在司馬懿的建議下開始了軍屯。
就這樣,魏武在潇灑揮鞭之前老實揮鋤。
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生産恢複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曹操也基本上擺脫了軍糧短缺帶來的困擾,東征西讨再無後顧之憂,「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雄心勃勃的曹操強大後,槍口自然要對準其他的諸侯。
那麼這時天下形勢如何?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南方崛起了一股新興的勢力,他就是孫堅的長子小霸王孫策。
孫堅死後,他的家屬全都投靠了袁術。
平心而論,袁術對孫家相當不錯。
孫策年輕有為,袁術也相當賞識其為人,頗有“生子當如孫伯符”之歎。
然而,袁術雖然也讓孫策東征西讨,卻不願意痛痛快快地歸還孫堅的舊部,也沒有給孫策任何的實權。
孫策屢立戰功卻沒有相應的升遷,當然日益失望。
丹楊人朱治是孫堅的舊吏,看到袁術胡作非為不是個東西,就暗地裡勸說孫策找機會離開,取江東立足。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朝廷任命了劉繇為揚州刺史。
然而,州治壽春被袁術占據,劉繇哪敢去?就南渡長江到了曲阿,受到了吳景(孫策的舅舅)孫贲(孫策的堂兄)等人的歡迎。
袁術暗中有反叛之意,到處扇風點火惹事生非。
袁術自稱徐州伯,要打徐州,向廬江太守索要軍糧。
太守不給,袁術大怒,興平元年十二月命令孫策出征。
廬江打下來了,軍糧也搶到了,卻把那個正式的揚州刺史劉繇給打怕了。
袁孫兩家關系太近,劉繇怕袁術早晚會打到自己頭上,就把吳景孫贲轟走。
這下子兩邊結了仇,吳景孫贲在袁術的支持下和劉繇的部将樊能張英幹了起來。
興平二年冬,孫策看到舅舅堂哥打了一年還不能取勝,就找到袁術自告奮勇地要去幫忙。
這是人之常情,袁術不好拒絕,也知道孫策對自己已經心懷不滿。
他又看到劉繇王朗還很強大,估計孫策未必能赢,就答應了,卻隻給他一千兵馬。
你不給,我不會另想辦法嗎?孫策一路招兵買馬,半路上就有了五六千士兵。
至交好友周瑜聽說孫策來了,帶着兵馬糧草來相助。
孫策大喜過望:“有了公瑾還有什麼可擔心的!”立刻把樊能張英等人打跑。
這僅僅是孫策小試牛刀。
于是孫策渡江,所向披靡。
百姓官吏聽說來了個百戰百勝的孫郎,以為又是個魔王,三魂失二七魄剩一,到處逃亡躲避。
然而孫策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不拿群衆一針一線。
大家轉而高興起來,奔走相告并自願拿出美酒佳肴勞軍。
孫策風流潇灑,言語自若,性格開朗,善于用人。
見到他的人都被其個人魅力所折服,心甘情願為之赴湯蹈火。
這樣,孫策威震江東。
孫策走了,袁術就去攻打徐州的劉備,想過一過名副其實的徐州伯的瘾。
劉備于是命令張飛守下邳,自己親自應戰。
雙方打了一個多月,不分勝負。
然而,這時後方的張飛卻幹了件蠢事。
下邳的曹豹是原來陶謙的部将,因為和張飛不和被三将軍給殺了(與演
第一步,他把漢獻帝遷到許都(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
第二步,與政治上的成功相對應的是,經濟上他開始實行屯田。
自中平以來,天下大亂,各地的農民沒人能夠安心地從事耕作生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侯們都為軍糧所困擾而無法制定長遠的規劃。
缺糧時就搶,有糧時也不知道珍惜。
結果必然是"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袁紹的軍隊靠采桑椹充饑,袁術的人馬靠撿河蚌裹腹。
曹操征陶謙讨呂布時都曾因為軍糧短缺而被迫撤兵,和呂布對抗到關鍵時刻時甚至不得不裁軍,對此有切膚之痛。
因此,當他征服兖州遷回天子,其他的方面暫時告一段落後,就集中全力開始解決軍糧的問題。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二月,曹操誘降了青州的百萬黃巾。
