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篇 三分歸晉

關燈
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在劉禅“樂不思蜀”的同時東吳皇帝孫休病重。

    彌留之際他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将朝廷重臣叫到自己的病榻邊然後手指自己的兒子,不久後去世。

    按道理,這時的吳人應該按照這個意思立他的兒子繼位,但大家一商量,如今蜀漢滅亡,東吳已經是形影相吊朝不保夕,這位太子年紀太小,還是換個有能力的掌管國事的吧。

    張布濮陽興等人聽說孫權的孫子,二十三歲的孫皓英明果斷勤奮好學,他們便迎立他為帝,登基為東吳的最後一位君主。

    然而,這位孫皓上台開始雖然也勤政愛民,但不久後就露出了粗暴驕橫好色貪杯等等惡習,張布濮陽興當時就後悔了,廟堂上勸谏的同時私下裡時不時地發發牢騷。

    孫皓雖然不算英明,确實果斷,他立刻就把張布濮陽興下獄問斬。

    司馬昭這時初步穩定了滅蜀前後國内的騷亂,派了幾個吳國的降将去東吳,封官許願要他投降。

    孫皓也派人回報。

    然而,這些人在回國的路上時,孫皓又不知道聽了什麼人的胡說,說他們吹噓中原的繁華清明,當即勃然大怒,派出追兵把司馬昭的使者半路抓回來斬首,不久後和晉朝斷交。

     司馬昭這個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他也不得不考慮身後事。

    司馬昭有兩個兒子,司馬炎及司馬攸。

    司馬炎雖然是長子,但不太讨老爸的歡心,司馬昭更喜歡過繼給司馬師的司馬攸,有時候甚至當着大家的面拍拍自己的椅子:“這就是将來桃符(司馬攸的小名)的位置啊。

    ”不過,司馬昭的手下對此都反對,認為廢長立幼不妥,而且司馬炎又不是笨蛋。

    連那個後世口碑相當不好,而且又是司馬攸的嶽父的賈充都支持司馬炎。

    司馬昭畢竟是個有政治頭腦的人,沒有義氣用事而是在這一年十月正式立司馬炎為世子。

    第二年的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五月,魏帝曹奂下令,允許司馬昭享有天子的儀仗,實際上是明告大家,我已經厭倦了這種傀儡生活,你們愛聽誰的就聽誰的,你司馬昭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泰始元年七月,司馬昭去世,享年五十五歲,追谥為文王,司馬炎正式繼晉王位。

    十二月,曹奂禅位于司馬炎,曹魏滅亡。

    和後來被糖衣炮彈打得千瘡百孔不同,這時的晉武帝司馬炎相當有作為。

    他也是禁止奢華提倡節儉,連自己的車駕上拴牛的青絲都換成了青麻,還曾經親自耕種來鼓勵農桑。

    政治上他也很寬大,封賞漢獻帝劉協以及後主劉禅的後代,對魏的廢帝曹奂尤其優厚,允許他繼續使用天子的儀仗,上表時也不用稱臣(順便說一句,曹丕對漢獻帝劉協也有同樣的寬大)。

    這麼做當然有誘降孫皓的目的。

    不久後,他下令為王淩鄧艾平反。

    鄧艾本來就是冤案,予以平反後啟用了他的孫子;王淩則因為打的是廢曹芳的旗号,而曹芳确實昏庸無能,廢他也不算完全胡來因此也被平反。

    與此同時,他認為曹魏滅亡就是因為宗族的地位太低,後來面對司馬家的争奪時沒有人能幫忙,大肆封司馬家的宗族為各地的王,明目張膽地搞成了分封。

    不過,個人認為這是他軍政生涯中最大的敗筆。

    西漢建國後不久,也曾經封劉氏宗族為王,唯一的效果就是把周亞夫打成了名将。

    而司馬炎去世後,他的兒子既不是漢文帝,手下也沒有周亞夫,哪能不亂?司馬炎是個大近視眼,看得到幾十年前的曹操看不見幾百年前的劉邦。

    三國的分裂由司馬炎所終結的同時,五胡亂世的種子也已經被他親手埋下。

     從蜀漢滅亡到東吳滅亡,間隔十七年。

    其中的原因,司馬昭的去世和司馬炎的登基後實行新政需要時間當然是一個方面,陸抗的個人才能也是一個方面,但這些都無法讓東吳多支撐那麼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晉朝的内部已經有了些不和諧的聲音。

    這時的司馬炎,雖然還沒有象後來那樣荒廢國政,但也已經體現出了一些缺陷,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手下無原則的寬容,愛和稀泥。

    大司馬陳骞曾經告訴過他,秦州(從雍州涼州各劃出一部分組成的新州)刺史胡烈和揚州刺史牽弘都有勇無謀,不能讓他們鎮守邊疆。

    這個牽弘對陳骞的指示多有違抗,司馬炎以為他是公報私仇,把牽弘從揚州叫回來,讓他給陳骞道歉後又派他出任涼州刺史。

    陳骞對此搖頭歎息,知道這下子邊境熱鬧了。

    果然,這兩人在西部對羌胡應對無方剿撫不力,不久後全部戰死,隴西一帶也亂了起來,司馬炎追悔莫及。

    從此晉朝盡管大力鎮壓連年動武,也僅僅能保住勉強的和平。

    邊疆不甯是常見的事,這件事本身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對後來有間接影響。

    陸抗病逝後羊祜建議滅吳,賈充等人之所以反對,其中的一個原因(或許,借口)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應先集中力量平定隴西,因此讓東吳多活了幾年。

    同時,這件事間接影響了司馬炎選太子妃。

     邊疆出了亂子,朝廷當然要選派有能力的大臣去處理,當時就有人推薦了賈充。

    賈充這個人是個徹底的小人(能耐還是有一些的),很多正直的人都看不起他。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