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篇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關燈
小
中
大
司馬昭大舉攻蜀的動議,姜維自然也知道了。
他立即上表後主劉禅,請求增派援兵加強陽平關及陰平橋頭的防守。
劉禅看到後,先問問黃皓啊。
黃皓向來迷信,來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然後告訴劉禅,沒事!劉禅這下子放了心,從此将姜維的動議束之高閣,連朝中的大臣都不告訴。
大家莫知大禍臨頭。
不知道是黃皓不夠虔誠還是他根本就拜錯了菩薩,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魏軍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後,在三個方向上同時發動了對蜀漢的大規模攻勢。
西路軍由征西将軍鄧艾帶領三萬人進攻沓中,其目的是糾纏住蜀漢的主力姜維,使他無法支援東邊;中路軍為雍州刺史諸葛緒帶領的三萬部隊進攻陰平橋頭,目的是切斷姜維增援漢中的道路,确實保證攻取漢中的成功;東路軍為主力十二萬人,由鎮西将軍鐘會(其長史就是後來滅吳的名将杜預)統領,分兵數路直取漢中,得手後繼續攻擊西川。
三路大軍共十八萬人,互相沒有隸屬關系,統一由司馬昭指揮。
鐘會本人帶領大軍入駱谷,走當年曹爽走過的老路,東路軍的其他部隊則從斜谷魏興郡等方面進入漢中。
這個時候的蜀軍,史書中也有明确的記載。
司馬昭估計蜀軍總兵力為九萬多,而後來劉禅交出的冊集中記載為十萬二千人。
其中大約五萬由姜維率領,在沓中屯田及避禍;成都守備與中央預備隊有兩萬多人,後來斷斷續續派出增援各地;南方守備部隊一萬人左右,一直不曾參戰;這樣首當其沖的漢中僅有兩萬人。
整體上,魏對蜀為十八萬對九萬,具有2:1的相對優勢,漢中一地則有6:1的絕對優勢。
面對魏軍的攻勢,蜀漢立刻作出了反應。
從成都派出兩路援軍(各數千人左右),右車騎将軍廖化向沓中增援姜維,左車騎将軍張翼等向陽平關增援漢中,并大赦改元(注1)。
然而面對魏軍的壓力,增援陽平關的部隊在陰平附近停留了一個月以防止中路軍向這一帶的進攻。
此時的姜維尚未從沓中撤出,如果這一帶被魏軍控制,蜀軍各部的聯系将被切斷,立刻就是土崩瓦解之勢。
九月初,面對魏軍的三路大軍,蜀漢按照既定部署放棄了漢中各個險要,退守漢、樂兩城和陽平關。
東路魏軍主力順利通過谷道後進入漢中平原後,鐘會對姜維的城防戰術采取了相當高明的對策。
他派前将軍李輔和護軍荀恺各率領一萬人馬将漢、樂兩城(各有五千蜀軍)包圍,來了個圍而不攻,隻要限制住他們不出來和我搗亂就行。
其餘的十萬大軍越過兩城後直撲漢中咽喉陽平關,使得陽平關下魏蜀軍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0:1!姜維精心部署的城防戰術,就這麼被輕易化解。
陽平關上有蜀漢部隊一萬人左右,由傅佥蔣舒兩員将領統領。
蔣舒原來是别處的守将,因為不稱職而被撤換到陽平關上給傅佥當副手。
他平常對此就相當的不滿意,這時假稱要出城迎戰,趁機投降了魏軍。
魏軍的先鋒胡烈哪裡會放過這個機會,立即在這個向導的指引下突襲陽平關。
傅佥以為蔣舒出城至少能頂一陣,沒想到他倒打一耙,魏軍來得這麼快!猝不及防之下,傅佥壯烈戰死,漢中咽喉陽平關失陷。
陽平關裡有蜀漢的大批軍糧,鐘會"不勞而獲"。
陽平關的陷落,标志着漢中的失守,此時離魏軍動手還不到一個月。
漢中的丢失對蜀漢有切膚之痛,不但益州立刻就有了唇亡齒寒之感,更要命的是大約兩萬人的部隊打了水漂,為下面的失利埋下了禍根。
姜維聽說魏軍進入漢中平原,再也不敢在沓中逗留,急忙撤兵去救援漢中。
鄧艾的責任就是糾纏住姜維,當即派出部隊窮追,将這個無心戀戰的姜維擊敗。
原本逗留在陰平一帶的蜀軍也顧不得陰平了,連忙趕往白水關一帶防止魏軍的"得隴望蜀"。
因此,陰平橋頭就落到了魏軍中路軍諸葛緒的手裡,姜維無法通過。
他立刻向北佯動,作出攻擊魏軍後方的樣子,諸葛緒果然上當回師防備。
姜維于是向陰平方向突擊前進,将為數不多的魏國守軍沖垮後退入陰平郡。
等到諸葛緒明白上當後再次回到陰平橋頭時,姜維已經離開一整天了。
這是整個戰役中蜀漢唯一的亮點。
此後姜維原計劃增援陽平關,但半路上得到了陽平關已經失守的消息。
