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貴出身掩蓋下的昏庸無能——袁紹

關燈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人,四代中有三人為朝廷高官。父袁逢為司徒,叔袁隗為太傅,弟袁術亦曾在朝為官。袁紹曾為司隸校尉,協助大将軍何進扶立少帝,謀誅宦官,并提出過召外兵入京誅殺宦官的建議,何進被宦官謀殺後董卓入京,欲廢少帝,扶立獻帝,袁紹挺身反對,與卓矛盾激化,于是懸節城門,棄官而去。董卓為防袁紹生變,封他為渤海太守,袁紹在渤海暗中聯絡司徒王允,後興兵與曹操聯系,發起十八路諸侯聯盟讨伐董卓,被推為盟主,因領導不力,聯盟解體。袁紹屯兵河内,暗中策動公孫瓒攻打冀州牧韓馥,馥邀紹同掌州事,袁紹乘機奪取韓馥之地,占有冀州,又打敗公孫瓒,收降其衆。劉備公開反曹後,托袁紹世交鄭玄寫信請求紹出兵攻曹,紹讓陳琳起草檄文數曹操之罪,發兵三十萬進攻曹操,因謀士不和,心懷疑惑,半路停兵,又因小兒生病,遷延日月。後來白馬戰役,他折兵損将;官渡之戰,被曹設奇計燒毀烏巢糧草。七十萬大軍幾乎全部被殲。袁紹複聚二三十萬軍隊,于倉亭與曹操相拒,被操設“十面埋伏”計打敗,退守冀州,未及複仇而病死。紹死後,其夫人與謀士審配、逢紀廢長立幼。擁立三子尚為冀州之主,導緻袁紹子輩兄弟不和,禍起蕭牆,曹操乘機圖之,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力量。

    袁紹是三國前期群雄割據中軍事勢力最大、聲望最顯赫的人物,他所以能夠被勢力較小的曹操打敗,與他領導水平的低下有直接的關系。郭嘉曾經向曹操從十個方面比較了曹操與袁紹的優缺點,其中有三條是從“謀”、“度”、“明”的角度提出的,它們分别是:“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辄行”;“紹外寬内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内明,用人惟才”;“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前一條說的是決策方面,後兩條說的是用人方面。事實上決策上的好謀無斷與用人上的外寬内忌、聽信讒言是袁紹領導行為上的緻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