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篇 東吳鬥北魏,西蜀戰南蠻
關燈
小
中
大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扶劉備靈柩回成都,留下李嚴在永安鎮守。
五月,十七歲的劉禅即位為蜀漢皇帝,史稱劉備為先主,劉禅為後主。
劉備在軍政上,确實沒有第一流的才能,但他的知人善任卻是三國中的佼佼者。
“三顧茅廬”和“永安托孤”,就是證明。
劉備比較能知人,善于發現人才。
例如龐統、鄧芝、馬忠等都因跟劉備談話而受到賞識。
劉備僅與馬忠談過一次話,就對尚書令劉巴說:“雖亡黃權,複得狐笃,此為世不乏賢也。
”他對魏延的破格提拔,以及臨死前告誡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已經是經典了。
這一點,他其實比演義中倍受推崇的諸葛亮高明得多。
劉禅登基後,大赦并改元為建興。
加封丞相諸葛亮為武鄉侯(武鄉是縣名,諸葛亮實際上是縣侯),領益州牧。
政事無論大小,全都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于是任免官員完善法制,并以各種方式教育部下勤政愛民,自己也以身作則。
然而,他的這一番舉動卻并沒有得到一緻的稱贊。
主簿楊颙看到諸葛亮親自考較帳本,就勸過諸葛亮:"治理天下也有一定之規,上下不能互相侵權。
比如一家人,有奴仆耕田,有婢妾做飯,有公雞報曉,有愛犬護院,有健牛負重,有寶馬遠奔。
這個主人隻要使他們各盡所能遍可以高枕無憂。
然而,他一旦想事必親恭,怎能勝任?不過是弄得自己呼哧帶喘,為這些雞毛蒜皮的雜事耗盡精力,終究一事無成。
難道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奴婢雞犬牛馬嗎?不是,是因為他未能合理地安排家事,未能盡到一個家長的責任啊。
這就是為什麼丙吉看到路旁的死人無動于衷,卻對喘氣的牛憂心忡忡(注1);而陳平根本不打算知道錢糧收入,還大搖大擺地說'自有主者'的原因啊(注2)。
您如今身為丞相,卻整天為了五兩銀子而吭哧吭哧,太操勞了。
"他說的道理,諸葛亮當然不會不明白,但僅僅是表示了謝意後而未能有所改變。
(這大概是諸葛亮最受争議的地方。
這麼做,精神可嘉,效率欠佳?) 劉備去世前後,蜀漢内部遭受了一系列的變亂。
劉備去世前的黃初三年冬,漢嘉太守黃元因為與諸葛亮不和,趁劉備病重諸葛東行的機會反叛,不久後被楊洪等人鎮壓(注3)。
益州郡的土皇帝雍闿看到劉備夷陵大敗後,也殺太守投靠了東吳,并被東吳任命為永昌太守。
然而,永昌郡的地方官仍然忠于蜀漢,拒絕這個"僞軍"入境。
雍闿就派孟獲去煽動各地的少數民族,果然大有收獲,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都反叛了蜀漢。
諸葛亮鑒于内部剛剛遭遇大亂,他們打的又是孫權的旗号,暫時隐忍不發而是采取了務農養民的政策,等待元氣恢複各方面條件成熟後再動手。
黃初四年十月,為了恢複吳蜀兩國的"傳統友誼",諸葛亮派鄧芝為使者入東吳。
孫權這時仍然交好曹魏,心中猶豫不定,對蜀漢伸出的橄榄枝不予接見。
鄧芝寫信告訴孫權:"我這次來,不僅是為蜀漢,也是為東吳打算。
"孫權這才接見了這位特使,并說:"我确實有意結交蜀漢,但擔心你們國小力弱,不久後就是魏國的一塊點心,無法自保啊。
"鄧芝笑了:"您過慮了。
吳蜀兩國共有四州的地盤,大王您是命世的英雄,諸葛亮也是一時的俊傑。
蜀有崇山之險,吳有三江之固,雙方如果互為唇齒親密合作,進可以吞并天下,退也足以割據一方。
反過來,大王如果聽北魏的,魏國一定會要您把兒子送去為人質,您能答應嗎?這樣必然得罪北魏招緻兵禍。
那時,我們西蜀也順江而下,江南就不是您的地盤了。
"孫權沉默半晌,終于點頭:"您說的對。
"于是,東吳的外交方針一變,雙方再次結成聯盟(曆史上稱的孫劉聯盟,其實多指從此)。
孫權也派張溫為使節入蜀,從此雙方又恢複了不斷的來往。
蜀漢的政治口号向來是"安漢興劉",與曹魏勢不兩立,雙方的關系還簡單。
東吳則是朝秦暮楚,一會聯蜀一會服魏。