不得已,他轉向白水關,并遇到了停留在此地的成都增援部隊,蜀漢的
他立即上表後主劉禅,請求增派援兵加強陽平關及陰平橋頭的防守。
劉禅看到後,先問問黃皓啊。
黃皓向來迷信,來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然後告訴劉禅,沒事!劉禅這下子放了心,從此将姜維的動議束之高閣,連朝中的大臣都不告訴。
大家莫知大禍臨頭。
不知道是黃皓不夠虔誠還是他根本就拜錯了菩薩,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魏軍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後,在三個方向上同時發動了對蜀漢的大規模攻勢。
西路軍由征西将軍鄧艾帶領三萬人進攻沓中,其目的是糾纏住蜀漢的主力姜維,使他無法支援東邊;中路軍為雍州刺史諸葛緒帶領的三萬部隊進攻陰平橋頭,目的是切斷姜維增援漢中的道路,确實保證攻取漢中的成功;東路軍為主力十二萬人,由鎮西将軍鐘會(其長史就是後來滅吳的名将杜預)統領,分兵數路直取漢中,得手後繼續攻擊西川。
三路大軍共十八萬人,互相沒有隸屬關系,統一由司馬昭指揮。
鐘會本人帶領大軍入駱谷,走當年曹爽走過的老路,東路軍的其他部隊則從斜谷魏興郡等方面進入漢中。
這個時候的蜀軍,史書中也有明确的記載。
司馬昭估計蜀軍總兵力為九萬多,而後來劉禅交出的冊集中記載為十萬二千人。
其中大約五萬由姜維率領,在沓中屯田及避禍;成都守備與中央預備隊有兩萬多人,後來斷斷續續派出增援各地;南方守備部隊一萬人左右,一直不曾參戰;這樣首當其沖的漢中僅有兩萬人。
整體上,魏對蜀為十八萬對九萬,具有2:1的相對優勢,漢中一地則有6:1的絕對優勢。
面對魏軍的攻勢,蜀漢立刻作出了反應。
從成都派出兩路援軍(各數千人左右),右車騎将軍廖化向沓中增援姜維,左車騎将軍張翼等向陽平關增援漢中,并大赦改元(注1)。
然而面對魏軍的壓力,增援陽平關的部隊在陰平附近停留了一個月以防止中路軍向這一帶的進攻。
此時的姜維尚未從沓中撤出,如果這一帶被魏軍控制,蜀軍各部的聯系将被切斷,立刻就是土崩瓦解之勢。
九月初,面對魏軍的三路大軍,蜀漢按照既定部署放棄了漢中各個險要,退守漢、樂兩城和陽平關。
東路魏軍主力順利通過谷道後進入漢中平原後,鐘會對姜維的城防戰術采取了相當高明的對策。
他派前将軍李輔和護軍荀恺各率領一萬人馬将漢、樂兩城(各有五千蜀軍)包圍,來了個圍而不攻,隻要限制住他們不出來和我搗亂就行。
其餘的十萬大軍越過兩城後直撲漢中咽喉陽平關,使得陽平關下魏蜀軍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0:1!姜維精心部署的城防戰術,就這麼被輕易化解。
陽平關上有蜀漢部隊一萬人左右,由傅佥蔣舒兩員将領統領。
蔣舒原來是别處的守将,因為不稱職而被撤換到陽平關上給傅佥當副手。
他平常對此就相當的不滿意,這時假稱要出城迎戰,趁機投降了魏軍。
魏軍的先鋒胡烈哪裡會放過這個機會,立即在這個向導的指引下突襲陽平關。
傅佥以為蔣舒出城至少能頂一陣,沒想到他倒打一耙,魏軍來得這麼快!猝不及防之下,傅佥壯烈戰死,漢中咽喉陽平關失陷。
陽平關裡有蜀漢的大批軍糧,鐘會"不勞而獲"。
陽平關的陷落,标志着漢中的失守,此時離魏軍動手還不到一個月。
漢中的丢失對蜀漢有切膚之痛,不但益州立刻就有了唇亡齒寒之感,更要命的是大約兩萬人的部隊打了水漂,為下面的失利埋下了禍根。
姜維聽說魏軍進入漢中平原,再也不敢在沓中逗留,急忙撤兵去救援漢中。
鄧艾的責任就是糾纏住姜維,當即派出部隊窮追,将這個無心戀戰的姜維擊敗。
原本逗留在陰平一帶的蜀軍也顧不得陰平了,連忙趕往白水關一帶防止魏軍的"得隴望蜀"。
因此,陰平橋頭就落到了魏軍中路軍諸葛緒的手裡,姜維無法通過。
他立刻向北佯動,作出攻擊魏軍後方的樣子,諸葛緒果然上當回師防備。
姜維于是向陰平方向突擊前進,将為數不多的魏國守軍沖垮後退入陰平郡。
等到諸葛緒明白上當後再次回到陰平橋頭時,姜維已經離開一整天了。
這是整個戰役中蜀漢唯一的亮點。
此後姜維原計劃增援陽平關,但半路上得到了陽平關已經失守的消息。
不得已,他轉向白水關,并遇到了停留在此地的成都增援部隊,蜀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