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六國蚩蚩,為嬴弱姬

關燈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在徹底擊敗公孫瓒後,集中了十萬精兵和一萬匹馬(騎兵)打算進攻許昌。

    然而,手下人對此卻議論紛紛,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那個主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沮授這時卻表示了反對:“打公孫瓒打了這麼多年,百姓疲憊,軍糧耗盡,一點積蓄也沒有,不能輕舉妄動。

    現在還是應該先務農安撫百姓。

    先派使者向天子獻上擊敗公孫瓒的捷報,如果遭到曹操的阻撓,那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動武。

    一面進軍黎陽從正面施加壓力,一面派遣輕騎不停騷擾曹操的後方。

    那樣,不廢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曹操打敗。

    ”旁邊的郭圖審配聽得直搖頭:“象袁将軍這麼英明神武,我們又兵強馬壯,直接動手就行了,何必如此費事!”沮授解釋:“除暴安良的軍隊,稱為義兵,而恃強淩弱的人馬,則為驕兵。

    義者無敵,驕兵必敗。

    如今曹操奉天子号令天下,無緣無故地攻打他,實在是不合情不合理。

    曹操法令嚴明士卒精煉,不是公孫瓒那種廢物。

    如今放棄穩妥的方案而興師動衆,我實在擔心将來的結局!”沮授的這番話倒是合情合理,就是太直率了。

    這不是在直指袁紹恃強淩弱驕橫無理嗎?郭圖審配看到袁紹臉上晴轉多雲,趕快又說:“武王伐纣,總是義兵吧?更何況我們是讨伐曹操。

    如今袁将軍如此強大,不趁機進取将來後悔莫及。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您的計策雖然老成持重,但并不适合現在。

    ”一個說袁紹驕橫無理,一個把袁紹比作周武王,你說袁紹願意聽誰的?他當即決定當英明的周武王,采納了郭圖審配的方案。

     曹操在許昌,聽說袁紹要興兵,手下的人馬都有點害怕。

    曹操給部下打氣:“袁紹的為人我很清楚,色厲膽薄,好謀無斷。

    兵多而分畫不明,将驕而政令不一。

    雖然土地糧食不少,不過是給我們準備的罷了。

    ”孔融看看荀彧,有點擔心:"袁紹兵多地大,田豐許攸是足智多謀,審配逢紀忠心耿耿,顔良文醜勇冠三軍,不那麼容易赢吧?"荀彧倒是胸有成竹:"袁紹雖然兵多但并不整齊。

    田豐剛直犯上,許攸貪婪難改,審配專橫無謀,逢紀剛愎自用。

    這幾個家夥互不相容早晚會窩裡鬥。

    顔良文醜不過是匹夫之勇,一戰可擒,沒什麼可擔心的。

    "客觀地看,曹操荀彧的這一番話,雖然有給自己打氣的部分,但基本是事實。

    曹操本人和袁紹一直是好友,荀彧又是從袁紹手下投靠曹操的,他們對于這位老朋友确實相當了解。

    孔融則是個投降派,這時的作為和赤壁時的張昭沒什麼兩樣。

    這樣,曹操進兵黎陽準備迎戰。

    然而,從八月到九月,袁紹卻沒有什麼動靜。

    曹操派部将把守關口,自己又回到了許昌。

     原來,袁紹在動兵之前,也想來個遠交近攻,先派使者去拉攏張繡。

    張繡和曹操有深仇大恨,一看到強大的袁紹來拉攏他,高興得不得了,當時就要答應。

    使者當然把袁紹天花亂墜地吹了一通,說他如何禮賢下士怎樣神文聖武。

    誰知道,賈诩當着使者的面毫不客氣:“回去告訴袁紹,他們兄弟兩個都不能融洽相處,還胡扯什麼禮賢下士!”“文和,你這是幹什麼!?”張繡第一次對賈诩表示了氣急敗壞。

    “袁紹那裡才是火坑,不如去投降曹操。

    ”賈诩反而勸他去投降曹操,“袁強曹弱,曹操的長子又是死在我手上的,去投降他,憑什麼?”“這就是為什麼要去投降他的原因。

    第一,曹操奉天子号令天下,歸降他就是歸降了天子,您總不能跑到袁紹那裡和天子作對吧?第二,袁紹強,必定不把你我放在眼裡;曹操弱,必定會盡力拉攏你我。

    第三,曹操有争霸天下的雄心,不會顧及過去的私人恩怨。

    您就放心吧。

    ”這時的張繡,還有有别的出路嗎?于是,當年十一月就忐忑不安地拉着人馬投靠了曹操。

    果然,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