這樣的"靈活性"當然招緻了曹魏的怨恨(蜀漢已經沒力量恨了)。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丕車駕
五月,十七歲的劉禅即位為蜀漢皇帝,史稱劉備為先主,劉禅為後主。
劉備在軍政上,确實沒有第一流的才能,但他的知人善任卻是三國中的佼佼者。
“三顧茅廬”和“永安托孤”,就是證明。
劉備比較能知人,善于發現人才。
例如龐統、鄧芝、馬忠等都因跟劉備談話而受到賞識。
劉備僅與馬忠談過一次話,就對尚書令劉巴說:“雖亡黃權,複得狐笃,此為世不乏賢也。
”他對魏延的破格提拔,以及臨死前告誡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已經是經典了。
這一點,他其實比演義中倍受推崇的諸葛亮高明得多。
劉禅登基後,大赦并改元為建興。
加封丞相諸葛亮為武鄉侯(武鄉是縣名,諸葛亮實際上是縣侯),領益州牧。
政事無論大小,全都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于是任免官員完善法制,并以各種方式教育部下勤政愛民,自己也以身作則。
然而,他的這一番舉動卻并沒有得到一緻的稱贊。
主簿楊颙看到諸葛亮親自考較帳本,就勸過諸葛亮:"治理天下也有一定之規,上下不能互相侵權。
比如一家人,有奴仆耕田,有婢妾做飯,有公雞報曉,有愛犬護院,有健牛負重,有寶馬遠奔。
這個主人隻要使他們各盡所能遍可以高枕無憂。
然而,他一旦想事必親恭,怎能勝任?不過是弄得自己呼哧帶喘,為這些雞毛蒜皮的雜事耗盡精力,終究一事無成。
難道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奴婢雞犬牛馬嗎?不是,是因為他未能合理地安排家事,未能盡到一個家長的責任啊。
這就是為什麼丙吉看到路旁的死人無動于衷,卻對喘氣的牛憂心忡忡(注1);而陳平根本不打算知道錢糧收入,還大搖大擺地說'自有主者'的原因啊(注2)。
您如今身為丞相,卻整天為了五兩銀子而吭哧吭哧,太操勞了。
"他說的道理,諸葛亮當然不會不明白,但僅僅是表示了謝意後而未能有所改變。
(這大概是諸葛亮最受争議的地方。
這麼做,精神可嘉,效率欠佳?) 劉備去世前後,蜀漢内部遭受了一系列的變亂。
劉備去世前的黃初三年冬,漢嘉太守黃元因為與諸葛亮不和,趁劉備病重諸葛東行的機會反叛,不久後被楊洪等人鎮壓(注3)。
益州郡的土皇帝雍闿看到劉備夷陵大敗後,也殺太守投靠了東吳,并被東吳任命為永昌太守。
然而,永昌郡的地方官仍然忠于蜀漢,拒絕這個"僞軍"入境。
雍闿就派孟獲去煽動各地的少數民族,果然大有收獲,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都反叛了蜀漢。
諸葛亮鑒于内部剛剛遭遇大亂,他們打的又是孫權的旗号,暫時隐忍不發而是采取了務農養民的政策,等待元氣恢複各方面條件成熟後再動手。
黃初四年十月,為了恢複吳蜀兩國的"傳統友誼",諸葛亮派鄧芝為使者入東吳。
孫權這時仍然交好曹魏,心中猶豫不定,對蜀漢伸出的橄榄枝不予接見。
鄧芝寫信告訴孫權:"我這次來,不僅是為蜀漢,也是為東吳打算。
"孫權這才接見了這位特使,并說:"我确實有意結交蜀漢,但擔心你們國小力弱,不久後就是魏國的一塊點心,無法自保啊。
"鄧芝笑了:"您過慮了。
吳蜀兩國共有四州的地盤,大王您是命世的英雄,諸葛亮也是一時的俊傑。
蜀有崇山之險,吳有三江之固,雙方如果互為唇齒親密合作,進可以吞并天下,退也足以割據一方。
反過來,大王如果聽北魏的,魏國一定會要您把兒子送去為人質,您能答應嗎?這樣必然得罪北魏招緻兵禍。
那時,我們西蜀也順江而下,江南就不是您的地盤了。
"孫權沉默半晌,終于點頭:"您說的對。
"于是,東吳的外交方針一變,雙方再次結成聯盟(曆史上稱的孫劉聯盟,其實多指從此)。
孫權也派張溫為使節入蜀,從此雙方又恢複了不斷的來往。
蜀漢的政治口号向來是"安漢興劉",與曹魏勢不兩立,雙方的關系還簡單。
東吳則是朝秦暮楚,一會聯蜀一會服魏。
這樣的"靈活性"當然招緻了曹魏的怨恨(蜀漢已經沒力量恨了)。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丕車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