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理智感
關燈
小
中
大
可能産生更多的不健康的形式。
例如,如果知識的獲得是為了滿足對名利的追求,或者是為了炫耀和權力,那麼我們的情感就是不健康的。
更微妙的例子是十九世紀與衆不同的弊病&mdash&mdash對文化的熱衷。
當情感不是指向客觀事物,而是客體事物的知識所引發的心理狀态時,人們就會因心智本身的發展而産生一種對知識的熱愛。
此時,人們為了拓展自我而去獲取知識。
我們精神力量的文化本身就是目的,而關于客觀事物的知識隻是這個目的的副産品。
這種理智感與它在整個生活中的功能是相分離的,它在意識中獲得了一個獨立的位置。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嘗試擊敗了自我本身。
發展自我的唯一途徑就是使之變得客觀化;而達到客觀的唯一途徑則是放棄個體自我的興趣。
自我修養(self-culture)剛好颠倒了這個過程,它試圖把自我客觀化或者把知識作為僅僅滿足這些個人興趣的手段。
結果,個體永遠不可能真正超越他自己。
3.情感的客觀方面 盡管前面已經提到過這些假設,但在這裡我們還是簡單地複習一遍。
首先,理智感是所有認識活動的内在一面,是以個體意識為中介的客體及其關系。
其次,理智感&mdash&mdash比如好奇&mdash&mdash是理智活動的動力,也是努力理解客體的意義的奮鬥源泉。
因此,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情感都是和客體相連的。
我們現在将簡要探讨這種連接的過程。
預感 所有的智力活動都指向某一個目的。
然而我們并不知道這個目的是什麼;假如我們知道,那就不必經曆一番心理過程來達到這個目的。
然而,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将我們所有的思維都指向目的;我們必須根據這個目的來選擇和拒絕心理素材。
因此,目的是以情感的形式存在于心智當中的。
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我們隐約&ldquo感覺到&rdquo它是什麼,而且我們會選擇那種被感覺為與目的相一緻的素材,而拒絕那些不協調的。
所有的智力過程通過情感所表現出來的指向性,通常都被忽略了,但實際上這種指向性是最基本的。
我們的認識賦予情感以明确的形式,并将它們投射出來。
認識試圖用一部分情感來表現它自己。
在這個嘗試中,我們把引導情感的那種因素稱為預感(presentiment),它在這裡的意義比一般情況下更為廣泛。
直覺 有一種情感,它在智力還沒有對事物進行認同或區分時就已經被預先掌握了,我們稱之為直覺。
直覺使人能感覺到真理的方向,能夠模糊地預測真理的一般性質以及達到這個目的所必經的途徑,它是鑒别天才的可靠标志之一。
直覺不受制于任何規則,而僅僅屬于個人,因為它是一種情感。
直覺是不可傳授的,然而一旦目的達到之後,意識就有可能通過反思而得出達到目的的途徑和過程。
可以發現,經過一系列思索從而達到目的,情感就變得可控了。
情感和邏輯 因此,情感一旦經過反思批判而具體成為智力命題時,它就導緻了邏輯規則的産生。
作為一門研究的科學,邏輯建立在對智力的實際探索的基礎上,而智力又是受情感控制的。
邏輯是反思的、批判性的,而不是直覺的、創造性的,因此它是可以被傳授的;不過,發現新的真理的過程仍然是不能被傳授的。
邏輯永遠跟在發現之後,而不是先于真理的發現。
總之,邏輯僅僅是把最初的情感一般化、具體化。
判斷是一種預先感覺到&ldquo事物是如此這般&rdquo的投射,而邏輯隻是根據情感形成預測時的運作方式來對各種思維過程進行總結。
第14章注釋 馬蒂諾:《倫理學理論種種》,第二卷,第141&mdash154頁;貝恩:《情緒與意志》,第199&mdash209頁;馮特:《生理心理學綱要》,第二卷,第347&mdash352頁;納赫洛夫斯基:《情感》,第157&mdash162頁;施特倫貝爾:《心理學綱要》,第271頁及其後的内容;貝内克:《心理學大綱》,第一卷,第227&mdash262頁;佩雷:《搖籃中的教育》,第35&mdash72頁;詹姆斯在《心智》第四卷第317頁關于&ldquo理性的情感&rdquo的論述;薩利:《心理學》,第521&mdash530頁。