建安元年春正月,曹操又征服了依附于袁術的黃巾軍何儀等,繳獲了大量的生産工具和勞動人口。
這時曹操的部下棗祗提出了屯田的建議。
具體的說,曹操兩次俘獲的黃巾軍都是農民起義軍,種田耕地本來就是他們的本行。
如果把土地和鋤犁耕牛租給他們,他們是願意墾荒的。
實事求是地講,起源于黃巾的青州兵戰鬥力不敢恭維(注1),幹農活卻是得心應手。
曹操接納了這個建議,以“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
并任命棗祗任峻等人具體負責,規定如果自己有生産工具的人,收取收成的50%為地租;租用官府鋤犁耕牛的則收取60%。
租稅重了點,但是不用服徭役。
這在當時是相當優惠的條件,和其他諸侯根本沒有什麼動作更是天壤之别。
這一政策立竿見影,招募到農民在以許昌為中心的地區耕作,"得谷百萬斛"。
曹操逐漸推廣了這一做法,各個州郡都任命了田官,招募流民屯田,後來更在司馬懿的建議下開始了軍屯。
就這樣,魏武在潇灑揮鞭之前老實揮鋤。
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生産恢複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曹操也基本上擺脫了軍糧短缺帶來的困擾,東征西讨再無後顧之憂,「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雄心勃勃的曹操強大後,槍口自然要對準其他的諸侯。
那麼這時天下形勢如何?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南方崛起了一股新興的勢力,他就是孫堅的長子小霸王孫策。
孫堅死後,他的家屬全都投靠了袁術。
平心而論,袁術對孫家相當不錯。
孫策年輕有為,袁術也相當賞識其為人,頗有“生子當如孫伯符”之歎。
然而,袁術雖然也讓孫策東征西讨,卻不願意痛痛快快地歸還孫堅的舊部,也沒有給孫策任何的實權。
孫策屢立戰功卻沒有相應的升遷,當然日益失望。
丹楊人朱治是孫堅的舊吏,看到袁術胡作非為不是個東西,就暗地裡勸說孫策找機會離開,取江東立足。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朝廷任命了劉繇為揚州刺史。
然而,州治壽春被袁術占據,劉繇哪敢去?就南渡長江到了曲阿,受到了吳景(孫策的舅舅)孫贲(孫策的堂兄)等人的歡迎。
袁術暗中有反叛之意,到處扇風點火惹事生非。
袁術自稱徐州伯,要打徐州,向廬江太守索要軍糧。
太守不給,袁術大怒,興平元年十二月命令孫策出征。
廬江打下來了,軍糧也搶到了,卻把那個正式的揚州刺史劉繇給打怕了。
袁孫兩家關系太近,劉繇怕袁術早晚會打到自己頭上,就把吳景孫贲轟走。
這下子兩邊結了仇,吳景孫贲在袁術的支持下和劉繇的部将樊能張英幹了起來。
興平二年冬,孫策看到舅舅堂哥打了一年還不能取勝,就找到袁術自告奮勇地要去幫忙。
這是人之常情,袁術不好拒絕,也知道孫策對自己已經心懷不滿。
他又看到劉繇王朗還很強大,估計孫策未必能赢,就答應了,卻隻給他一千兵馬。
你不給,我不會另想辦法嗎?孫策一路招兵買馬,半路上就有了五六千士兵。
至交好友周瑜聽說孫策來了,帶着兵馬糧草來相助。
孫策大喜過望:“有了公瑾還有什麼可擔心的!”立刻把樊能張英等人打跑。
這僅僅是孫策小試牛刀。
于是孫策渡江,所向披靡。
百姓官吏聽說來了個百戰百勝的孫郎,以為又是個魔王,三魂失二七魄剩一,到處逃亡躲避。
然而孫策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不拿群衆一針一線。
大家轉而高興起來,奔走相告并自願拿出美酒佳肴勞軍。
孫策風流潇灑,言語自若,性格開朗,善于用人。
見到他的人都被其個人魅力所折服,心甘情願為之赴湯蹈火。
這樣,孫策威震江東。
孫策走了,袁術就去攻打徐州的劉備,想過一過名副其實的徐州伯的瘾。
劉備于是命令張飛守下邳,自己親自應戰。
雙方打了一個多月,不分勝負。
然而,這時後方的張飛卻幹了件蠢事。
下邳的曹豹是原來陶謙的部将,因為和張飛不和被三将軍給殺了(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