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各個政治集團間的鬥争以及魏、蜀、吳三國發展、壯大直到被晉統一的全過程,曆史跨度大約一個世紀。涉及面廣、曆史跨度大,對各個集團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一一記述,描寫還大量觸及三國人物的軍政謀略及内心活動。從領導學、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書中包含了許多豐富、生動的内容,有諸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中國當代具有本土特色的領導學、管理學處在初創階段,然而不必從零開始,因為我們有《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化寶庫可資借鑒。正所謂“大海不擇細流,能以就其深”。

    然而,近些年來,這一點被一些人看到後,《三國演義》突然變成了企業管理的雜燴湯,什麼“水煮”什麼“麻辣”,各種烹饪方式無非是“戲說”的變種而已。不知讀者在看過這樣熱鬧非凡的鬧劇以後,笑完會不會還有胃口,再用尊重原著的三國文化研究著作來正本清源。

    自晉朝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了三國曆史之後,三國故事就在民間以多種文學形式廣為流傳。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在前代史書、雜記、平話、戲曲等的基礎上,發揮他的政治、文學和想像天才,創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從問世至今,名播海内外。國外工商界甚至出現了“三國熱”。可以說,《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曆史小說,其内容之豐富、情節之生動、流傳之恒久、影響之深遠,是我國文學史上當之無愧的珍品。

    一方面,《三國演義》是曆史發展長河中民族心理的沉澱物。其成書之前三國曆史的認識經過了上千年民族文化的反複積澱。作為知識分子的羅貫中,其創作意向本身就滲透着這些文化意識。

    另一方面,《三國演義》問世後,其體現出的政治觀、倫理觀、是非觀和價值觀得到了大範圍的程度不同的認可和接受,小說的政治意向和心理意向反過來又強化了相應的民族心理。

    由于這兩層原因,本書對《三國演義》中有關人物和事件的綜合剖析,實際上超越了文本的範圍,從一定角度上也可以說是一次對民族性格剖析的嘗試。

    要對《三國演義》中的有些領導與管理經驗給予深刻總結,就必須剖析相應的民族心理,因為民族心理制約着相應的人物活動,構成了人物角色的深層思維方式。總結領導經驗和剖析民族心理實際上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本書在有些地方試圖把這兩個方面統一起來,以鑒當今。各行各業的管理者,從事領導學、管理學研究和教學的理論工作者,以及政治學、行為學、心理學的愛好者,更不用說廣大的“三國迷”,希望都可以從本書中得到一些啟發和閱讀的樂趣。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分析的對象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

    《三國演義》情節生動、故事完整、人物心理刻畫細緻入微,徹底抛開《三國志》是為了避免曆史與小說不相一緻時的無所适從。本書有叙述、有分析,叙述也是為了分析,對人物的道德評判持謹慎态度。

    本書所依據的藍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的《三國演義》,所引用的文字和情節均忠實于原文,隻是對其中的标點有部分改動。考慮到讀者手中《三國演義》版本的不同,本書所引原文隻注回數,不注頁碼。

    作者水平有限,某些觀點的錯誤和偏頗之處一定不少,懇請讀者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