例如,如果知識的獲得是為了滿足對名利的追求,或者是為了炫耀和權力,那麼我們的情感就是不健康的。
更微妙的例子是十九世紀與衆不同的弊病&mdash&mdash對文化的熱衷。
當情感不是指向客觀事物,而是客體事物的知識所引發的心理狀态時,人們就會因心智本身的發展而産生一種對知識的熱愛。
此時,人們為了拓展自我而去獲取知識。
我們精神力量的文化本身就是目的,而關于客觀事物的知識隻是這個目的的副産品。
這種理智感與它在整個生活中的功能是相分離的,它在意識中獲得了一個獨立的位置。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嘗試擊敗了自我本身。
發展自我的唯一途徑就是使之變得客觀化;而達到客觀的唯一途徑則是放棄個體自我的興趣。
自我修養(self-culture)剛好颠倒了這個過程,它試圖把自我客觀化或者把知識作為僅僅滿足這些個人興趣的手段。
結果,個體永遠不可能真正超越他自己。
3.情感的客觀方面 盡管前面已經提到過這些假設,但在這裡我們還是簡單地複習一遍。
首先,理智感是所有認識活動的内在一面,是以個體意識為中介的客體及其關系。
其次,理智感&mdash&mdash比如好奇&mdash&mdash是理智活動的動力,也是努力理解客體的意義的奮鬥源泉。
因此,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情感都是和客體相連的。
我們現在将簡要探讨這種連接的過程。
預感 所有的智力活動都指向某一個目的。
然而我們并不知道這個目的是什麼;假如我們知道,那就不必經曆一番心理過程來達到這個目的。
然而,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将我們所有的思維都指向目的;我們必須根據這個目的來選擇和拒絕心理素材。
因此,目的是以情感的形式存在于心智當中的。
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我們隐約&ldquo感覺到&rdquo它是什麼,而且我們會選擇那種被感覺為與目的相一緻的素材,而拒絕那些不協調的。
所有的智力過程通過情感所表現出來的指向性,通常都被忽略了,但實際上這種指向性是最基本的。
我們的認識賦予情感以明确的形式,并将它們投射出來。
認識試圖用一部分情感來表現它自己。
在這個嘗試中,我們把引導情感的那種因素稱為預感(presentiment),它在這裡的意義比一般情況下更為廣泛。
直覺 有一種情感,它在智力還沒有對事物進行認同或區分時就已經被預先掌握了,我們稱之為直覺。
直覺使人能感覺到真理的方向,能夠模糊地預測真理的一般性質以及達到這個目的所必經的途徑,它是鑒别天才的可靠标志之一。
直覺不受制于任何規則,而僅僅屬于個人,因為它是一種情感。
直覺是不可傳授的,然而一旦目的達到之後,意識就有可能通過反思而得出達到目的的途徑和過程。
可以發現,經過一系列思索從而達到目的,情感就變得可控了。
情感和邏輯 因此,情感一旦經過反思批判而具體成為智力命題時,它就導緻了邏輯規則的産生。
作為一門研究的科學,邏輯建立在對智力的實際探索的基礎上,而智力又是受情感控制的。
邏輯是反思的、批判性的,而不是直覺的、創造性的,因此它是可以被傳授的;不過,發現新的真理的過程仍然是不能被傳授的。
邏輯永遠跟在發現之後,而不是先于真理的發現。
總之,邏輯僅僅是把最初的情感一般化、具體化。
判斷是一種預先感覺到&ldquo事物是如此這般&rdquo的投射,而邏輯隻是根據情感形成預測時的運作方式來對各種思維過程進行總結。
第14章注釋 馬蒂諾:《倫理學理論種種》,第二卷,第141&mdash154頁;貝恩:《情緒與意志》,第199&mdash209頁;馮特:《生理心理學綱要》,第二卷,第347&mdash352頁;納赫洛夫斯基:《情感》,第157&mdash162頁;施特倫貝爾:《心理學綱要》,第271頁及其後的内容;貝内克:《心理學大綱》,第一卷,第227&mdash262頁;佩雷:《搖籃中的教育》,第35&mdash72頁;詹姆斯在《心智》第四卷第317頁關于&ldquo理性的情感&rdquo的論述;薩利:《心理學》,第521&mdash530頁。